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引子

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老先生跟一个小徒弟。

老先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这个小村子,本来大家都不知道他会点医术的,只是偶尔一两次街坊邻居得伤风感冒或各类疑难杂病,老是缠绵不愈时,老先生总会建议他们去吃点什么药,或者自己上山去采些草药下来,往往药到病除。

让村民不可思议的是,这老先生脾气很怪,从来不主动看病,病人找上他的门,他总是摇摇首,叫大家到镇上去找郎中。

而一旦这些村民们在镇上百治乏效时,确实没有办法,老先生总会飘然而至,给点建议,把令人皱眉的疾病,像扫灰尘那样扫到外面去了。

这老先生也带了一个小徒弟,小徒弟据说也是村里的孤儿,没有人要,老先生就把他养下来,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你想要读书根本不大可能,但不知什么时候,老先生的竹篱茅舍里经常传出阵阵的读书声。

什么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什么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

什么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刚开始大家并不懂得,因为大家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

除了得到最疑难的病,屡治不效,大家才会敲开老先生的竹篱茅舍,不然你要是随便去敲开,必然会被这老先生棒喝一顿。

所以村民对这古怪的老头子,既敬又畏,敬是因为敬重他能在村民危急的时候,出手相救,却从来不图回报,畏是畏他从来不给村民们面子,村民如果随意和上门来打搅老先生的清静,老先生必定勃然大怒。

所以竹篱茅舍里头,就只有朗朗的清秀童子读书的声音,当然还有风声雨声,以及鸟雀在枝头上啼叫的声音,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杂音。

后来村里一位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跟大伙儿说,竹篱茅舍里传出来背书的声音,背的正是中医基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还有《药性歌括四百味》......

大家才恍然大悟,这老先生要把自己医道的衣钵传给小徒弟了。

直到有一天,小徒弟兴高采烈地对老先生说,爷爷,你要我背的第一百本书,我背完了,你说等我一背完,你就会跟我讲这书里头的故事,是不是啊?

老先生捋着胡须,微笑地点点头说,是这么说过,好,从明天开始,我就跟你讲这些书里头的故事,也难得你在这几年短短时间,就背下这么多东西,爷爷当年也比不上你啊,呵呵......

1、麻黄

像伞一样把风挡出去的麻黄

一片阵雨过后,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茅舍外面传来敲门声,小指月兴奋地放下手头的书本,从椅子上跳下来,小跑着去开门。

原来小指月想听爷爷讲故事,讲的是爷爷治病救人的故事,而且不单讲陈年旧事,还有当场号脉用药,把病人治好后,爷爷是怎么给小指月评讲的。

小指月最喜欢看到的是,这些痛苦的老人小孩怎么一吃了爷爷配的药,就高高兴兴地送来鸡蛋或青菜。小指月不是图那鸡蛋青菜,而是他喜欢看到大家的笑脸,不喜欢看到大家病苦的样子。

他也想像爷爷那样,在药柜里抓来抓去几味药,就可以把乡亲们最苦恼的事情解除了。

所以从小到大,小指月对百子柜里头的每一味药都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都非常好奇,而且认为这里面的东西一定很神奇。

门开后,一个大叔扶着他的妻子,这妇人头上包着一条头巾,而且还用一只手,捂住头部。

小指月把她领到诊桌前,老先生放下手头的一部古籍。

原本他都会拒绝这些病人的,但想到小指月已经背完那么多典籍了,是时候给他喂喂招,让他开开窍了。所以老先生开始并不排斥大伙儿上来看病。

大叔比他妻子还着急地说,老先生,昨天我俩在庄稼地里干活下了大雨,都被淋湿了,她回来就喊头痛,越痛越厉害,又来麻烦您老人家了。

老先生总是先凝神静气,号号脉,点点头说,现在还怕冷吗?

这妇人痛苦地点了点头说,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舒服的,头也痛,好像痛到骨子深处去了。她还没说完,又呻吟了一声。

老先生叫她伸出舌头来,一看舌淡苔薄白,便说,小指月这是啥脉象啊!

小指月也跟着爷爷摸了一遍,说,好像是浮脉。

老先生望了一下指月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什么是好像啊!

小指月才知道自己又含糊了,老爷爷最不喜欢别人马虎含糊,搞不清白的。

指月马上肯定地说,是浮脉。

老先生又说,脉浮带紧,身体如同被绳索捆绑,头痛骨痛,又出不了汗,这该用什么呢?

小指月马上反应过来,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果断地说,麻黄!

老先生点了点头说,还不赶快把麻黄汤写出来!

小指月,笔走龙蛇,但字又非常恭敬,这也是老先生一手调教出来的,看病写方子,字要快,但又不能潦草。

如果写不快,必定会被爷爷责备,疾病是十万火急的事,不然怎么叫做疾病。

你怎么能够耽搁时间呢?要分秒必争!

而方子应该工工整整,写得糊糊涂涂,不是一个真正郎中的作风。

所以到背书到练毛笔字,爷爷没有不严格要求的,背书要吐字清晰,不能含含糊糊,毛笔字要清秀工整,不能潦潦草草。

病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一首漂亮的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就在一张泛黄的宣纸上铺展开来。

小指月问爷爷说,几剂啊?

爷爷点点头说,治外感病如将,兵贵神速,一剂发其汗。

老爷爷从来都是这样,能用一剂药解决问题的,绝不开第二剂。

想不到下午这大叔就高高兴兴地提来一篮鸡蛋,千恩万谢说,才喝第一碗身体就出汗,头不痛了,也不怕风了,毛巾都取下来了。

老爷爷点了点头说,这季节天无三日晴,雨湿多,到外面干活,别嫌麻烦,把蓑衣也带上。你妻子底子差,招不得风冷露雨,要多休息几天。

这大叔点点头,再次感谢后就回去了。

老先生随后便问小指月说,为什么用麻黄汤来治疗风寒头痛呢?

指月想了想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爷爷以前跟指月说,村民们干活出汗,一下子淋了雨,水气就会钻到毛孔里,令得毛孔关闭,发散不出去,所以不能出汗,头痛骨节痛。

我们就用麻黄汤帮他身体皮肤发发汗,风寒就沿着毛孔原路返回,排出体外。

爷爷又点了点头说,没错!麻黄乃肺经专药,肺主皮毛,皮毛闭郁,用麻黄可以直接打开肺气,开发腠理,是闭郁的风寒水湿宣发出去,身体像被绳索捆得紧紧的状态,一下子就松绑了。

你看,这麻黄像不像一把伞,小指月看来看去,摇摇头说,爷爷我看像小管子,不像伞啊!

爷爷笑笑说,它的形状是中空的,中空善通表里气,但它的性格却是辛温善于发散的。所以它像一把往外打开的伞。

你看雨湿淋进身体来,立马把伞往外挡回去,使皮表布上一层“金钟罩”之气。这样毛窍通畅,雨湿进不来,头痛骨节痛,怕冷都通通好了。

小指月点了点头,老爷爷总是喜欢用最通俗的物象来比喻医理药性,让指月听完后,永远都不会忘记。

所以指月每次在跟爷爷看完病后,总会问爷爷,这些草药是为什么能治病的,是怎么治病的?

爷爷总能够信手拈来,讲出一大堆让人心开疑解的道理来,这就是指月最喜欢听的中药世界里头的故事。

烟囱、瓦片与麻黄

有一天,小指月正在烧火做饭,发现这次点火很奇怪,点着了,柴火烧出来烟,不能从上面走,怎么纷纷跑出来,搞得他直咳嗽。

被烟熏得得直皱眉头,于是他便去问爷爷,今天灶炉怎么了?还没说完,又猛地咳了几下,气才顺了。

爷爷笑着说,你搬架梯子去,把烟囱通天口处的那片瓦拿走就行了。

小指月一知半解,不知道爷爷葫芦里卖什么药,怎么平白无故烟囱筒上面,怎么会用瓦片封起来,搞得烟都出不了,自己在下面点火,被烟呛得直咳嗽,像熏地鼠一样。

爷爷总是意有所指,小指月一想到这里,便把咳嗽抛在脑后,兴奋地踩着梯子上去把遮盖在烟囱上的那片瓦拿走,再下来烧火做饭,烟就很自然地排出去了,人也不呛了,饭也做得很香。

小指月边吃饭边在想,爷爷这次搞什么?但看到墙上贴“食不语”三个字,便安心地吃饭。原来爷爷从小到大,吃饭都从不说话,他也是这样教小指月的。吃饭不说话,说话不吃饭。如果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爷爷必定会拿筷子敲小指月的头,让他看看上面写着什么。所以小指月从小就养成食不言的习惯。

好不容易挨到吃完饭,没等爷爷开口,小指月就连忙地问,爷爷,你为什么把烟囱筒用瓦片封起来,呛得我直咳嗽呢?

爷爷哈哈大笑说,你昨天不是问麻黄、杏仁、甘草这三味药为什么能治咳嗽吗?我今天不都告诉你了。

小指月马上想起,昨天一个病人来复诊,原来咳嗽咳得很厉害,又加上天气一变冷,甚至边咳边喘,爷爷只给他开了麻黄、杏仁、甘草这三味药。

而且麻黄是用蜂蜜炙过的,虽然说小指月早就懂得麻黄乃宣肺平喘的要药,是治疗肺气壅遏喘咳的特效药,但始终不明白这里头的道理。

小指月不满足于表面上的药物功效作用,他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才反复地追着爷爷问,虽然他知道麻黄、杏仁、甘草,可以治疗风寒咳嗽,但不知道为何?

为什么这个咳嗽甚至引起喘气的病人,在吃了止咳糖浆后,咳得更厉害,而一吃爷爷的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马上咳嗽就消失了?

爷爷这时看出了小指月的疑惑,便说了两句话,你看止咳之药像不像瓦片,把烟往下压,通宣理肺的麻黄像不像你爬上梯子,把瓦片往外揭。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小指月跟爷爷一起哈哈大笑。

指月终于明白爷爷的用心了,原来风寒闭阻毛孔,气机内外沟通失调,就像你用瓦片盖住烟囱筒一样,这该出的烟气废气出不来,人在里头当然被呛得直咳嗽。

这时你只需要通宣理肺,而不是去喝止咳平喘的药水,把肺盖打开,让风寒散出去,马上胸中气机一转,咳喘乃散。

爷爷不是教小指月去用什么药来止咳嗽,而是教小指月要懂得通过沟通人体内外气机,使气机通畅无阻,其咳自止。

这个烟囱就像房子的气管,它是跟天地沟通气机的,如果被瓦片(风寒)封住了,这样不能内外很好地沟通,人在里面当然难受了。

难怪爷爷在最后告诉那病人说,以后要少吹风扇,少受风冷,原来这病人就是晚上睡觉喜欢当着风口,贪一时凉快,结果风寒,佷容易就外束肌表,导致肺气壅遏,咳嗽不止。所以爷爷写了五个字,“坐卧不当风”,送给这个病人。

小指月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风寒束表是无形之气,把毛窍闭塞,而瓦片把烟囱筒封住,是拿有形的物体来比喻。

爷爷是想通过这个巧妙的生活现象,来指向医道这轮明月,如果说烟囱筒是手指的话,那么医道这轮明月,就通过这个手指被指出来。

这也是老先生刚开始就给这小徒弟起名指月的道理。

指月指非月,非指不见月。

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有个村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大片的林木,想不到台风过来,把他经营了四五年的心血通通吹毁掉。

他第二天看着满山横七竖八倒下的树木,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沮丧失望,无助悲伤,这些消极的情绪袭上来,让他一下子觉得快要扛不住了。四五年的心血将要有收成了,全家仰仗的都是这些林木,现在被一阵台风全毁了。他看到这种一片狼藉的场景,自己体内的气机也转得一塌糊涂。

真是百病之速莫速于情志啊!情志一变,诸疾生焉。

从此他长时间抑郁,默默不能食,家里怎么劝他都劝不了,几个月下来没有露过笑脸,时常见到他唉声叹气。

他到镇上找了好几个医生,不是逍遥散,就是柴胡疏肝散,反复疏肝理气,但疏来疏去,他还是没能露出笑脸,还是沉郁在其中,不能自拔。

真是无情之草木,难以疗有情之疾病啊!他不得已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从这里请走了一张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方子——麻黄汤。

他拿到镇上仁和药房去抓药,药房的掌柜早就认识到他了。这掌柜还是镇上一位名医,他一直对竹篱茅舍的老先生不服气,凭什么别人老治不好的病,一到他那里就治好了。

这个顽固的抑郁症,包括仁和药房的老掌柜在内的诸多名医都开方调理过,大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把治疗抑郁症最特效的经方都亮出来了——小柴胡汤或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救逆汤。最后总是发现如同泥牛入海,不见任何波澜。

大家一致认为,情志病非草木所能医,心病还须心药治,除非上天让他重新拥有一大片林木,但这天上掉馅饼的事,谁都知道不可能。

掌柜看到这娟秀的字迹,知道是老先生的小徒弟所写,因为这些年来,老先生都很少再动笔了,处方都是小徒弟代写了。

方中仅仅四味药,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这村民抑郁多个月,既没有外感风寒,头疼身痛,又没有恶寒发热,咳喘,更没有身上水肿,凭什么用麻黄汤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掌柜也就不再纠结,估计这方子也够呛。

想不到这村民三天后,高高兴兴地扛着锄头上山,居然重新开始耕耘起林地来。昔日的抑郁如同烟消云散,今朝的喜乐溢于言表。

村里的人虽然惊讶,但很快又归于平常,他们都知道这又是老先生手中的杰作!大家遥遥地望向半山腰的竹篱茅舍,不约而同地升起了一股高山仰止的敬佩感!这一片竹篱茅舍就是村民们身心的保护伞!

最让人费解的不是别人,而是亲手抓过这麻黄汤的仁和堂老掌柜。这村民前后的反应,完全颠覆了老掌柜心目中无情草木难以治有情疾病的思想。

于是他马上登门造访,他先是向老先生鞠了一躬,小指月在旁边沏上了一壶热腾腾的绿茶。大家饮完一杯茶后,掌柜恭敬地向老先生行了个礼说,敢问老先生何以用麻黄汤治疗抑郁症。

老先生反问道,此人你摸过脉,脉象如何?

掌柜最清楚不过了,反复在他药店抓过药,看过病,他对这村民的脉象那是了然于胸。所以不假思索便说,双寸脉浮,双关脉弦硬、郁滞。

老先生又问道,此人汗出否?

掌柜当然知道了,十问歌里头,一问寒热二问汗,这个村民没有怕冷畏寒,他早就问过。生病期间,由于放弃了劳动,更是没怎么出过汗,甚至汗都出不来。

老先生笑了笑说,脉浮,汗不出者,首先该干什么?

指月马上应口答道,诸症当先解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掌柜一听,茅塞顿开,豁然大悟,一拍脑袋,我以为没有畏寒、头疼身疼,就不能用麻黄汤,想不到老先生不是用麻黄来治风寒,而是用麻黄来解表治抑郁症。这真是打开了一扇治抑郁之门啊!似乎我阅览古籍无数,并无发现古籍中有此番记载啊!老先生是如何知道用麻黄汤来治抑郁症的呢?

老先生哈哈一笑说,《黄帝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故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掌柜听后更是大喜,心中再次开悟,一下子将他以前的疑云重重都拨开了,好个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宣肺就像打开窗户一样,不单把风寒赶出体外,更把郁闷之气排出体外,只要脉浮、无汗者,皆可用之,不必拘泥于畏寒、怕冷、头痛身痛。

老掌柜由衷地赞叹道,此言可以成为经典,可以发医者慧悟,老朽在此受教了!老掌柜再次拜谢而去。

小指月跟老爷爷相视而笑,这是他们每次把病人的疾病挽回来,每次把病人疑团拨开后都会流露出来的表情。

他们不为回报,只管能不能把病治好,把人们心中的疑团理顺。

小指月才想起爷爷不单是用麻黄汤帮这抑郁的村民解郁,他马上回想起当时那个场景,这村民一来,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

其实爷爷早知道这村民的过去,于是领着他到竹篱茅舍的一个角落去看,看什么呢?看一张刚刚织好又大又漂亮的蜘蛛网。

老爷爷说,昨天下场大雨,把这竹篱的蜘蛛网毁于一旦,蜘蛛没有寻死觅活,第二天马上重新振作,又织出一张更大更漂亮的蜘蛛网。

人不如蛛啊!老先生说完后,叹了一口气。

这村民听了,像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一样,身体震了震,像是清醒了些。

老先生提起笔,在蜡黄的宣纸上写下,两句话:农夫应该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随后跟小指月说,脉浮,无汗,用什么方呢?

小指月答都没答,就把麻黄汤写出来。这个病前后没有用到一刻钟,就搞定了。可这一刻钟的时间,却让这村民想了三天三夜,感恩涕零,从此重振精神,继续耕山,在不久居然种上了更广阔的丛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不是因为向大自然索取得多才幸福,而是因为他懂得不断地耕耘付出,不计收获,知足才能常乐,知道不断付出,才能幸福。

所以告别了往日的抑郁,他重新拿起锄头,站立在田边山脚,挥洒汗水,郁闷之气便通通随汗而解,随风而逝。

提壶揭盖与麻黄

攻城莫畏艰,攻书莫怕难。这是老先生耳提面命小指月读诵古籍最常用的一句话,今天小指月边读书,边打瞌睡。

突然闻到一股芳香的清茶味,马上醒过神来。

又梦游周公了!有没有见到仲圣、药王呢?

爷爷边笑边问小指月,一边还在桌台上沏着那壶他最喜欢的功夫茶。

小指月伸了下懒腰,打了下呵欠,揉了揉迷蒙的双眼,振作振作精神,走到桌边跟爷爷说,医圣、药王没见到,都是些麻黄、杏仁。

我老在想,爷爷用麻黄汤治风寒感冒,又治肺郁咳嗽,还治抑郁症,怎么前几天还用麻黄汤来利尿,治水肿,这个我想不明白。

爷爷笑了笑说,你还在想那个渔夫啊?小指月点点头说,没错!

那渔夫有一天冒雨去捕鱼,辛劳了很长时间。一回到家,满身湿漉漉,衣服也来不及换,马上就拿到市集上去卖。卖完后回来,就解不出小便,也不出汗,浑身上下畏寒怕冷,第二天偶尔解出小便也不多,小肚子胀得难受,手脚都开始肿起来。实在坚持不住才过来看病。

小指月边回忆边拿起茶壶,心不在焉,没注意自己按住了上面的那个通气孔,就往自己的茶杯里注水,想不到水一滴也倒不出来。

小指月明明看到爷爷往茶壶里加满了水,以前泡茶都很轻松地来着关公巡城、凤凰三点头,很快就把茶沏好,可今天怎么千呼万唤,这茶壶里的水都不肯出来。

小指月一梦刚醒,口中正干渴,急着想要喝,这时爷爷明明给他沏茶,怎么就倒不出水呢?

小指月这时才从回忆渔夫的那个水肿案例里回过神来,看着爷爷,百思不得其解。爷爷这时问一句小指月,茶壶里的水怎么倒不出来呢?

小指月愣了愣,想不明白。爷爷笑了笑,接过茶壶,露出通气孔,茶壶一倾,茶水就滴滴答答、源源不断地往茶杯里面注。

小指月一直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现象,今天爷爷做了一次这提壶揭盖倒茶水的动作,小指月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但始终又像被一层窗纸隔住,还没有捅破。

这时爷爷说,这壶盖就像人体的肺盖,肺为五脏华盖,这壶出水之处,就像人的膀胱尿道。现在我把上面肺盖按紧,让它闭塞,茶壶下面水就下不来。然后我把按紧的手指一松开,这茶水就源源不断流下来。

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你看这渔夫涉水淋雨,肺主皮毛的功能被雨湿所闭塞,所以畏寒无汗,脉浮紧。这种风寒湿一闭肺,就像壶盖上窍被按住堵塞一样,下窍小便自然出不来,排不畅。

小便一旦排得不够顺畅,身体水液就停留开始肿胀起来。这就是古人所说提壶揭盖之法,通过麻黄汤宣通肺气,启上窍,开下窍,通过宣肺使小便源源不断出来,所以利水则肿消,水液就不会停留在局部肿胀了。

小指月哈哈大笑,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难怪爷爷只给他开了一剂麻黄汤,没有一味专门利尿通淋的药,把风寒松解开来,小便就不受约束,轻轻松松下来,水肿也就消了。

我刚开始老是在想,用什么药来利尿消肿好,却怎么也想不到经典上“肺为水之上源”这句话,只有肺气打开,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小指月一想通后,还没有喝茶,精神就一振,这时他跟爷爷同时会心一笑,举起茶杯来,慢慢地品尝着这壶令人清心开悟的智慧之茶。

麻黄拾珍

1.龚子夫经验大汗、痹证用大剂麻黄取效

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之说,几乎尽人皆知,“有汗不可用麻黄”,亦成为戒条。而大汗用重剂麻黄取效者亦有之。龚子夫老中医曾录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一医案,感触颇多。姚氏于抗战期间曾遇一四十余岁病人,男性,常近酒色,炎暑外出经商,中途步行,双足灼热难忍,于清溪中欣然洗濯,顷刻间脚痿不能任地,遂抬回家中,延姚诊治。见其榻前堆置毛巾甚多,频频拭汗,尤以下肢为甚,但双足不冷,亦不恶风,口微渴,脉尺沉、稍欠流利。姚老根据季节、病史判断其属于《内经》所谓“湿热不攘”“着则生痿躄”者无疑。但据大汗、脉尺沉以及病人的生活史,当兼有肾虚。以苓桂术甘汤合二妙散化气行湿兼清热而不碍正虚之法,自以为考虑周全,私心窃慰。谁知病人连服6剂,仅汗出稍减,足痿毫无起色。病人焦急难耐,欲请“草药郎中”诊治,但此医常以猛药治疗顽疾,又未敢轻易领教,故而拜托姚老主持判定。姚老自忖无能速效,半出虚心,半出好奇,不得不于另室窥之。未几,草医果来,一见未及问病,即指病人脚曰:“你这是冒暑赶路,骤投冷水得的。”姚叹其诊断之神,闻其不但确有把握治愈,并刻期3天下床行走,更觉得有观其处方之必要。见其药用满纸,几达二十余味,反复玩味,似不出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法。另草药外敷未见写处方。病人见处方后,对麻黄用至2两深有顾虑。草医有所察觉而申言:“照本意要用4两,你们害怕,今用2两绝不可少。”为此,病人坚称姚老如不做主,绝不进服。姚老根据现场见闻,再三考虑,该草医既然认识本病的发病原因,用药又无原则性错误,况大汗用麻黄《千金方》早有先例,但恐万一大汗亡阳,嘱其预备参末,以防不测。病人闻之,认为有备无患,立即进药,与此同时也敷了草药。服药后大汗顿减,下床行走,一如预言。姚老叹服之余,只有暂时归功于无法探询之外敷草药。谁知不久,气候更加炎热,居室主人之姨妹,素业冒暑营生,突遇暴雨,两脚痿废,其子背负登门求诊于姚老。亦见其汗出淋漓。仑促之间,乃授前例而用之麻杏苡甘汤合三妙散(麻黄连根节用量仅24克)一剂,翌晨病人即能步行复诊,取效之速,超出前例。细思本例与前例比较,起病为短,但并未使用外敷草药,可见原以为归功于外敷草药,其实未必尽然。现在虽时隔四十余年,姚老对此仍念念不忘。汗出有虚实之分、闭脱之异,凡表虚自汗、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一切脱证的自汗,麻黄当在禁例。上述两个病例,凡遇暴热暴冷使人体经络、腠理骤然闭阻,以致邪正相搏过甚,内闭已极以致汗出淋漓,这种汗势出之较猛,通过大剂麻黄使经络腠理之闭阻得以疏通,从而汗出自止。或许有人问,闭证多无汗,何以反汗出?龚老认为闭证有轻重缓急之分,如属骤因剧烈刺激者多为重闭证。物极必反,内闭过甚,正邪相搏,故反汗出。因此,辨证必须明病机,才能达到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目的。指月按:大凡暴冷暴热会导致身体百脉闭塞,疼痛加重,所以这时速用麻黄,既走足太阳膀胱经,又善入肺,肺主治节,膀胱主表。这样打开皮毛肌表,与天地相通应,痹痛自安。故病人服药后,无汗者汗会出,汗多者尿量也会增大。用这种发表通里之法,治疗腰痛,堪称一绝。所以民间有草医郎中治疗急性腰扭伤或腰脚痹痛,行走不利,但用西药安乃近加中成药安胎丸,或者用感康加六味地黄丸,更或者用退热散加肾着汤,皆能应手取效。这里虽然没有用麻黄,但用发汗之理来解除身体痹痛的思路却是一致的。因为风寒湿为百病之因,痰饮、瘀血乃病理转归,故《药性论》曰,麻黄善治顽痹,以其能开腠理。《儒门事亲》载,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故临床常以麻黄为君与桂枝、秦艽、威灵仙、薏苡仁等药为伍,用于风湿痹证、类风湿关节炎及坐骨神经痛,常获汗出痛减之效。此乃取麻黄疏通透达,使肌表经络之风寒湿随汗而解矣。2.雷仕卓经验曾亲见一处方,方中麻黄生用量达50克,询其曰该方为祖上所传,专治风寒湿痹,麻黄一药用量曾达克之多,闻者咋舌,然其方确乎神效。魏某,男,52岁。主诉下肢痿软,无力行走,多拄杖勉而行之,时感疼痛,尤以阴雨天为甚,病程缠绵达2年之久。该医者遂拟一方:麻黄50克,桂枝50克,血竭5克,白芷10克,制川乌、草乌各10克,川牛膝10克,熟地黄10克,制乳香、没药各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威灵仙10克。每日1剂,研末吞服,早、晚各一次,服药10余剂后,病人即愈。现随访近一年,行走如常,疼痛全无,且工作多个月了。麻黄生用发汗力强,医家一向慎之,然本方中麻黄不具发表的作用,而具温经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外科证治全生集》有“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无发表之功”之论,《金匮要略》中也载“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其诸多方中也常入麻黄,对于风寒湿痹所致疼痛,可明显提高止痛作用。就此方而论,麻黄性温能通,辛能散寒,故具温通经络、祛风散寒之功,对风湿痹阻所致疼痛,行之有效。总之,方中不拘古法,大胆新奇,用麻黄50克,合用熟地黄10克,使麻黄失去发表之功,独奏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之效。诸药合用,直达病所,共建奇效。指月按:麻黄得熟地黄,一个顺其性,一个养其真,这样麻黄阳动,有熟地阴柔以助之,熟地滋润有麻黄通达以敷布之。可谓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生,则泉源不绝。二者祛风邪能养阴液,通经络而不耗正气,可谓相得益彰。故曰,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3.于己百经验治疗小儿遗尿,考虑患儿常有睡后不易叫醒而尿床的实际情况,同时受到麻黄汤兴阳不睡副作用、别称“还魂汤”的启发。所以治疗小儿遗尿时,在辨证处方的前提下,常常加入麻黄汤之主药麻黄10克,桂枝10克,以充心阳,健元神,往往能取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指月按:麻黄治遗尿,取其通阳化气,只要阳气宣通,神志轻灵,自然其尿不遗,因为遗尿一方面是膀胱气化不利,另一方面是神不御气。用麻黄配桂枝,一方面可以助膀胱气化,使开合有度,其尿不遗;另一方面可以宣开心肺气机,使神能导气。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心神控制膀胱的能力,在有尿意时能够醒过来。4.李文旭经验麻黄发汗、平喘、利水,其余由此旁通,至于治疗尿失禁,方书少见。笔者的应用传自先父,先父传自其师,其师如此记述:“至若年老下元亏脱,小溲欲禁难止,参、芪乃为君臣,桃、红偶或佐之,盖气其必虚,血未必瘀也……添用麻黄,乃下人所授,非为开肺而设;更用龙齿,因他医得效,复以临证验之。其方可取,其理难窥,理固有理,未之知耳。临证屡见奇效,增损终成定方。”他的定方称制泉汤,有歌诀记述,其组成:人参益智同焦术,龙齿台乌与炙芪;更用升麻升且引,麻黄钱半有玄机。指月按:尿失禁和遗尿是膀胱受损不同程度的表现。老年人阳气下陷,尿往往不容易控制住,所以要用人参、黄芪、白术、升麻升举阳气之品治其本,有补中益气的思路。因为《内经》说,中气不足,大小便就会控制不住。同时用乌药、益智缩泉丸的思路治其标,以缩其尿。最后龙齿能安神,麻黄通阳气化,皆可以加强神主导五脏的功能。因为神能导气,气能摄津液。这样神强气足,所以尿液开合有度,而不至于失控。5.《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指月按:麻黄空心走表,何以能破癥坚积聚?原来麻黄一方面能宣肺通气,另一方面还能活血化瘀,这点鲜为人知。所以《外科证治全生集》里用阳和汤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等各种积聚凝血之病,方中就用到麻黄来通透积聚。同时指出麻黄配合熟地黄能畅通络脉,而不会发表大汗。这样五脏元真通畅,积聚自散。6.王琦经验王氏早年见叶橘泉先生治风湿痹痛推崇五积散,云其散寒止痛效果极佳,乃缘于方中有麻黄。后王氏执教《伤寒论》讲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中之八个症状中痛症竟占其半。《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疼,对麻黄止痛认识更深。以后凡遇风寒痹痛、寒凝子痛等症尝予麻黄10克止痛,效果立显,但其时认识只在散寒温经止痛一层。对麻黄入血分治顽痹是后来逐步认识的。唐《药性论》言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千金方》亦载其“治顽痹,四肢不仁”,金元《日华子诸家本草》云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则从理论上做了解释,至此认识又深一层。麻黄破血滞、化痰凝为认识之第三层,此乃王氏随江韵樵老中医诊治外科病证时所学。江老先生对阴疽、流注、鹤膝风尝用阳和汤,多获效机,言其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对麻黄之用所言极明:“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痰凝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麻黄在外科上的运用功不可没。《外科正宗》七星剑汤治疗疔毒走黄,面肿如斗,神识昏愦(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脓毒败血症),确能逆流挽舟,江老对此亦治验颇多。此后对前贤用麻黄治外科病证愈加留意,如《刘涓子鬼遗方》常配麻黄治金疮折伤之证,《医学心悟》《疡科心得集》用麻黄膏治疗疥癣、风癞。《验方集》用麻黄治风疹肤痒等。麻黄在妇科运用,历代医家亦多所论,如《神农本草经》谓本品“破癥坚结聚”,《本草纲目》言其治“产后血滞”等,皆从本品主血分立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因其用麻黄,历代注家多把本方解作“解表退黄”之剂,而《伤寒论》原文是“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显然与原意相悖,其产生曲解的原因是将麻黄视为解表专药而忽略了入血分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王氏随岳美中老先生临证,见其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慢性肾炎,思路独特,将其医案附后:姬某,男,45岁。患慢性肾炎,苔黄腻,脉大而数。8年前因湿疹后所得,现仍时出时没,尿检蛋白(+++),红细胞25~30/HP,管型(+),诊为湿毒内陷,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祛湿毒(麻黄6克,连翘12克,赤小豆24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姜9克,桑白皮9克,大枣4枚),服4剂未有汗,麻黄加至9克,得微汗,服至10剂,湿疹得减,乃渐至消失,尿蛋白(++),红细胞1~15/HP。综上所述,麻黄除所熟知宣肺平喘之作用外,其蠲痹止痛、入血破滞之功亦当加以应用。指月按:《内经》曰,诸窍易闭。又曰,阳气虚则九窍不利。这些孔窍闭郁,就会疼痛。所以可以用麻黄开窍以止痛,但前提是正气不能过虚。过虚则徒开无益。民间有个斩毒剑汤方,药物仅麻黄、紫花地丁、一枝蒿三味,治疗疮毒疙瘩,屡有效验。既可外用,亦能内服,能迅速开表败毒,使疮毒从里到外瓦解开。这是开表解毒法的代表。7.甄绍先经验甄氏治疗湿温、臌胀等病,属湿浊久羁不去者,常加麻黄,屡收桴鼓之功。如治一湿温病,男,38岁。经用西药十余日,病无转机,乃求诊于甄氏。证属湿重于热,初以藿朴夏苓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服药1周,热退身凉,病情缓解,但胸闷、脘痞、心悸不除,纳呆,大便干结,体倦肢怠,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濡缓。原方加麻黄6克,水煎服。用药2剂,诸症若失,嘱再进2剂,病告愈。指月按:善治者治皮毛。麻黄既能上开皮毛,又可以下通水道。湿邪之去路,不外乎从“窗户”和“下水道”两方面走。所以治疗湿病,稍用麻黄通宣理肺,使水湿能下输膀胱,这样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其愈更速。8.肖国士经验麻黄递增治寒翳年春,肖氏遇一李姓老人,因患目翳前来门诊求治。自诉:20年前,在四川患过此病,经某医投大剂麻黄内服而速愈,深信麻黄治翳之功。医院,请求开麻黄都被拒绝,再次请求开麻黄内服。言词恳切,不可不信。经查看眼部,翳色深沉,白睛暗赤紫胀,且伴有畏冷、头痛、身痛、脉沉等症状,确为宜用麻黄发散之寒翳。当即选四味大发散加当归尾、赤芍以活血;蝉蜕、木贼以退翳。投以常量,麻黄用9克。连服3剂,无不良反应。仍投前方麻黄增量到15克,又服3剂,仍无不良反应,自觉疼痛减轻,查看翳障较前缩小,白睛暗赤大减。仍投前方,麻黄增量到24克,连服2剂,病人自觉胸中有些不舒,头稍昏,但畏冷、头痛、身痛等症状已消失,翳障继续缩小,白睛暗赤基本消退。再减为常量,连服5剂。除黑睛留有薄翳外,其他症状全部消失。指月按:人之年老,阳气不足,故《内经》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泣涕俱出矣。所以老年人容易眼花耳鸣,鼻不闻香臭,嗅觉、味觉减退,上面七窍不灵,下面前后二阴二窍容易有痰浊、瘀血挡道,故出现前列腺增生或肠道息肉。眼睛就像汽车前面的玻璃,如果被寒湿气雾遮挡,就容易看不清前路,必须阳气充足,气雾得化,玻璃才会清晰。所以这四味大发散里用麻黄,不单开毛窍,更开人体九窍,麻黄不仅能开毛孔,也能开鼻窍、耳窍、眼窍。所以风寒湿蒙蔽、阳气不足的眼疾往往少不了麻黄。唯有散其风寒湿,再配合当归、赤芍,使血脉流畅,蝉蜕、木贼草中空善通,这样眼睛才恢复得快。四味大发散,原载《眼科奇书》,由麻黄、细辛、藁本、蔓荆子组成,可治眼目风寒目翳,更可广泛运用于治疗周身风寒湿闭表诸疾,非独治眼也。9.邓全四经验麻黄有通便之功邓氏在临床中体会到麻黄有通便之功,配伍他药可治疗便秘。如治董某,男,80岁。10年来大便秘结,每次服用西药果导才能缓解。近期服用多种中西药,效不显,食欲减退,脉大无力,舌红苔薄白水滑。药用:麻黄25克,白术20克,杏仁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大便通畅。每次便秘,投用此方即效。白术、杏仁、甘草,三味药虽能治便秘,但在临床中不用麻黄、只用这三味药,疗效不显著,有个别病人还出现胸闷感。特别是老年体虚,肺失宣降,气化不足,津液不能润大肠,泻下之药不可用。使用此方每能获效。邓氏长期用于临床,未见一例汗出不止,确为实践经验。指月按:麻黄通便,病人应该是肺气闭郁的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闭郁则肠气不通,开其肺郁,肠腑自通。有个病人经常在空调房里工作,容易反复感冒,还有长期习惯性便秘,每每便秘厉害时,便买几包感冒药吃,便秘就好了。含有麻黄的感冒冲剂居然成了他的通便良药。说明表气闭郁的人开表便是通里。同时麻黄不仅把肺表的汗水发出去,它更能由里向外把浊阴发出去,而通便也是一种发浊阴外出的方式。10.吴兆祥经验产后慎用麻黄小议产妇麻黄不可轻用诚然也!产后气血亏耗,百节空虚,真元未复,不可见有寒热,不细详辨即投发散之剂——麻黄之属,致元气受损,汗出而寒热不退,变证四起,以致不救。50年前,拙荆时年27岁。产后1周微感风邪,发热恶寒,身痛倦怠。时值吾兄弟二人均不在家,听其阿叔(训蒙出身,略知方药)给服麻黄、桂枝等2剂,药后汗出淋漓而寒热不退,体倦头晕而动辄汗出,心烦不寐,渴不多饮。吾侪归来后,目击此状,不胜惊骇,询问以往,始知麻黄表散之过也,遂与桂、归、芪、芍等益气养血之剂,病势暂缓。继用养血温阳、益气培元月余未见好转,后又连连进药。但总因元气损伤太过,素体不甚强健,此愈彼起,病变百出,由虚而痨,而痨而衰,调理4年,终未能挽回为憾。故以诗句而概括之:产后寒热体属虚,养血滋阴不可无。虽感风寒五积散,煎加苏叶并香附。速去麻黄并半夏,煎服一剂病成苏。指月按:虽然《本草纲目》讲麻黄能治产后血滞,但如果正气内亏,切不可轻用发表,必须扶助正气,这样正气充足,自然能把邪气赶出体外。正气不足,正如人没有力量,饿得走不动了,连武器都拿不动了,怎么能够上场御敌。即使有再先进的武器,你也使用不了。所以必须先养精蓄锐,勿犯虚虚之戒。先哲曰:“产后元气未复,尚须调养百日而愈。”故古人有产后禁汗、下、利小便之说。如《傅青主女科》中言:“至若中虚、外感、见三阳表证之多,似可汗也。在产后而用麻黄,则重竭其阳……”

本书由曾培杰陈创涛编著,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之用,侵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