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愁那些自以为是的中医爱好者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许多人喜欢学点中医知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有些爱好者变得自以为是,经过自己给自己开药吃,把自己身体折腾的千疮百孔,最后无法收场之后又去找中医治疗。但依旧自以为是,依旧按照自己原来那套理论去质疑中医医生的处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拿着医生的处方自行加减药物,或者在治疗期间又自己给自己下药吃,神经兮兮。 每一位医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患者在医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给自己开猛药吃,这样会影响医生对病情变化的把握与判断,经常会失控。这样的患者,继续自己给自己治疗就可以了,别来找我,服药后的各种反应,各种掰扯不清。 中医爱好者有两种,有些很包容,不走极端,这些人中医都愿意接诊,也愿意与其交流。还有些就是上面那类人,眼睛里面只有某本书或某个人,看到医生处方用药不是那本书上的,就不喝,认为是错误的,一副自以为是的挑剔神态。当然,这些人中不少也是受了某些中医网络培训班的毒害,麻黄与麻黄根都分不清,最基本的阴阳关系都不行明白,还扯啥经方,还扯啥经典,还扯啥《内经》《伤寒》。这就如同最基础的乘法口诀都不会,也不去学,却去和别人讨论×如何运算,就是如此荒唐可笑。 曾经试图想拉回这些人,但是耗费大量宝贵时间后发现是徒劳的,因为这些人性格偏执,自以为是,神经兮兮。最基础的中医知识都不懂,却把自己当成著名的中医评论家,把自己当成精通中医经典的民间神医,无知无畏。各种中西培训班也应该尊崇中医的规律,莫把某一本书捧上天,奉为神明,因为中医是技术,不是宗教。 我学习了十几年中医,读完中医研究生,每天读书思考,每天接诊几十号患者,至今依然觉得自己是门外汉。病看的越多,越能看清楚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也越发后悔学习中医之初的自信与狂妄。 按说,医生只管收你的诊费买你的药就可以了,管这些人干吗?又不影响你中医收入。说白了,如果批评得太直接,怼得太狠,还会得罪这些自以为是、基础水平又低,性格又偏执的中医爱好者。搞不好,这些人还会出去败坏医生的名声,到处说你坏话,影响你生意。于是,当今许多中医对这类人要么是怂恿,要么是迎合,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然也滋生了这种奇葩风气。 但是我不怕,因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其实越是自以为是的人,其说的话越没人相信,道理很简单。当今社会,在各种利益的交织之下,中医被许多人利用,也被许多人误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中医不出来发声,那就说明中医真的到了寿终正寝的倒计时了。 许多疾病的治疗,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定要有求真务实的心态。比如哮喘,治疗起来并简单,中医治疗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调理,根据病情变化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这是由于疾病的性质决定的,需要抽丝剥茧,一个一个矛盾去解决。 但有些爱好者不知受了什么培训班的毒害,枉顾疾病客观规律,总想着有一张方子可以一副见效,三副治愈,于是不停地去自行实验《伤寒论》上的方子,逐个实验,最后还是无效。试想一下,如果真在存在这么一张疗效神奇的方子,那完全就可以去申请诺贝尔医学奖了。说实话,人不会照着书本生病,哪怕这本书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哪怕是《黄帝内经》。 中医是技术,不是玄学,要活在现实中的世界。学中医,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只有基础打牢才能走的远,飞的高。许多人学了十多年的中医,都博士毕业了,还不敢贸然处方,但也有些人没有医学经历,看了几页《伤寒论》就给自己开药吃,两者差别不在于知识,而在于胆量与性格而已。 自以为是,眼中只有一本书的中医爱好者,别来找我,自己治疗就行。心怀包容,有一定基础,不排斥任何医家与门派的中医爱好者,乐意与其分享交流。 更多干货文章,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5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医大师孙光荣治失眠焦虑新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