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说到《伤寒论》中的众多退热经典方,学中医的粉丝一定如数家珍,而其中有一张有“退热第一方”之称的经典方剂,却因为要用到麻黄而逐渐被大家望而却步,它就是麻杏石甘汤。其实麻黄并非虎狼之物,只要把握准用药的适宜证,就能用好麻杏石甘汤,而脉象就是其中诀窍——

《伤寒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这个条文的大体意思是本桂枝汤证,结果过汗伤津,燥气以成,此时又下之伤阳,水饮则生,由此产生表证未除、又兼有饮热的证型。

临床上多见于小孩子,平素体虚汗多,经常一时玩耍过度,汗出过多伤了津液,在这个时候又骤然吃冰冻寒凉饮食,或者是直接吹到空调,导致出现身痛、头痛、发热,同时伴有咳嗽、咽痛、痰黄的症状,这时候用麻杏甘石汤效果就很好。

麻杏甘石汤脉象特征是怎样的呢?

我们用病例来说明。

患者,女,5岁,因“流涕数日”前来就诊。患者无发热,无头痛,无口干苦,无鼻塞,流清涕偶有微黄,胃纳可,二便调,舌苔白水滑。诊脉双寸浮取紧,按之滑有力,关尺脉沉弦紧,脉象如下图。

~~:滑**:正弦

麻杏石甘汤脉图来源:《图解脉诊》

这个寸脉浮取紧,按之滑有力,就是麻杏甘石汤的脉象特征了。

而关尺脉沉弦紧,怎么分析呢?

这个紧,应当是外感风寒导致的,这个沉弦就是素有水饮,为真武汤脉。所以处方用麻杏甘石汤加真武汤,如下:

麻黄10g,杏仁15g,炙甘草10g,石膏20g,白术12g,熟附子10g,茯苓15g,生姜12g,白芍12g。2剂。

患者服药第二天出现轻微的流鼻血症状,然后就完全康复了。

这个病案从症状上看,没有发热,没有口干,没有黄痰,甚至舌苔都是白滑的,这种情况,如果光凭症状和舌象,很容易判断为麻黄汤证。

但是患者脉象寸脉浮取紧,按之滑有力,提示已经有化热,可能是因为处在化热刚刚开始的阶段,所以症状还不典型。

这也提示我们脉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脉诊学习经典书

脉诊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对于大众来说,脉诊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学习中医的人则更加深刻体会到学好脉诊的重要性。学习脉诊的一大难点是指下的感觉难以准确描述,哪怕古人使用如盘走珠、如按琴弦这样的类比方法,也不够直观清晰。

如果用图画展现不同脉象的特点呢?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从诊脉的基础手法,到临床方脉结合,层层深入地带领大家学习脉诊。不论你是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还是拥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学有所得。

《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以大量直观的图示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脉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和中篇阐释了脉诊的基础知识,以图文形式对常见脉象进行了论述。下篇以临床医案和《伤寒论》经方为依托,进一步分析各种临床病例的脉象,将那些已经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的稳定性高的脉象,用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本书既是图解脉诊,也可以理解为脉解伤寒方,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往期精彩推荐

RECOMMEND胡希恕的用方“套路”

《新闻联播》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

皮肤红痒、粗糙?用这个“养肤法宝”,肌肤干净又舒爽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董雪峰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1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