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郑重声明,本文与任何单位机构无关,纯属个人行为。部分内容为追求艺术效果来自虚构,与事实不否,本人不负任何法律等责任。)

河南邓州市穰东镇仲景路(张仲景的故乡)一

一年前(年汉桓帝和平元年)。

和平这一年年初就不太平。

春节的喜庆刚刚过去,也许是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太后还政恒帝,不到一个月就驾鹤西去。朝中一片哀悼之色,洛阳城和皇宫里一片肃杀的气氛。

但是远在陪都南阳涅阳县东高阜处张家巷(今河南邓县东北部)的一个深宅大院里却分为的热闹,灯火通明。张员外的妻子怀胎十月即将临盆,产婆和一家人忙忙碌碌的准备着东西。(关于张仲景的出生地曾有好几个说法,颇有争议。最后年开大会,专家们一拍桌子,说,别争了,然后指着涅阳说,就你了!)

张员外紧张的背着手,望着夜空,天机星忽隐忽现的闪烁着,似乎传递着什么信息。正当他似有所悟的时候,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惊醒了他。

他转过头,只见一位老妪从屋里走出来,“老爷,恭喜老爷,贺喜老爷,夫人又生了一位公子啊!”,边说话边将手中的木弓挂在左边门楣上。

早已不惑之年的张员外甚是欢喜,因为年龄的缘故,对这个二儿子也是格外期盼。

张家是大族,虽然近几代有些没落,但在当地依然是富户。三日后,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张员外才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儿子仔细观看,越看越喜欢。眼神灵动,炯炯有神,就像出生那晚闪烁的北斗天机星,名字就叫吧(这名字……,罪过罪过);排行老二为仲,又值仲春,涅河开,垂柳绿,燕新飞,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色,就字仲景吧,这也许就是老天那天给我的信息。

想到这时,员外只见仲景闭着的眼睛慢慢张开,露出了一个可爱的微笑。

人体节律

微笑挂在皇帝苍白的脸上,一点也不可爱,反而有些瘆人,伯祖心想你还不如不笑呢。

“回避下,节律就是机体疾病在时间上变化的规律。伤寒病是风寒邪气伤人阳气为主的证候,若风寒邪气侵入太阳经,即为太阳病,太阳病至七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若其人有正胜而邪去之道机者,病可因时日的推移,正气的日渐恢复而自愈;但若正气不足或邪气强盛,寒邪也可侵入他经,所以七日乃疾病转归之关键点。这个七日就是节律。”

恒帝说:“嗯,没想到人体还有节律这等奥妙,我记着《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过:女子七岁,肾气盛,岁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不就像女子的月事(大姨妈)吗?只不过她们的节律是四个七天,二十八日,伯祖你说对吗?”

伯祖心道,什么事你都能联想到女人身上,嘴上说道:“陛下聪敏过人,观察入微,善于举一反三,无师自通,伯祖佩服。”

恒帝笑道:“哈哈哈,我知道你们笑寡人嗜酒好色。其实《易经》里也说“七”是“今阳爻之象”,《复卦》曰:“复亨,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彖传·复》:“七日来复,天行也”。认为阴阳变化有一个七日的小周期,说这是天道,是自然规律,这是也不是?但我还有一事不明,那我为什么折腾了半个多月才好呢?”

伯祖心道还不是你纵欲过火,身体透支造成的,天天这么玩你还活着都算身体好的了。

嘴上道:“避下圣明,陛下行事自高深莫测,不可揣摩。另这寒邪有轻有重,这人身有强有弱、这病位有深有浅、这病势有进有退。陛下龙体自然是健康无比,但是所受寒邪也非一日,近日又操劳国事,休息不好,情志不畅,故虽寒邪已弱但还未祛除,故需臣等用药以帮助正气恢复,祛除寒邪。正所谓‘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如今陛下病情刚刚康复,还要多加调理休息。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希望陛下顺应自然,保重龙体,统领万邦,造福百姓。”意思是就是你壮如牛汇仁肾宝天天补着也要悠着点,身体要养不要老透支。

桓帝也不计较,心想皇帝的痛苦你不懂,不过依然很高兴,“伯祖真乃名副其实的上手啊,寡人和你一见如故,就任为本草待招吧,以后你就专门为宫里人看病吧!”遂任命他做侍中内官。

张伯祖本想推辞,但碍于情面接受了下来。“谢过陛下。”

张伯祖退出以后,恒帝道:“唐衡啊,这麻黄倒是跟朕颇有几分相似,生存环境恶劣,但是依然挺立不倒,简直就是小强,我总觉得的此药功效还没完全挖掘出来,你说朕是不是也有很多的潜力没挖掘出来?”

唐衡:“(你以为你是斯嘉丽演的超体)陛下乃天子,岂是一介西药能同日而语的,你比那麻黄厉害千倍、万倍不止。”

恒帝:“哈哈,只是不能多用,否则凭他那股发散之劲定能让人疯癫致死。近来,京城和九江、庐江多发瘟疫,死人无数,叫光禄大夫携此方药巡行救灾,西域各国每年多进贡点这麻黄,并在洛阳附近选择适宜之地多多栽种,也好为寡人、为百姓治病。”

“陛下仁心宅厚,所言极是,我听说这麻黄咱大汉也有野生,既然这么好,更应该责人专门种植,我这就去办。”唐衡道。

张伯祖用麻黄汤治好恒帝后不久,彻底对朝廷失望,不愿在大城市里洛阳待下去,去少室山追求他的诗和远方,不久后又回到了南阳老家。

探求机体运行和药物作用的规律,让药物为人服务,祛除病痛、减轻痛苦,至少在两千年前麻黄还只是为人类解除疾病的苦痛的好药,人类对他的使用也仅限于自然层面,还远没有到化学分子的层面。但是即就是自然药物,也可以满足人类过分的欲望,让你从健康走向灭亡,当你的心理和认知早已生病,这已经不是药物所能左右的了。

就像刘志,也许想当个好皇帝,但是不具备当好皇帝的能力、气魄和志环境,那个时代也不允许一个15岁的县城少年侯爵一跃成为皇帝后能有多大作为,13年的傀儡皇帝早已注定是写好的人生剧本。这期间天天抑郁焦虑的压抑氛围早已促使变态的心理形成,在其掌握实权后肯定是变本加厉的变态报复人生,也就更不在乎成为此后几千年教科书里的反面典型。

张伯祖给汉恒帝治伤寒,野史上有记载。那个时候的麻黄还只是简单的几个药方,变化少,且杂乱无序。真正将麻黄之功效拓展到极致,把麻黄捋码清楚,让麻黄大放异彩走向巅峰的则是张伯祖的徒弟医圣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三

十年后,(年)

一声浓浓的河南方言传来。

“机儿,你弄啥哩,饭做好了,吃饭咧。”仲景母亲喊道。

“张机,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嘞”。张种(生卒年不详,后曾为王允使者)道。

“听见嘞,知道咧,马上就好。”

他看着面前两个火上的瓦罐,咕咚咕咚的冒着泡,说道。

“时辰刚好。张种,你面前有两个越(yo)(药)罐,都是搓成末的麻黄,一个去根节,一个只有根节。你喝哪一个?你先挑。”(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最早明确提出“根亦止汗”,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最早明确提出根节并除)

“让我先把这药(yo)沫沫去掉,看着就心烦,喝了更烦。”

“中,中。那你喝哪一个?”快点嘛。

“就你心急,你又不叫张急,急啥嘞,把你做的酱快点我尝尝我就喝药。”

“行。”

“那你说哪个好喝?”

“估计没根的好喝点。”

“中,那就喝这个。”

“真苦啊!”一声苦在云间回荡……

“小点声——”

“仲景,你做的这酱咋嫩好吃嘞!”

“那是自然,因为这就是我独创的仲景香蕈(菇)酱!其实说到吃,0年前的伊尹可谓祖师爷,正所谓不会做饭的丞相不是一个好医生。”

“你说话咋嫩高深的,我咋一句都听不懂,这厨子咋又是丞相、医生?”

“我爸书房里的龟甲上刻着的。相传,商朝的伊尹生于空桑,和孔圣人是一个地方的。他一家人都是奴隶,他爸是个皇家御厨,米其林三星;他妈是个采桑女,生下她就走了。从小就是个学霸,聪明颖慧,勤学上进,继承了父亲的厨艺,又喜欢钻研尧舜治国之道。后来辅助商汤打败夏桀,拜为尹(丞相),为商朝的建立和兴盛做出不朽功勋。终年一百岁,以天子之礼葬于亳都(今河南商丘)。

但是关于厨艺记载的不多,只说过有一次他去见商汤时烹调了一份鹄羹(天鹅羹),很受商汤王的青睐。”

“天鹅羹!两眼放光道。我也想吃。”

仲景看了他一眼,“吃货!”。

“想我圣人神农‘明本草药性,正阴阳变化,救性命昏札,既简且要’,亲尝百草,详述性味功能和主治,提出了君臣佐使、七情配合、制剂、剂量、服药制度等概念;黄帝命岐伯著内经记有汤、丸、膏、丹、酒,从具体方剂命名、组成,到方剂配伍原则、实际用药规律,组方和知法理论都有详细描述。”

“伊尹宗之,得立法之要,配合而为汤液,效倍于神农黄帝。”

“他还说‘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意思是,烹饪的用火要适度,不得违背用火的道理,调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别用心去掌握体会。”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烹饪的全过程集中于鼎中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语言难以表达,心中有数也更应悉心去领悟。”

“‘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经过精心烹饪而成的美味之品,应该就是极品了。”

“你说的俺口水都留下来了,这说法真多啊!俺就知道俺妈做的烩面可好吃嘞,我一次能吃五大碗。”

“到战国时期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书名为考古小组所起,原名不可考)中说,“令金伤毋痛,取荠孰(熟)干实,熠(熬)令焦黑”。意思是说,金刃外伤止痛药方用干燥成熟的荠菜种子,在火上干炒,使之焙成焦黑色。其涉及炮制方法根出皮、去核、捣、毁(破碎)、筑(捣)、冶(碎)、屑、酒沃、酒溃、醋浸、童便浸、米汤渍、燔(烧)、炮、煅、炙、熬、煮等54条,制剂有汤、酒、醋、丸、末、膏、油膏、饼、胶、药浆、洗、丹、酒浆、药糊、肉脯、药布等约17种之多……”

“哎呦,疼,疼,疼,别拧了。”

“还有拧这种做法吗?”

仲景妈手拧着仲景的耳朵,道:“叫你吃饭,咋还在这啊!张种,你这脸咋这么红,衣服都湿透了,咋回事,没事吧?”

“么事,么事,我刚才有点热,现在好多了!”

“么事就好。走,去见你伯父,刚从南阳城回来。”

麻黄根四

“伯父,我听说过你曾经治好皇帝的病,是真的吗?你是怎么治得的呢?”

“陛下得了伤寒,我用的是麻黄汤。”

“嗯,麻黄汤我知道,麻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麻黄也叫龙沙,一是因为产自西域龙形沙地;二是因为其细枝白色细长,形如龙须,而须假借沙,古人称龙沙,还有人觉得其茎形状如狗的骨头,称其为狗骨。我大汉也有生长,《别录》谓:“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立秋至霜降之间,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挖取,除净泥沙及根部,阴干,切段。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谓之实。麻黄微苦,其形中空,阴中之阳,入足太阳寒水之经。其经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以泄表实。”

“多日不见,机儿长进不少啊!”

“伯父过奖!”

“好,聪慧谨谦,不错。仲景,你父母已经同意了,从今日起,就跟伯父学医吧!”

就这样,张仲景在师傅张伯祖的悉心栽培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一代名医。

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一代枭雄也是性情中人)的年代,仲景家族也难逃一劫。十来年时间,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已有2/3相继遇难身亡,其中死于疫病的就有七成。其中大多数死于伤寒病。为根治此病,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建安十年(公元年)开始撰写《伤寒杂病论》。

他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以及并平脉辨证等古书的基础上,到公元三世纪初初步完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并不断修改直到他逝世。此书在民间流传并渐渐失传,直到晋代太医令王叔和的出现。有人说此人是张仲景的徒弟,但是此人年出生,仲景—年去世,当时王也就是5到10岁,即使做徒弟也就是个小药童吧。但是他和仲景的徒弟卫汛关系好,所以不管怎么样他借助太医令的身份重新整理《伤寒杂病论》一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并借助国家的力量刊印出版,这才让此书更加大放异彩,算是有了官方认证,流传至今。

《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奉为金科玉律,是中医临床辩证医治的奠基之作,被南北朝名医陶弘景誉为“众方之祖”。

其中共计首方子,其中29首(有说27首)方子用到麻黄,若算上重复的方子,有50余处用到麻黄。其中的代表性方剂(《伤寒论》6首、《金匮要略》4首)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等。后世更化裁出同名麻黄汤的方剂一百一十余首。

陶弘景曰“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麻黄的功效有三个,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是前两个。因为这三个功效都跟肺经有关,用李时珍的话总结到就是“麻黄为肺经专药,肺病多用之。”

后随着历史发展,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北宋苏颂《图经本草》等后代的方药书中,麻黄的使用、炮制越发成熟,方剂配伍也越来越多,使用地域也越来越广,终成为中药大方的主角之一,在这不一一赘述。中药学习,麻黄也经常被作为第一味药。

而元明之际的《回回药方》也载有“麻黄”药用。考察《回回药方》残卷载方首,其中20首方中有“麻黄”,3首方中有“胡木”,2首方中有“呼木”,共计25首方子载“麻黄”。而《回回药方》是祆教、拜火教的药书,以此可以推论“麻黄”的药用及文化遗存传播,可能是“祆教僧”“拜火教徒”。

仲景同时代的安息高僧安世高,曾翻译过四部佛医经(《佛说婆罗门避死》《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佛说奈女耆婆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那时候的高僧同时都是名医,也都把行医作为弘扬佛法的一个有效途径。他们传来的不仅有印度传统医学,还会夹带上他们传教过程中不断学习的各国本土民族的医药学知识。象安世高在来洛阳之前就曾在包括罗布泊在内的西域各国传教十余年,所以麻黄医用很有可能是这样传进中原,这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西域方就有体现。从西域医者来洛阳传播医学的医方中也可旁证,《隋书·经籍志》所载部医籍中有3部是西域传方:《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药方》四卷。

高僧义净五

另外,唐代麻黄可能已经作为常用本土药物向外传播。唐代与玄奘之后的高僧义净从印度归国途中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又复须知,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且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附子、麻黄、细辛,若斯之流,神州上药。察问西国,咸不见有……”从中可知至少在唐代“麻黄”并不见于印度,这一点也可从陈明教授整理的西域传播的印度梵文医典《鲍威尔写本》《医理精华》《耆婆书》中未见“麻黄”所证实。

麻黄的使用方法有生用、捣绒用、炙用之别,其中,净选、切段者,名曰“生麻黄”、“净麻黄”,发汗利水用,现代研究认为与所含挥发油没被破坏损失有关。

如果对味道有要求,辅蜜炙者,叫做“蜜炙麻黄”,那口味会好很多,挥发油损失,主要用于止咳平喘。

而这等烈货对于老人孩子过于猛烈,所以净处理后捣成绒的“麻黄绒”,喷水的“水炙麻黄”,发汗之力大减,对于气血两虚及外感病人、老人、孩子比较适宜。

关于麻黄的产地及描述,在以后的医药著作中多有详述。陶弘景云:“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苏敬云:“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也。”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麻黄茎端开花,花小而黄,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却青。”苏颂云:“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裹人,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干,令青。”以上记述的产地与现在麻黄产地基本一致,所述植物形态极似草麻黄。

取类比象是中医一个重要理论,清·赵瑾叔《本草诗·麻黄》“根旁余雪何曾积,食后寒风未许翻。”就写的很明确,麻黄生长的地方是不积雪的,古人“观此则性热可知矣”,阳气足则冬雪不积;而且古人还强调,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然病情容易复发。因为麻黄令皮肤毛孔开放,易受外感风寒。

关于麻黄的同株异用,“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走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存,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荄(注:草根)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夫岂麻黄与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顾乃背道相驰耶?防风发汗,其根止汗,亦是此义。”(《本草正义》,张山雷)

植物不同部位的不同需要,才会产生不同的化学成分,但是作为同一株植物,一定会相生相克以达到阴阳平衡,民间更有“毒药周围七步之内一定有解药”的说法,所以也许毒品的戒毒之法就要从这个角度去寻找。

注:文中图片未声明的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将及时删除等处理。创作不易,转载引用等一定注明来源,谢谢。

侯老师说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