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厉害了,此次疫情,2年前就被准确预言,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http://www.xftobacco.com/ 年的电视节目神预言,连新型冠状病毒名字和都一样,一个字都不差!医院被封锁! 以上视频来源世说 版权 归属于权利人 相关链接— 吴汉卿教授谈:中医如何防治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吴汉卿教授根据历代先贤对伤寒、瘟疫防治的经验,结合瘟疫症状特点,首先要了解清这次疫情和伤寒的区别:医圣仲景的《伤寒论》对伤寒温病早有详细论述: 一、从病因学来说,伤寒病病因主要是:感受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澡、火)所致。伤寒病症特点是: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舌淡苔白脉浮紧。伤寒分为: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表证的特征是“恶寒”。太阳病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恶寒”特征性表现。脉浮,头项强痛等也常见于表证,即所谓“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二、瘟疫的病因是感受具有传染性的戾疫之气,又称疫毒之气,不是属于自然界的六气。可分为寒疫和温疫:怎么区分寒疫和温疫?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寒疫论)寒疫:“世多言寒疫者,究其病状,则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疼烦,虽发热而不甚渴。1、寒疫特点: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紧。、温疫的特点:“不甚头痛骨痛而渴甚”,温疫因为是发热,头痛,口干渴,咽痛、咳嗽等症状都是温邪犯肺所致里热证,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洪数有力。 三、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瘟疫还是寒疫?会有哪些症状? 1、根据五运六气来说00年,1月0至3月0日前庚子肝木受阻:少角代表阳气不升,太商代表春行秋令,厥阴风木太阳寒水春天,1月中旬后,倒春寒气候,寒冽之气,逼人太甚。到3月0日后进入肝木旺盛期,气候由寒转热,从五运六气上来说此次新型病毒发展的时间和地点来说应属于中医“寒疫”范畴,寒疫特点属于太阳表症寒邪犯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不渴咳嗽,舌淡苔白脉浮紧。主要病位在肺,其次病位在表卫、脾胃;病因是伏燥在先,寒或湿寒居后,而气候失时,燥热湿寒的时空环境产生的疫毒邪气错综其中,与伏燥和寒邪或湿寒邪气夹杂而居于首要地位。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症状多为:发热、干咳、咳黄绿色痰、四肢乏力,口不渴,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部分严重病例,症状加重引起肺炎时,会出现症状,发热、咳嗽、咳黄绿色痰、呼吸困难。甚至会引起呼吸道综合症,脓毒症,肾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缺乏针对病原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以隔离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1、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常见的主要症状:发热、干咳、咳黄绿色痰、四肢乏力,严重者呼吸急促、呼吸困难,X光肺片花状改变。 、普通感冒主要症状:咳嗽、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咽部不适。 五、中医如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黄帝内经》曰:“瘟疫病因多为感受疫戾之气”,又称戾气、乖戾之气。《温病条辨》称为寒疫之气。本次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原因是猎食野生动物携带的“冠状病毒”,引起人类的传染,通过空气呼吸道传播与接触传播,出现人传人的现象,因此,该病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特点,即可散发,又可流行传播爆发。 因肺主气而司呼吸,病邪从口鼻而入,病邪首先损伤于肺,病位在肺,因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阳明大肠,容易累及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出现合并阳明经胃肠症状,所以本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于中医寒疫病范畴。 就这次爆发的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病机特点为“寒湿、瘀热、毒邪、瘀阻”。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纲,为病机为目。中医分为四种证型:“寒湿郁肺、邪热壅肺、内闭外脱、肺脾气虚”。吴汉卿教授根据中医“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特点,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以下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吴汉卿教授根据历代中医先贤防治瘟疫的经验,目前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点,参考目前中医药主管单位防治方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中医对“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出以下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原则:中西并重,针药并用,内外结合,清利肺气、健脾益气、回阳固脱、补肾元气。 1、初期:寒湿郁肺型(太阳经寒湿病邪犯肺)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未发热,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四肢倦怠乏力,胸闷腹胀,或有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或濡细。 治法:宣肺利气、化湿解毒。 (1)中药治疗方剂:麻杏薏甘汤或麻黄加术汤加减; 方药组成:麻黄9g,杏仁1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厚朴10g,薏苡仁30g,荆芥穗10g,防风10g,红景天15g,生姜10g甘草6g。 方解:麻杏薏甘汤中的麻黄解表宣肺,排出肺内郁热。杏仁能消降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兼能清除大肠余热;茯苓、薏米健脾利湿;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荆芥、防风,解表透邪;红景天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生姜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止吐;甘草调和诸药,健脾扶正。 ()针刺或艾灸治疗: 功能:利肺气、扶正气,增强抵抗力,改善症状; 选取穴位:鱼际、尺泽、气海、中脘、足三里(双侧); 频次:每天一次。 、中期:邪热壅肺型(太阳、少阳与阳明经热邪壅肺型) 临床表现为:往来寒热或发热,口渴而不欲饮,胸闷、咽干少痰或黄绿色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腹部胀满,食欲不振,肢体困痛,大便不畅或便溏。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化湿,宣肺透邪。 (1)中药治疗方剂: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与达原饮加减; 方药组成:柴胡15g,黄芩10g,麻黄9g、杏仁10g,石膏15g,霜桑叶10g,金银花15g,瓜蒌皮15g,云苓15g,川朴10g,槟榔10g,草果仁6g,红景天10g,生甘草6g。 方解:方中的麻黄解表宣肺,排出太阴肺内郁热;杏仁能消降肺气,肺与阳明大肠经相表里,兼能清除大肠余热;石膏清热生津,降阳明胃火太阴肺火大肠火;柴胡解肌退热,和解少阳之热;黄芩清太阴肺经热邪,燥湿解毒;金银花、霜桑叶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清太阴肺经化痰;霜桑叶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止咳;瓜蒌皮宽胸利气化痰,云苓健脾温阳化湿;川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下气消胀,除阳明胃肠腹胀;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红景天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健脾扶正;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宣肺透邪健脾祛湿。 ()针刺艾灸治疗: 功能:清热利肺、宽中利气,增强抵抗力,改善症状; 选取腧穴:合谷、尺泽(双侧)、膻中、太冲(双侧)、神阙(肚脐)、足三里(双侧); 频次:每天一次。 3、重症期:内闭外脱型(少阴经病症) 临床表现为:高热烦躁、神昏,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呼吸急促,舌质紫绛,苔黄褐或燥,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 治法:回阳救逆,开闭固脱。 (1)中药治疗方剂:参附汤或四逆加参汤加减 方药组成:人参(或红参)15g,制附子60g(先煎个小时),干姜30g,西洋参10g,红景天15g,炙甘草30g。 方解:人参(或红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制附子性温热,助阳扶正,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干姜温中散寒,可助附子回阳救逆;红景天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健脾扶正。 安宫牛黄丸、紫雪散。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胀满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 ()针刺艾灸治疗: 功能:回阳救逆、醒脑开窍; 选取腧穴:百会、人中、内关、神阙(肚脐)、足三里(双侧); 频次:每天一次。 4、恢复期:肺脾气虚型(太阴脾经病症) 临床表现为: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胸腹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肺气、健脾扶正,燥湿化痰。 (1)中药治疗方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药组成:人参(红参)15g,炙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0g,姜半夏9g,陈皮10g,藿香10g,山药30g,砂仁6g(后下),炙甘草6g。 方解:方中以人参(红参)补元扶正;炙黄芪补中益气,补中养胃;茯苓渗湿健脾;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化痰,姜半夏燥湿化痰,砂仁健脾和胃,理气散寒;山药健脾益胃,补益肾气;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益肺气、燥湿化痰,健脾扶正,标本兼顾。 ()针刺艾灸治疗: 功能:补益肺脾、固元扶正; 选取腧穴:气海、中脘、足三里(双侧)、肾腧(双侧); 频次:每天一次。 六、中医怎么预防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吴汉卿教授提出了中医预防“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原则。 预防原则:未病先防,避秽气、扶正气、祛邪气、保元气。 1、避秽气 (1)守家两周,切断病源 中医防疫有经验,避戾防瘟防感染, 守家两周莫外动,切断传染病途径。 ()戴口罩,勤洗手,防感染 日常生活勤洗手,出门口罩牢记清; 口鼻外涂雄黄酒,杀毒避疫也有功! (3)室内空气流通,清洁常消毒 室内清洁多通风,八四消毒或酒精, 农村可洒石灰水,艾薰也可除瘴虫。 (4)佩戴避秽祛邪香囊 方药:荆芥10g,防风10g,广藿香10g,薄荷10g, 苏叶10g,苍术15g,香薷10g,雄黄6g 功效:清热解毒,芳香避秽。 制作:将药物打粉,视香囊大小装入适量的药粉。 适用于一些容易得流感的人群,如儿童等,悬挂于车内、胸前、床头等。 、扶正气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祛邪防百病,正气存内邪难行。 (1)心态乐观身体安康 瘟疫来临莫惊慌,淡定心态处世良。 中医主张精气神,百病神定身安康。 ()室内运动,动静结合,增强免疫 居家空间巧运动,动静结合少生病。 琴棋书画调情志,气功八卦太极功; (3)穴位按摩:增强正气,培元固本。 穴位按摩补正气,百会气海足三里。 选取穴位:百会、膻中、关元、足三里、肾腧。 (4)艾灸温经补阳气,多晒太阳强身体。 (5)扶阳防病茶方:桂圆10g、白术10g,防风10g,黄芪15g,红枣6枚、生姜3片,蜂蜜。 (6)气功锻炼太极拳、八段锦,具有扶正气健身功能。 3、祛邪气 (1)八四消毒或酒精,避免火灾要记清。 农村可洒石灰水,艾薰也可除瘴虫。 ()清热解毒利肺茶方:二花10g、菊花10g,蒲公英15g,板蓝根15g,白茅根15g、霜桑叶10g、蜂蜜。 (3)中药泡脚:木瓜10g,艾叶30g,白术10g,防风10g,黄芪30g。 4、保元气 (1)保持睡眠 睡眠清心养精神,大补元气养肾精。 身体安康多睡眠,减少熬夜保青春。 ()补肾保元茶方:黄精15g、枸杞15g、熟地黄10g,桂圆10g、蜂蜜。 (3)气功锻炼“大小周天”、易筋经,具有补肾保元气,强筋壮骨功能。 (4)保元气穴位按摩:选取穴位:关元、肾腧、太溪、涌泉。 吴汉卿教授根据历代中医先贤防治瘟疫的经方,结合目前瘟疫流行特点及自身的临床经验,特总结一下《预防治疗瘟疫歌赋》仅供大家参考。 《防瘟疫保健歌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上篇 作者:吴汉卿 泱泱华夏五千年, 炎黄子孙多磨难。 瘟疫流行数百次, 中医祛邪保民安。 历代先贤起沉疴, 中药针灸度难关。 《内经》温病为疫毒, 岐黄医术树典范。 三因三宜细分辨, 整体观念人地天。 上工大医治未病, 五运六气天时断。 天地阴阳相平衡, 五行生克藏机玄。 扶正祛邪抗瘟疫, 补益正气身强健。 神农百草医百病, 难经八十一难关。 医圣仲景著《伤寒》, 六经大法创新篇。 伤寒病症六经传, 三阴三阳需辨清。 温疫感冒明四气, 辨证论治为纲领。 四诊八纲立八法, 灵活运用祛顽症。 理法方药开先河, 先师经方济世安。 晋代葛洪《肘后方》, 传染疾病有良方。 唐代大医孙思邈, 《千金要方》济世良。 金元东垣[1]试效方, 普济消毒瘟病良。 明代又可[]《温疫论》, 疫气口鼻入“膜原”, 祛邪防瘟“达原饮”, 治疗温病有奇功。 清代天士[3]《温热论》, 瘟邪首当犯肺心。 卫气营血为证辨, 治法四分各不同。 鞠通[4]《温病条辨》论, 三焦辨证为纲领。 疫毒分为寒瘟疫, 温邪伤阴滋阴法, 寒疫辛温驱邪灵, 风热桑菊银翘散。 清末霍乱大流行, 世雄[5]著写《霍乱论》。 东北鼠疫大流行, 医学博士伍连德, 提出鼠疫人传人, 隔离防治建奇功。 建国乙脑曾流行, 白虎汤药有奇功。 辅周[6]温病树典范, 乙脑八法谱新篇。 壬午非典大流行, 国医大师邓铁涛, 力挺中医抗非典, 中医祛瘟建奇功。 己丑手足口病狂, 唐祖宣大师献妙方, 庚子温疫来势凶, 中医抗瘟疗效明。 各位亲朋谨记清! 三大纪律要牢纪, 八项注意不放松。 《三大纪律》 1.中医防疫有经验, 避戾防瘟防感染, 守家两周莫外动, 切断传染病途径; .日常生活勤洗手, 出门口罩牢记清; 口鼻外涂雄黄酒, 杀毒避疫也有功! 3.室内清洁多通风, 八四消毒或酒精, 避免火灾要记清。 农村可洒石灰水, 艾薰也可除瘴虫。 《八项注意》 1.灾难来临莫惊慌, 淡定心态处世良。 中医主张精气神, 百病神定身安康。 .扶正祛邪防百病, 正气存内邪难行。 穴位按摩补正气, 百会气海足三里。 艾灸温经补阳气, 多晒太阳强身体。 体弱可服玉屏风, 人参白术与防风。 上火可服清热汤, 苇根桑菊蒲公英。 3.饮食清淡少生病, 三荤七蔬要记清。 五谷为养五禽补, 桂圆麦杞养精神。 清热百合绿豆汤, 感冒葱姜大枣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 医圣食疗保健康。 4.睡眠清心养精神, 大补元气养肾精。 身体安康多睡眠, 减少熬夜保青春。 5.居家空间巧运动, 动静结合少生病。 琴棋书画调情志。 气功八卦太极功; 6.如若生病要早治, 传染疾病必报警, 否则不仅殃亲邻, 传染法律必受惩; 7.清闲饮酒掿事非, 过量伤肝伤神经: 8.居家空气宜清新, 抽烟伤身害亲邻, 劝君借此戒烟酒, 健康长寿利国民。 今逢国泰民安时, 内忧外患又来临。 外患强敌虎视眈, 内忧疫毒神州染。 举国上下党领导, 万众一心抗疫难。 春风化雨万木苏, 明媚春天更灿烂! 内文注解:[1]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又可: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3]天士: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4]鞠通: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5]世雄:清末温病学家王世雄;[6]辅周: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 作者吴汉卿教授介绍吴汉卿,主任医师、教授,中医筋骨三针法与水针刀技术创始人、太极龙关针法第五代传人,“十四经筋肌筋膜区带与三关定位法”诊疗体系开创者,脊柱相关病九大诊疗区与软组织三角平衡原理学说创立者、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医院主任导师,俄医院院客座教授。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中医微创针法联盟主席、世界针联筋骨针法传承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世针联中医微创针法研究院院长、新加坡针灸学会名誉会长,瑞典针灸学会永远名誉会长。 获国家专利十七项,科技成果五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编,著出版医学专著二十余部,其代表作有: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中医筋骨针法》、《水针刀技术》系列创新教材六部,《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伤寒脉症针法经方知要》、《金匮脉症针法经方知要》、《吴汉卿诗词选》等。 近四十年临床中,善于应用针灸,筋骨针,太极龙关针法,结合脉症针法经方并用治疗:筋骨伤病,风湿痹症,慢性疼痛病,高血压,糖尿病,胸痹症,眩晕,耳聋耳鸣,失眠症,中风后遗症,慢性气管炎,哮喘症,胃肠病,男性前列腺炎,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推荐阅读 Re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5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戊字保真汤
- 下一篇文章: 告别葛优躺本草纲目中的这味草本很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