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是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紊乱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更年期综合征、结核病、风湿病等多种疾病,临床均可表现为异常汗出。

中医认为,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调,腠理不固,或内热蒸腾,津液外泄引起的以汗出异常为主症的病证。根据汗出异常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其中,自汗、盗汗临床较为多见。

治疗汗证,鉴别是第一步。首先,生理性的汗出不能当作病态误治,比如衣服穿多了、剧烈运动后、情绪激动等,但这些因素同时也可作为病理性汗证的诱因,如第一例患者,就是天气热和运动后会大量汗出,超出人体耐受程度,也当干预治疗。

其次,要确定是否是疾病附带的汗出,辨病辨治,病的前提需要明晰,徐灵胎《兰台规范》讲:“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有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把握病机,事半功倍。

大略说来,外感病之汗出,在于辛散宣透,发汗退热。用药如蝉蜕、僵蚕、荆芥、麻黄。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甲亢之汗出,在于直折火势,疏肝清解,用药如黄芩、黄连、柴胡、栀子。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之汗出,在于清热益气,辛寒坚阴,用药如石膏、知母、葛根、五味子。

风湿热、类风湿之汗出,在于祛风除湿,温阳利水,用药如白术、茯苓、附子、桂枝。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风湿所用甘草附子汤(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历节汗出所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更年期综合征之汗出,在于平调肾命,和解少阳,用药如仙茅、淫羊藿、柴胡、黄柏。(肾命之论可见水肿篇)。

种种疾病,不一而足,不必尽述。

而杂病的患者,多半没有具体的诊断,病案一年轻体壮,既往体健,属于比我还健康的类型。病案二也无基础病,只是居住于西南地区,天气潮湿炎热,总觉得是环境的影响,不以为意。此次是过于难受因此求治。病案三是术后出现的异常汗出,但术后为什么会出汗多?妇科手术后会影响汗腺功能吗?至少没有哪本教科书能讲明白,也许只能笼统地说一句,“抵抗力下降”吧。

此类患者最需辨证入手,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教导了我们最基础的证候判别。

其一,营卫不和证,核心在于怕风,汗出后发凉,半身出汗,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其二,肺气不足证,要点在于气虚,乏力,抓住一个虚,呼吸气短,咳喘乏力,神疲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弱。用玉屏风合牡蛎散加减。

其三,里热郁蒸证,抓住一个热,内热魄汗而出,肺热则面赤气粗,身热口渴,心包热则烦躁不安,肠热则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苔糙,脉滑数,用玉女煎加减。

最后,比较特殊的,阴阳俱虚证,属于寒热混杂、下焦不调的情况,既有腰膝酸冷,性功能减退,月经量少等寒证,又有头晕耳鸣,心烦失眠,胸胁满闷等热证,用二仙汤加减。

肺气不足严重,气损至阳,阳虚无以收敛,则会导致自汗重症,即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附子是温阳止汗的关键,但单用附子恐难奏效,最好再加干姜、人参、白术等健脾温中之品。《续名医类案·汗门》中,载“杨乘六治朱氏子”一案:

“年二十外,劳倦发热,上半身自汗如雨,三昼夜不止,一切敛汗方法无效。脉之,浮细沉洪,软弱无力,面白无神,舌白而濡滑。意此必肺气大虚而腠理不固也”。脉空无力,面白无神,显是阳虚。

“以黄芪汤加五味子、附子各2钱,连进3剂,其汗如故”。但加上附子后并没有效果。

“上半身有汗,下半身无汗,明是阳气不能内敛,予蜜炙黄芪2两,人参5钱,白术1两,蜜炙升麻、柴胡、陈皮各1钱、归身、炙草、炒黑干姜各2钱,白芍、五味、附子各3钱,大枣5枚,1剂而敛。”加上大剂量的白术,佐以人参、干姜后才有效果。

大剂量白术止汗,取法于著名的内经十三方之一,泽泻白术汤。《素问·病能论》曰:“有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而人参振奋中阳,干姜助附子通行六经,故能合而取效。李克绍先生评此案总结到:“本案服黄芪汤加五味、附子不效,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1剂即效,关键在干重用白术至1两,且加黑姜之故。”

方中杂入的柴胡、升麻、陈皮、当归,是补中益气法,因病起于劳倦,后有内伤发热,故内伤基础仍在,此是治病之法。

(伤寒奇才李克绍先生)

白术重用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为小量常服。

岳美中先生在医话中详细论述了白术的用法:“我往年尝以玉屏风散作汤用,大其量。治表虚自汗。三五剂后。即取得汁收的效验。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复发,似乎此方只有短效而无巩固的长效作用。

后见我院蒲辅周老医师治疗这种病证,用散剂,每日服9克。坚持服到1月。不独汗止。疗效巩固,不再复发。我才恍然悟到表虚自汗。是较慢性的肌表生理衰弱证。

想以药力改变和恢复生理,必须容许它由量变达到质变,3-5帖汤剂,岂能使生理骤复?即复,也是药力的表现,而不是生理的康复。因之现在每遇表虚自汗证,惟取散剂持续治之,比较长期地服用,结果疗效满意。

又蒲老用玉屏风散,白术量每超过黄芪量。考白术是脾胃药而资其健运之品。脾健则运化有权。慢性病注重培本,是关键问题。此方加重白术用量。是有其意义的。”

在以上辨病、辨证的基础,仍旧需要对症兼顾,所谓病证症同治,三位一体,疗效可期。效药、靶药、援药,本质都是对症状的治疗。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推荐自汗日久,无分虚实,径加牡蛎散,即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并可用龙骨、牡蛎、糯米等分研细末外扑。

严重者可用补阳汤,即黄芪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五味子。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肺热、湿热证为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用桑叶、桑白皮清之。

翟书正先生主张加入山茱萸、五味子,认为多汗症乃五脏之虚而致,非“营卫失其守”,即“阳卫失其固”。故在治疗中注重补益五脏。敛气止汗,自拟“萸味龙牡汤”应用临床。该方是在总结张锡纯治汗经验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因张锡纯治疗多汗症,重用山茱萸、龙骨、牡蛎恰到好处。

其中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止汗、收敛元气,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治多梦纷纭、虚汗淋漓龙骨牡蛎尤胜”。书中运用此3味中药组成单方或复方治疗汗症的论述非止一处,足见3药并用治疗自汗、盗汗有明显疗效,乃至对一些原发性疾病亦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焦树德先生主张加入甘麦大枣汤,并加生地黄15g、山萸肉9g、五味子6g、麦冬6g,养益心阴,如此化源足,有敛有生,则可获得远期疗效。《方剂心得十讲》曰:“在临床上遇有自汗者,常随方加入上药,可明显提高其疗效。”

施今墨先生则强调益气固表基础,酌加收敛之品,以龙骨、牡蛎各60克,五倍子,五味子各15克,研为细粉,擦身止汗。《施今墨医案·多汗案》载:”以玉屏风散合牡蛎散为主方,疗效良好。治表虚不固,用之多验。用乌梅、五味者,取酸以敛之,益阴止汗也。”

总之,对症的处理不外乎三点,其一,收敛,如五味子、五倍子、龙牡;其二,养阴,如山芋肉、生地、麦冬;其三,甘缓,如甘草、浮小麦、麦芽。

通过梳理汗证的病、证、症源头,其治法和方药的轮廓已经初具雏形了。反观上期三个案例,可以如何对他们进行诊疗呢?答案下期揭晓。

(待续)

普通小医生,兴趣是看病有时在看书,有时也码字

门诊信息:朝阳区三里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汇诊所时间:周六下午奖小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1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