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Δ《养生堂》之经典中药黄芪

导言:《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年。全书共多万字,载有药物种,收集医方个,绘制精美插图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其中的一味重要草本药物:黄芪。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陕西等地。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本草纲目?黄芪》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①: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②: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③: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7.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④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8.咳脓咳血,咽干⑤: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9.肺痈⑥: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0.甲疽⑦: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1.胎动不安⑧: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2.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二、百科药用价值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三、配伍禁忌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注:

①酒疸黄疾:指醉后感寒,身上发赤,有黑、黄斑。酒疸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②白浊:白浊属于中医的一个病名,最早出现在《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原文里讲: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亦称便浊、溺浊、尿浊。是小便浑浊、色白的意思,它是指在排尿后或排尿时,从尿道口滴出白色的浊物,可伴小便涩痛的一种病症,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一个征象。

③萎黄焦渴:指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

④紫背浮萍:形态特征水生草本。性味功能为辛,寒。有发汗,祛风,利尿和消肿功效。

⑤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

⑥肺痈: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⑦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

⑧胎动不安:症状为腹痛,下黄汁。

参考文献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3、《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往期相关精彩回顾

◎患了高血压、血管硬化需要常年吃西药吗?◎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就选它◎气是神之用,意是神之灵,神之使气,气自使身◎古代修道者们精进、提升的宝典:气法要妙至诀(一)◎生命在于呼吸之间,故知修道者学导引吐纳的重要意义◎茶圣陆羽传授采茶、制茶和鉴茶方法,虽古老却很实用◎陆羽《茶经二之具》注音视频版,古代制茶原来这么考究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