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类方

解伤寒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六神类方解伤寒》当中青龙汤类方这一部分的课程。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方剂:麻黄汤和仲景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麻黄3两、杏仁70枚、桂枝2两

平性药:炙甘草1两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麻黄3两

臣:杏仁70枚、桂枝2两

佐:炙甘草1两

使:无

药症:

麻黄温辛苦涩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桂枝温辛甘滋

《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杏仁温微辛苦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

甘草平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通过“汉传经方解析法”可知,该方四味药属小方,以三味阳性药为主,佐以一味平性药,无使药。三味阳性药皆为性温之品,温能除治凉滞,那么麻黄汤便能对治五证当中的凉滞证,类方归为青龙汤类方。而麻黄汤的配伍组成,正是汉传经方中标准的“小青龙汤”。

通过药症可知,君药麻黄与臣药桂枝皆俱辛温发汗之性,能解表攻表,因此麻黄汤当对治虚寒表证,即六纲对治少阴病,或称对治少阴病凉滞证。

又由于君药麻黄善攻表发汗、除外感寒邪功专效宏,因此麻黄汤还能治疗外感伤寒,对治少阴外感伤寒证。

从严谨的用药配伍角度而言,麻黄汤并不能合理的对治带有些许烦温证的太阳外感伤寒证。这个问题,也在前两轮的公益课程中详细讲过了,暂且先不多论。

再仔细分析一下药症:

君药麻黄,其性味温而辛苦,辛能发散、苦能涌泄,温能除治凉滞,具有很强的散寒通滞之功。其药性趋于“走表”,一切在表的病邪,如风、寒、湿,或气滞、水饮、血瘀等,麻黄皆可使之随汗而解。

麻黄还能轻宣发越,解上冲之气逆,又能通血脉、破瘀血结痰。因此,仲景先师常运用大剂量麻黄对治外感病邪入里,侵犯脑位的情况,并在续命汤类方中将这一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现代药理研究称,麻黄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能够导致血压升高。有人可能会有担忧,大剂量的麻黄会不会导致血压过高的情况?但麻黄对血压升高的作用会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甚至消失,并且麻黄根中也具有降血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反向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无论麻黄汤类方还是续命汤类方中,麻黄常配合桂枝使用,桂枝中含有的桂皮醛同样有降血压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能够制约麻黄的升血压作用。

虽然麻黄能够攻表发汗,发汗过多会伤及津液,但方中桂枝味甘滋,能补津液,再配合和胃气补津液的炙甘草,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是非常安全的。

麻黄在经方用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后世医家将其看做虎狼之药,在用量上严格限制,可谓是弃良将而不用。

臣药桂枝,温能祛寒,辛能发散,甘滋能补津液。桂枝能降逆气与麻黄的机制相同,通过解决“气不旁流”来体现。桂枝功能轻宣,透达发散而入表,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问题都可较好的对治。它与麻黄配伍,能增强其发散风寒的力度,又能协助降逆气,并止咳平喘,还能利节而解决头身、关节疼痛等症状。

杏仁,温能散寒,微辛能发散,苦能涌泄病邪,能散寒降逆、理气除滞、降逆止咳。临床用杏仁一般捣碎后再煎煮有利于有效物质析出,以生苦杏仁疗效最佳。70枚,大概30-40g。而现在的饮片多为燀(chǎn)杏仁,指的是开水烫后再搓去皮的,临床中须多加注意。

炙甘草,不仅能护胃气、养津液,还能调和诸药,缓解君臣药的烈性,避免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配伍组成大致分析完了,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伤寒论》中与麻黄汤有关的条文。

条文:

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宋1)

31.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宋16)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从上面条文来看,在《伤寒论》原书的体系中,麻黄汤治疗的是太阳伤寒证。但《伤寒论》中对于外感病的概念描述的很模糊,恩师刘志杰先生在《汉传经方辨治班》中便对外感病做了明确的规范。

从寒热属性而言,外感风寒湿邪皆属于外感寒邪,属性为寒凉。

从病位角度而言,外感伤寒首先侵袭的病位为在表,即太阳和少阴。而太阳为表实热,少阴为表虚寒。

如患者具备了外感伤寒典型表现:“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同时又有发热等在表的温热证表现,则为太阳外感伤寒证。从五证角度讲,是凉滞证合并烦温证,为寒热错杂之证,用药更理当寒热并用。

而少阴外感伤寒证则表现为无热或微发热,只有一派虚寒证的表现,用药也当以温热药物为主。

因此《伤寒论》中用麻黄汤对治太阳伤寒证,用药过于温燥,极易伤津液而导致疾病传变,凉滞证可除,但烦温证更甚。故而,在汉传经方当中,用麻杏甘石汤来更完善的治疗太阳外感伤寒证,而麻黄汤对治少阴外感伤寒证。

虽然临床中用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也常有效,但多适合太阳伤寒证初期,这时津液还未受损,此时以麻黄汤发汗,中病即止是可以的,再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进行自愈,对于体质较好的人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3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宋46)

这条指的是太阳伤寒证,过了八九日还没好,已经超过了“七日愈”的期限,伤寒证还在,就仍按伤寒证进行治疗。

在服用药物后,病邪虽微解,但是仍有余邪,津液外发不透,大量的津液聚集在表或者上焦,出现头晕烦躁,甚至眼睛充血。这时机体仍需要宣泄,鼻子的毛细血管是最为薄弱处,在压力太大的时候,津液就通过鼻腔出血的形式排泄出来。因此如有轻度鼻衄的表现,是机体自身调节引起的。

所以在外治法中,治疗高热的时候也通过大椎放血、十宣或者耳垂放血。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宋37)

我们把这条进行分解就好理解了: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太阳病,十日以去,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太阳病虽然过了十多天仍是伤寒证,用麻黄汤对治;如果脉象变为浮细,并且嗜睡喜卧的,说明外邪得解了,阳气在逐渐恢复;如果经过十余天,伤寒已解,出现了胸满胁痛,说明病入少阳或是合并少阳病,用小柴胡汤或合方化裁治疗。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两条精简,省略了太阳伤寒证的论述,这也是《伤寒论》的特点之一。要运用麻黄汤,那么患者必须具有麻黄汤证才行。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这条和宋本第46条描述的差不多。太阳伤寒证,没有发汗,寒邪束表,津液聚集于肌表,气不旁流,导致鼻衄了,用麻黄汤发汗,使气的旁流,鼻衄自然解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宋)

恩师在《伤寒类编补遗》中修改为“(太阳病),脉浮、无汗而喘,(欲作)阳明病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怎么知道要传变到阳明病?脉急数,这个时候在刚有传变的征兆,仍按照外感伤寒治疗即可。

下面我们继续看仲景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麻黄6两、桂枝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

平性药:炙甘草1两、大枣10枚

阴性药:石膏4两

四象解析法:

君药:麻黄6两

臣药:桂枝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

佐药:甘草2两、大枣10枚

使药:石膏4两

药症:

大枣平甘滋

《本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生姜大温辛

《本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石膏凉酸

《本经》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通过解析法可知,该方以阳性药为主,共七味药,属大方,一味使药,按六神方分类法,大方有一味使药的,该归属四神类方,因此仲景大青龙汤仍为青龙汤类方,以对治凉滞证为主的疾病。

但仲景大青龙汤中仍有一味凉性使药石膏,因此其在对治凉滞证的同时,也能对治轻度夹杂的烦温证,但仍以凉滞为主。

由药物组成可知,仲景大青龙汤可看作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芍药易为石膏,也可看作是阳旦汤类方课程当中讲解的麻杏石甘汤的化裁加减方,同时调整了诸药用量。

麻黄汤合桂枝汤,便能祛外感风寒,解表降逆、温中定喘。麻黄6两,发汗攻表力度更大。

使药石膏,性凉能除烦,味酸能敛化温热之邪,使外热内收,里热下行而不上炎。它能够制约君臣,并配合君臣及甘滋佐药,清滋敛降在表为主的烦温证。

因此仲景大青龙汤,在六纲该是对治凉滞证为主,夹杂轻度烦温证的太阳外感伤寒证,与麻杏石甘汤相同。也可看作麻杏石甘汤即是仲景大青龙汤的简略方。

下面来看条文: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宋38)

太阳伤寒证,出现了明显的烦躁症状,用仲景大青龙汤对治。我们从方剂配伍上可以看出外感寒邪较重,恶寒无汗比较明显,咳喘也比较明显,同时因为热郁而伤津,出现了石膏症的烦躁;或者是误用了麻黄汤,不但汗不出,并且伤了津液,出现了热燥津亏的石膏药症。故以发汗祛寒为主,兼以清热养津液。

仲景大青龙汤发汗力强,若误用会伤及津液,出现“厥逆、筋惕肉瞤”等症。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宋39)

这条,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一书中修正“太阳中风”为“伤寒”。

伤寒的脉该是浮紧,但是由于在表的寒邪过重,导致体表水液聚集不化,水荡肌表,所以出现浮缓的脉象。“无少阴证”指出不是单纯的虚寒证,是有温热证表现的,不然用石膏会出问题的。

此处应用仲景大青龙汤类似于《金匮》中治疗风水、水在太阳肌表的越婢汤。以麻黄为主,发汗解表,涌泄在表的水湿。又配合使药石膏来清热。

总结一下:

仲景大青龙汤,能够对治太阳伤寒证具备,并且外感寒邪较重,恶寒无汗、咳喘明显,或同时有水湿蕴于肌表,又有因热郁而伤津,出现烦躁的烦温症状的太阳外感伤寒证。或误用麻黄汤,不但汗不出并且伤了津液,出现热伤津液者。

还须注意,仲景大青龙汤以发汗祛寒为主,兼以清热养津液,虽用了凉性使药,但证候偏重偏急,归属青龙汤类方,服法当以“微汗出”为宜,不可过汗。

(汉传中医弟子邓泽成)

汉传弟子邓泽成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产生的原因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