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的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导读:附子汤类方是治疗太阴病的主要方证,本期为大家分享附子汤类方证,盘点附子汤、真武汤、附子粳米汤方证、大乌头煎、赤丸方和大黄附子汤的方证应用以及类似方证鉴别要点,供诸位同道参考。(编辑:木易火耳)

胡希恕经方医学

附子汤方证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约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附子温经,合以苓、术祛寒饮并解湿痹,复以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拘挛之痛,故此为里虚寒而有水饮或湿痹之治剂。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得之一二日,以不传里为常,但口中和而背恶寒,为里虚有寒饮的明征,故当灸之,更宜本方主之。按:里虚有寒饮未有不呕吐下利者,口中和、背恶寒即其确候,本方温补利水,可止之于未萌,此亦防微杜渐之治疗手段。又背恶寒为阴阳共有之见证,口舌干燥或口中和为二者主要的鉴别法,对于辨证甚关重要,应记。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阴寒在里甚明,则身体痛、骨节痛,当是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按:本条所述为附子汤之正证,寒湿痹痛而脉沉者,多属本方证,尤其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捷效。本方证属太阴病。

真武汤方证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方解:此与附子汤只生姜、人参一味之差,故主治亦略同,不过附子用量较少,且无人参,故治虚寒的力量较弱,但有生姜则能治呕,并由于水饮上逆,当见眩、悸、身瞤、振战诸证。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身瞤动,即筋惕肉瞤之意;振振欲僻地,谓身体振战而要倒地也。太阳病本宜发汗,但里有停水,虽发汗汗出,而病仍不解,故其人仍发热,并由于激动里水,逆于心下则心下悸,攻冲头脑则头眩,动及筋脉,且陷于阴证,则身瞤动,振振欲地也,因以真武汤主之。按:此与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原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同是误发里有停水之病,不过前者未转陷阴证,故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治之;而此已陷于阴证,故以配伍附子之本方治之。又此与苓桂术甘汤之主证很相似,不过苓桂术甘汤证,亦只身为阵阵摇而已,并不似本方证身瞤、阵阵欲僻地之为候虚衰也,阴阳虚实有分,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二三日,虽服过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不已,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之太阴里证,由于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皆为水气之确证,以是可知前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之所以病不已,和今之自下利,都不外是里有蓄水之关系。水气逆于上则或咳,或呕,水气迫于下则或小便利,或下利,均宜真武汤。按:此和上条均由于里有水气,虽发汗而病不解,以后变证虽有不同,但均属水气陷于阴证者,可见真武汤为治阴证而里有水气之主方,以上二条所述,即其为证之著者。胡老认为,真武汤为治阴证而里有水气的主方,故列于太阴类。我们反复读老师有关外邪内饮的论逑,综合分析《伤寒论》第28条、条等原文,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都是治外邪内饮证者,其用生姜解表的作用不可忽视,而真武汤属少阴太阴合病,用生姜、附子解少阴表是与白通汤中的葱白、附子解表属同类。故真武汤列于里证太阴或表证少阴皆可,但必明确是少阴太阴合病证。

附子粳米汤方证

附子(炮),粳米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附子、半夏祛寒逐饮,粳米、甘草、大枣安中止痛,此亦寒饮在里,逆满腹痛之治剂。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注解:腹中寒气谓腹中有寒和水气之意,雷鸣谓水声如雷,言其声之大也,切痛谓腹痛如切,言其痛之甚也,寒气自下上迫,故胸胁逆满且呕吐,宜附子粳米汤主之。按:本方证与半夏泻心汤证颇相似,不过半夏泻心汤治阳证而心下痞,故必伴有热证,而本方治阴证而胸胁逆满,故必伴有寒证,以是则不难鉴别。本方证属太阴病。

赤丸方证

茯苓四两,半夏(洗,一方用桂)四两,乌头(炮)二两,细辛一两。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方解:此亦治寒疝腹痛方,由药物组成推之,当治附子粳米汤证寒气更甚,而腹痛亦较剧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16条: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注解:本条述证简略,但由寒气二字,当和附子粳米汤条中的“寒气”意同,自然亦有胸胁逆满、雷鸣腹痛,且手足厥冷也。本方证属太阴病。

大乌头煎方证

乌头(煎,去皮,不咬咀)大者五枚。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方解:乌头治同附子,而力更猛峻,合成蜜煎,缓中止痛,并兼解毒,此治寒疝腹痛剧甚之治方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17条: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注解:寒盛于里,则卫气不行于外,故恶寒,脉亦应之弦,胃虚则宿食不消,故不欲食,脉亦应之紧,寒邪盛而胃气虚,因而为寒疝。若寒疝绕脐痛,发作则冷汗出,手足厥冷,而脉沉紧者,则宜大乌头煎主之。按:小肠疝气、肠梗阻多见本方证,大便虽秘结,不可用下药,用本方反能通其大便,而止剧痛。本方证属太阴病。

大黄附子汤方证

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方解:大黄伍以附子、细辛,即所谓温下的治剂,故治寒实而宜攻者。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豚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注解:胁下偏痛,谓偏一侧胁下痛,紧弦为寒实之应,今虽发热,而脉紧弦,故知其为寒实,宜以温药下其实,大黄附于汤主之。按:本方不仅能治胁下偏痛,凡偏痛在一侧,无论何处,多属于久寒聚结,用之多有奇效。寒疝腹剧痛,恶寒而大便不通者,本方亦验。本方证属大阴阳明合病。

推荐阅读

桂枝加附子汤的应用要点

桂枝汤和桂枝加附子汤,如何鉴别二方证?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冯世纶,张长恩.胡希恕病位类方证解[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权归相关专利人所有,若存在使用不当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1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