上期文章我们谈了麻黄的主治中风、伤寒头痛的问题。这期我们我们继续聊麻黄主治温疟的功效。

一起学中药之麻黄!(一)

第四发汗宣通

主治温疟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专门有篇文章就是讨论这个“疟病”的。这篇文章叫《疟论》。

此篇文章详细的讲解了疟病、病因、病证以及分类等问题。

疟的病因。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

关乎这点,为什么祛风邪也需要麻黄。我们上期文章有详细解读。

疟的病机?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这段句翻译成白话就是。风邪侵入人体,合并人体的阳气就会出现发热的病证。合并人体的阴气就会出现寒凉的病证。

也就是最接地气的说法“打摆子”。

什么是温疟?

关于这个问题,《素问·疟论》篇给了两个答案。一个外因,一个内因。

外因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内因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名曰温疟。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引起疟病的原因就是风邪。这个时间无论是外因需要麻黄从卫表发汗除邪。还是内因需要麻黄从内搜风剔络。麻黄这味药都可以拿得出,顶的上。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单从经文来看。从病因到病情演变过程。这个和我们平时常见的受凉感冒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从《素问·疟论》原文找出答案。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翻译成白话就是。风病和疟病都是受到风邪而引发的。但是风病是持续性,而疟病是间断性。

此外二者在人体传变规律也不一样。这点和我们今天的主题不同。就不再过多的讨论。

所以就出现一个问题。二者区别难度非常之大。

这点从《伤寒论》的三段经文中的“如疟状”,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宋版伤寒第二十三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宋版伤寒第一百四十四条: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宋版伤寒第二百四十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发汗,宜桂枝汤。

这三个如疟状,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有感受风邪的病史。病情演变和疟证很相似。

但是,同样是如疟证,如果还没有发汗,没有化热的情况下。可以用麻黄来发汗祛风。比如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麻黄一两来开通腠理。其余两条经文,虽然也有如疟证。但是病位和病机均已发生改变。故虽有如疟证,但是也不适合再用麻黄。

所以,临床上究竟是疟证,还是如疟证。究竟什么时间用麻黄,用多大量。确实对临床中医是个考验。

类似文章:

一起学中药之桂枝!(上)

一起学中药之桂枝!(中)

一起学中药之桂枝!(下)

王峰医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1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