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重要考点
考点1 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圈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概念药圈药圈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考点2与药名有关的术语药圈药圈 3.产地类:如怀山药、田三七、东阿胶、杭白芍、江枳壳等。 4.品质类:医师处方对药品质量提出要求。如明天麻、子黄芩、左牡蛎、左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九孔石决明等 5.采时、新陈类:如绵茵陈(质嫩)、霜桑叶等。 6.颜色、气味类:如紫丹参、香白芷、苦杏仁等。 考点3饮片的处方应付 ①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清炒品:如紫苏子、莱菔子、谷芽、麦芽、王不留行、酸枣仁、蔓荆子、苍耳子、牛蒡子、白芥子等。 ②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麸炒品,如僵蚕、白术、枳壳等。 ③处方直接写药名(或制),需调配炮制品,如草乌、川乌、天南星、附子、吴茱萸、远志、厚朴、何首乌等。 ④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烫制品,如龟甲、鳖甲、穿山甲。 ⑤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煅),需调配煅制品,如各种石、瓦楞子等。 ⑥处方直接写药名需配炭品,如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 ⑦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蜜炙品,如枇杷叶、马兜铃等. ⑧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醋炙品,如延胡索等。 ⑨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盐炙品,如补骨脂、益智仁等. 考点4斗谱编排 1.常用药物应放在斗架的中上层,便于调剂操作。 如黄芪、党参、甘草;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答题找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与板蓝根;防风、荆芥与白芷; 2.质地较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应放在斗架的高层。(答题多找花) 地骨皮、千年健与五加皮;络石藤、青风藤与海风藤; 密蒙花、谷精草与木贼草等。 3.质地沉重的矿石、化石、贝壳类药物和易于造成污染的药物(如炭药),多放在斗架的较下层。 4.质地松泡且用量较大的药物,多放在斗架最低层的大药斗内。 如芦根、茅根;茵陈、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灯心草、通草;竹茹、丝瓜络;薄荷、桑叶;荷叶、荷梗。 5.将同一处方中经常一起配伍应用的,如“相须”“相使”配伍的饮片、处方常用的“药对”药物可同放于一个斗中。 6.属于配伍禁忌的药物,不能装于一斗或上下药斗:十八反与十九畏内容 7.外观性状相似的饮片,尤其是外观形状相似但功效不同的饮片,不宜排列在一起。如: 蒲黄——海金沙;紫苏子——菟丝子;山药——天花粉;杏仁——桃仁; 荆芥——紫苏叶;知母——玉竹;大蓟——小蓟;炙甘草——炙黄芪; 当归——独活;熟地——黄精;蛇床子——地肤子;玫瑰花——月季花; 8.同一植物来源但不同部位入药的并且功效不相同的饮片不能排列在一起,如:麻黄与麻黄根。 9.为防止灰尘污染,宜存放在加盖的瓷罐中。如:熟地黄、龙眼肉、青黛、玄明粉、松花粉、生蒲黄、乳香面、没药面、儿茶面、血竭面等。 10.贵细药品不能存放在一般的药斗内,应专柜存放,由专人管理。 11.毒、麻中药必须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 考点5《中国药典》“凡例”项下对各名词术语的规定 (1)遮光:系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 (2)密闭:系指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3)密封:系指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4)熔封或严封:系指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和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5)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的环境。 (6)凉暗处: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的环境。 (7)冷处:系指2~10℃的环境。 (8)常温:系指10~30℃的环境。 考点6现代养护技术 (一)干燥养护技术 远红外加热干燥养护法应注意太厚(大于10mm)的药材,均不宜用远红外辐射干燥。 (二)气调养护技术是对能导致药材发生质变的空气中的氧浓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人为地造成低氧状态,或人为地造成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状态。 (三)60Co-γ射线辐射杀虫灭菌养护技术原理产生自由基。 (四)包装防霉养护法目前绝大部分是采用聚乙烯材料。 (五)气幕防潮养护技术是装于仓库房门上,配合自动门防止库内冷空气排出、库外热空气又侵人库内的装置。没有吸湿作用。 (六)蒸气加热养护技术 (七)气体灭菌养护技术用环氧乙烷混合气体。 (八)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技术以荜澄茄、丁香挥发油的效果最佳。 考点7基本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四者缺一不可) 1.安全所谓安全,即保证用药安全。必须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放在首位。在用药过程达到消除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目的。 2.有效所谓有效,即确保用药有效。必须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所用药物对所防治的疾病有效。使患者用药后能迅速达到预期目的。 3.筒便所谓简便,即提倡用药方法要简便,使临床医师及使用者易于掌握,应用方便。 4.经济所谓经济,即倡导用药要经济实用。必须做到用药不滥,经济实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中药材等卫生资源的消耗。 不合理用药的后果(浪成发延) 1.浪费医药资源。 2.延误疾病的治疗。 3.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4.造成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1.辨析病证不准确。 2.给药剂量失准。 3.疗程长短失宜。 4.给药途径不适。 5.服用时间不当。 6.违反用药禁忌。 7.同类重复使用。 8.乱用贵重药品,因盲目自行购用,或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滥用贵重药品 考点8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明?薛己用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合用治疗气阴不足; 1.两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治疗一种病证,起到增强疗效的协同作用。如: ①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合用,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②用归脾丸+人参养荣丸同用,治疗心悸失眠、眩晕健忘。 ③用脑立清+六味地黄丸合用,用于高血压病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 2.功效不同的中成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够提高主药功效。如:①用二陈丸+平胃散。②用乌鸡白凤丸+香砂六君子丸。 3.中成药配伍应用,其中一种药物能够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偏性或副作用。如: ①舟车丸+四君子丸同用,为使峻下而不伤正气。 ②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蛤散同用,防止金匮肾气丸燥烈伤阴,降低副作用。 考点9①如麝香保心丸与地高辛等强心类药物联合用药,会造成相同或相似功效的累加,产生拟似效应,诱发强心苷中毒,出现频发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②法莫替丁片为抗溃疡抗酸药,与含有多量黄酮类成分的银杏叶制剂同时服用可产生络合效应,形成螯合物,影响疗效。因此,在服用抗酸类西药时应避免与含黄酮类的中药如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银杏叶片等同时应用,应分时应用,一般来讲,以间隔1小时为宜。 ③对患有糖尿病(用药二甲双胍、消渴丸、阿卡波糖和胰岛素)的心脑血管患者用(培元通脑胶囊、益心通脉颗粒、活血通脉片等)含有甘草、人参、鹿茸等成分的中成药使降糖药的疗效降低。因为,甘草、人参、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升高血糖,与降糖药产生拮抗作用,导致降糖效果降低。 ④含有糖皮质激素样物质的中药甘草、鹿茸应避免与阿司匹林合用,防止加重对胃粘膜的损伤。 考点10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用药原则有以下几点。 1.用药及时,用量宜轻。 2.宜用轻清之品。 3.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4.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5.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婴幼儿患者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①小儿感冒后容易食欲减退,若此时舌苔厚腻,口有异味,大便秘结,说明体内湿热重,绝不能给予滋补药。 ②又如生长发育旺盛的儿童,若过多服用含有激素的食品或补品,可引发性早熟。 ③对于体虚夹湿热,而有口臭、便秘、舌苔黄腻的患儿应先用清热除湿的藿香、黄芩、黄连、薏苡仁、陈皮等,使热清湿化然后再服调补中药。 ④如平时易感冒、多汗,属于气虚,可服用黄芪、太子参、白术等; ⑤如消瘦、面色萎黄、厌食、大便溏稀,属于脾虚,可选用山药、茯苓、白术、白扁豆、稻芽等; ⑥若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质淡,属于气血两虚的儿童,可给予黄芪、党参、当归、黄精、首乌、大枣等。 ⑦有些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尿频,面色苍白,舌胖,属于肾虚,宜用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熟地等。 考点11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 (一)植物类 1.含生物碱类:雷公藤、草乌、益母草、蓖麻子、麻黄、北豆根等均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2.含其他成分类: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均含马兜铃酸,可致肾小管坏死出现面部浮肿。(巴豆、芦荟、苍耳子)也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另外,近年报道,云南白药、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中成药也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动物类 1.斑蝥2.鱼胆3.海马4.蜈蚣5.蜂毒。 引起急性肾衰的含动物类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 (三)矿物类1.含砷类;2.含汞类。 考点12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及其主要化学物质 (一)植物类 1.生物碱类:千里光、紫草属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 2.苷类:三七、商陆、黄药子等,黄药子是目前公认的肝脏毒性中药。 3.毒蛋白类:如苍耳子、蓖麻子。 4.萜与内酯类:有川楝子、黄药子、艾叶等,其中川楝子是萜类肝脏毒性最典型一类,能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肿大。 5.鞣质类:五倍子、石榴皮、诃子等,其中五倍子极大量时可引起灶性肝细胞坏死。 (二)动物类 1.蜈蚣2.鱼胆3.蟾蜍4.斑蝥5.猪胆 (三)矿物类1.含汞矿物药2.含砷矿物药3.含铅矿物药 考点13不良反应分类 (一)病因学分类 1.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该类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该类型难以预测,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较高。此类伤害又可分为两种。 (1)特异质反应: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2)变态反应亦称药物过敏反应:本质上是一类病理性免疫反应。 (二)病理学分类 1.功能性改变 2.器质性改变又可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考点14脏腑辨证 (一)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功能活动衰弱(心悸+气虚)为辨证要点。 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 心血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心悸)+血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心阴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心悸)+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心血瘀阻证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辨证要点。 心火亢盛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症状为辨证要点。 (二)肺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1.肺气虚证一般以咳喘无力+气虚为辨证要点 2.肺阴虚证一般以在肺病常见症状+阴虚内热为辨证要点。 3.风寒犯肺证一般以咳嗽+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 4.风热犯肺证一般以咳嗽+风热表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5.燥热犯肺证一般以肺系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干燥少津(鼻燥咽干)为辨证要点。 6.痰浊阻肺证一般以咳嗽痰多质黏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 (三)脾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1.脾气虚证临床上常见脾虚证候可分三类: (1)脾失健运: 以运化功能减退(食少、腹胀、便溏)+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2)脾虛下陷: 一般以(食少、腹胀、便溏)+气虚证+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 (3)脾不统血: 一般以在(食少、腹胀、便溏)+气虚证+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 2.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一般以脾运失健(食少、腹胀、便溏)+寒象(四肢不温)为辨证要点。 3.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1)寒湿困脾证:一般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寒湿中阻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2)脾胃湿热证:一般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湿热内阻(厌恶油腻,恶心呕吐)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四)肝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 1.肝气郁结证 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在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等作为辨证要点。 2.肝火上炎证 一般以肝脉循行所过的头、目、耳、胁部位见到实火炽盛症状为辨证要点 3.肝阴虚证 一般以肝病症状(眩晕耳鸣,手足蠕动,胁痛目涩)+阴虚证为辨证要点 4.肝阳上亢证 一般以肝阳亢于上(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肾阴亏于下(腰膝酸软)的证候表现作为辨证要点。 5.肝血虚证 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去血的濡养+血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6.肝风内动证其症状主要以眩晕抽搐、震颤等为主。 (1)肝阳化风:临床表现常见眩晕欲仆,头胀头痛,肢麻或震颤,舌体歪斜,舌红脉弦,甚则猝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 (2)热极生风:临床表现常见高热,肢体抽搐,项强,两眼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脉弦数。多以高热+肝风共见为辨证要点 (3)血虚生风:临床表现常见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肢体麻木或震颤,手足拘急,肌肉瞤动,脉弦细,舌淡少苔。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 一般有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去血的濡养的症状,以及全身血虚+肢体麻木或震颤,手足拘为辨证要点。 7.肝胆湿热证 一般以胁肋胀痛,身目发黄或阴部瘙痒,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为要点。 8.寒滞肝脉证一般以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为辨证要点。 (五)肾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1.肾阳虚证临床表现:常见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或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迟或两尺无力。 2.肾阴虚证临床表现:常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痛。舌红,脉细数。 一般以肾病的主要症状+阴虚内热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3.肾精不足证一般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殖功能减退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4.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证 (1)肾气不固证一般以肾及膀胱不能固摄表现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2)肾不纳气证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加重为主,伴见肺肾气虚表现为辨证要点。 (七)脏腑兼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1.心肺两虚证一般以心悸咳喘+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2.心脾两虚证一般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为要点 3.心肾不交证一般以失眠,伴见心火亢而肾水虚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4.肺脾两虚证一般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为主+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5.肝火犯肺证一般以胸胁灼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咳嗽为辨证要点 6.肺肾阴虚证一般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等症+阴虚症状同见 7.肝脾不调证一般以胸胁胀满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 8.肝胃不和证一般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为辨证要点。 9.脾肾阳虚证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寒证并见 10.肝肾阴虚证一般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遗精+阴虚内热症状同见 考点15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多种神经症、癔病、抑郁症或抑郁状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无定处,胸闷嗳气喜太息,腹胀纳呆,大便或秘或泄,女子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剂应用]逍遥散。 [中成药选用]解郁安神丸、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解郁丸。 2.痰气郁结 [症状]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胸中闷窒,或兼胁痛。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利气。 [方剂应用]半夏厚朴汤。 [中成药选用]舒肝平胃丸,二陈丸合胃苏颗粒 3.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少纳呆。舌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 [方剂应用]归脾汤。 [中成药选用]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八纲辨证 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热辩证——是辨析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1.协同增效 中药西药 ①黄连四环素、 黄柏呋喃唑酮(痢特灵) 磺胺甲基异噁唑 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成倍提高。 ②金银花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 ③甘草 白芍丙谷胺一起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 冰片 ④甘草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有协同作用 ⑤丹参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 川芎嗪注射液能量合剂等同用 可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⑥丹参注射液间羟胺(阿拉明) 多巴胺等升压药同用, 不但能加强升压作用,还能减少对升压药的依赖性。 ⑦生脉散 丹参注射液莨菪碱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既可适度提高心率,又能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缺血缺氧的状况,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降低毒副反应 ①化学药品化疗滋阴润燥清热或益气养阴中药 化疗后常出现燥热伤津的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减轻。 ②甘草呋喃唑酮合用治疗肾盂肾炎, 既可防止其胃肠道反应,又可保留呋喃唑酮的杀菌作用。 ③氯氮平石麦汤(生石膏、炒麦芽) 治疗精神分裂症同时其不良反应流涎消失率为82.7%。 ④碳酸锂白及、姜半夏、茯苓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同时减轻胃肠道反应。 3.减少剂量(只有俩) ①珍菊降压片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 降压同服可减少盐酸可乐定单用剂量60%;及氢氯噻嗪剂量。 ②地西泮苓桂术甘汤 地西泮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1/3,嗜睡等不良反应也消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6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参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