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强教授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专家,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多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在用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个人经验。)

手汗,即手汗症,为相当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因为人种上的特异性,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年轻人,特别容易有此毛病。汗腺的分泌是经由交感神经所控制的,而手汗症即是因不明原因的交感神经过度紧张,例如紧张、兴奋、压力或夏天高温造成手掌排汗异常增加所致。《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手汗属于常见的症状,临床辨治手汗,理当首辨虚实。

患者某,女,20岁,年4月1日初诊。

主诉:手足汗出6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汗出,现汗出成滴,手黏不冷,夏、冬天均可见,夏天更为严重;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地黏稠;食欲不振,纳差;白天精神不好,大便黏,小便调。舌红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汗证(手足心汗);

辨证为脾胃湿热。

治宜清热祛湿,宣畅三焦;

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

处方:

藿香10g,厚朴15g,法半夏10g,茯苓30g,黄芩10g,泽泻10g,浮小麦30g,麻黄根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杏仁1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赤芍10g,牡丹皮1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复诊2次守上方加减,21剂后,手汗症基本消除。

按:本案患者手心汗出,夏天更为严重,汗出手粘,食欲不振,纳差,多因脾胃湿热,迫津外泄;脾湿阻遏清阳,则精神欠佳;脾湿偏渗肠道则大便黏;脾胃湿热胶着,气血生化不足,故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黏;舌红苔白腻,脉滑皆为脾胃湿热之象。辨证为脾胃湿热所致,故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方中藿香化湿和中;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利水渗湿,兼健脾助运;杏仁宣利肺气,宣畅上焦,有助布散津液以除湿。诸药同用,清热祛湿,宣畅三焦。厚朴、法半夏行气祛湿,使气行则湿去;煅龙骨、煅牡蛎滋阴潜阳,合浮小麦、麻黄根收敛止汗;湿热壅滞,易助热并煎炼血液而致血热、血瘀,故加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全方热清湿祛,三焦通畅,故汗出自止。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华中医药杂志》年月第4期,作者: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张智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

文字整理:医院皮肤科王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