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五大要素教你识“瘀血”1、“唇色”是血华显现之处,血没毛病,光华显现,好看。(唇白、唇淡),唇萎,就是血不荣于唇。舌青,肝病舌常青,这个青起码在舌侧、舌头边儿,青是瘀血的表现,我们叫瘀斑。所以我们遇到血虚的不一定都得补呀,宜祛瘀,祛瘀可以推陈致新嘛,瘀血去了,自然血液就恢复了,你越补越坏,瘀血不去,你白补。所以这个唇萎呀,说明血虚的样子,但是有瘀血证也常唇萎,尤其舌青,这是一个瘀血很准确的一个征候。2、“口燥”,口干舌燥是有热象了,有热象要是里热呢,他要喝水,所以阳明病他口燥欲饮,所以稍稍欲饮之,和其胃。他这个血分有热就不是了,有瘀血的时候常有热。"但欲漱水,不欲咽",他愿意漱水、漱口,那么这个热他不在阳明胃,而在血分里头,所以这也是瘀血的一个危候。3、“脉微大来迟”,脉微者,咱们说气不足者脉微了,这个在伤寒论里头讲了,阳气不足,阳气就是津液,津液就是概括血液和体液,就是津液、血液都属于这个阳气。脉微就是液微,体液微。大,有外无内那个大,他是指芤脉。而来迟,那么头两个微大是瘀血造成的,有瘀血所以血液就虚,来迟呢?血不足,气也发滞塞。这个在临床上常说,血瘀气滞就发生这种脉。4、“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这说明这个少腹急结的症候,他外表所见本来不满,他自觉胀满,里头是瘀血。所以咱们讲这个少腹急结,古人用这个字,用的相当好。他不是那块确实是像腹胀满也不是,也不是有疾患,症瘕积聚也不是。他就感觉那块呀,自觉,急。急呢?日本有个形容,就像大人穿小人衣裳似的,就觉这块难受,憋得慌,急结,日本拿小孩衣服比方挺有意思,没法形容,李东垣他们解释就是不宽快,不宽快也解释不出来,不宽畅,就觉得里头又憋得慌,又觉得里头胀,在外边呢,他没有,他也不是真胀,所以这两句话就解释这个,病人本来不满,在外面瞅呢,他没有,他就说满,他就说急结。这个地方古人对症候名称起的呀,都有深意,咱们讲这个急结就顺口就讲过了,其实他这个就解释这个东西。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他这个主诉的病人,他不能说出急结来呀,他不懂急结,他本来不满就说我满,就觉得膀胱部位呀,血室这部分呀,他觉得满。那么这是有瘀血的一个要症,“为有瘀血”。5、“如热状”,人就像发热。烦而满,口也干燥,也真渴,那么这似乎有里热的样子,但是其脉反不热,那么这个脉没有滑数这种脉。"此为阴伏"呀,这也是一个瘀血症,这在伤寒论上有,"这个病发热十余日,脉浮数者可下之",那个浮数,要是真正里热脉也不浮呀,所以脉浮数,像在表似的,但是这个说明虽热不去了。这一段主要是在这个瘀血了,这可以下,可以下但是先没拿瘀血的药物来下,先用承气汤了,但是下之不解。他说合热消谷善饥呀,这个是实证也有瘀血证,那是又一段,那么这一段呢,他说口干而渴,也烦,也觉满,这个满就象上面说的腹不满,自己觉得满一个意思。那么这个的情形象有里热,象是阳明内热的样子但是没有那个脉,不大不滑不数,这是热伏于阴中,阴就是指阴血说的。瘀血的证候反映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这个当下之,下尽瘀血,这个热也没有了,瘀血也出了。————胡希恕讲祛瘀用药祛瘀的方剂中,起祛瘀作用的药不只是桃仁、牡丹皮,水蛭、虻虫也是祛瘀药。当归、川芎、生地黄等,这些补血的药也全是祛瘀药。你看当归芍药散,“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为什么提妇人呢?因为妇人容易有瘀血。我们常说的这些补血药,除了起强壮作用,主要就是祛瘀。《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如生地黄,《神农本草经》解作“逐血痹”,血痹是什么?就是瘀血,故它是起强壮作用的祛瘀药。而且药有寒热之别,生地黄不但强壮祛瘀,而且性寒解热,后世说它祛血分热,也算对的,它主要还是祛瘀。在临床上遇到有瘀血的病人,若不虚,你不要用强壮药,陈旧性的瘀血就用水蛭、虻虫、??虫这一类药,一般的瘀血就用桃仁、牡丹皮这一类药,但也得看病人的证候。病人要是虚,还有血瘀证,你用攻破的法子不行啊,就得用强壮性的祛瘀药,有热用生地黄、牡丹皮这一类药,有寒用当归、川芎这一类药。我在组方上举两个例子:《金匮要略》中治吐血的柏叶汤,孙思邈在其中加阿胶,很有道理,他为什么不加生地黄?柏叶、干姜、艾叶都是温性药,为证虽然不到阴证,但是有寒,这里可以加强壮性止血药阿胶,不能加生地黄。再看芎归胶艾汤,其中川芎、当归、芍药、地黄,就是后世的四物汤,再加上阿胶、甘草、艾叶。四物汤我们都知道,一般都说它补血,其实不完全是,它也祛瘀,不过它是一个强壮性的祛瘀药,利于虚证,不利于实证。这些药有祛瘀血的共性,但是各自间也有差异。比如,生地黄和芍药,生地黄甘寒,而且寒性大;而芍药,《神农本草经》说它苦平,其实它是微寒。它们都是寒性强壮祛瘀药,利于虚热证,不利于虚寒证。《神农本草经》上说芍药治血痹,痹者就是疼,芍药治由于血行受阻碍而发生的痹证,而且它缓挛急,所以还治抽筋、腹挛痛。地黄,它的寒性比芍药大,所以它解烦,同时还有止血的作用,这就和芍药不一样。当归和川芎都是温性强壮祛瘀药,利于虚寒证不利于虚热证。但当归、川芎也有些差别:强壮止痛,当归比川芎强;祛瘀邪,川芎胜于当归。川芎、当归、地黄、芍药这四味药搁在一起,寒热调和,就不寒不热的证。水蛭、虻虫这两味药,作用差不多,都是祛瘀之中兼有解凝的作用,所谓解凝就是解某个部位的结、陈旧的瘀血我们用水蛭、蛀虫。像干漆、??虫,都是起这个作用,祛瘀的作用要比桃仁、牡丹皮强。??虫是寒性药,类似水蛭、虻虫,但是在临床上它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止疼,治症也有烦满。它主要治陈旧性的瘀血,比桃仁、牡丹皮所治的瘀血要顽固一些,这样的血瘀证只用桃仁不行,必须要用??虫。《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的硝石矾石散证,虽然膀胱急,少腹满,是水热瘀结发黄的病因,但从大便色黑,可见有瘀血也是肯定的。但是其人不如狂,所以不用水蛭、虻虫这么峻烈的祛瘀药,而用硝石、矾石。矾石这味药,妇科常用为佐药,虽然也祛湿祛热,但同时它也有祛瘀的作用,不过祛瘀的力量不强。《神农本草经》上有记载。《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的鳖甲煎丸,看看它的方剂组成,主要还是用柴胡剂。根据“疟脉自弦”,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干姜,把大枣、甘草拿掉了,把生姜换成了干姜。为什么拿走大枣、甘草呢?因为甘草这味药它有缓药的力量,所以尤其是用攻法,不用甘草。古人认为癥瘕,不外乎两个问题,一个是瘀血,所以这个方子要祛瘀;另一个就是痰饮。非痰即血,古人这么看。这个方以柴胡剂为主治疟疾。另外就是行气、祛瘀、下水的药,里面有桃核承气汤,又有??虫、牡丹皮,尤其是它主用的是鳖甲,攻坚祛瘀。还有一些行气的药,如厚朴之类。还有解毒的药,像蜂房,它以毒攻毒,也是为治疟母的关系。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作用。因为这个脾大不能求速愈,它是久瘀血,猛攻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虫丸,也挺好用的。治慢性肝炎也是这样,病人里头有瘀血,如果是肝功能不好,可以再加丹参、茵陈。不过丹参量要大一点,医谚谓丹参能代替四物汤,所以丹参也是祛瘀活血的药。有的肝炎,肝功能破坏得特别厉害,一用祛瘀活血合利胆的药,反倒有效。如果胁痛得厉害可以加王不留行,王不留行本来是外科药,它行血通经、祛定痛,所以肝区疼痛有时用它很好,但是也是利于虚寒证,不利于虚热证。仲景将血瘀证分散在《伤寒》各篇章,如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大黄??虫丸证、桂枝茯苓丸证、大黄牡丹皮汤证、当归芍药散证、温经汤证等。要研究仲景对血瘀证的用药规律,要好好总结一下。分析一下,哪个是补血的温性强壮祛瘀药,哪个是解热的寒性强壮祛瘀药,把它们分出门类来。再找些后世家的东西也可以啊,你们自己动手,把祛瘀药集中研究,我保证比王清任研究那个血证还要好。

——————

胡希恕痹证六经辨证经验

胡希恕先生为我国著名经方学家,一生致力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论研究,临床善用六经辨证,于各种杂症均取得了卓越疗效。惜胡希恕先生治学严谨,著述不轻易示人,终其一生几无著作传世。幸得冯世伦先生不断对胡希恕先生治学、授课、临证经验进行总结,陆续出版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专辑》《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等多部著作,使后学得窥大师风范,受益匪浅。今就诸书中所涉及胡希恕先生痹证六经辨证理论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尚请方家指正。1博览古今定病名,关节肌肤现疼痛胡希恕先生认为,自《内经》起,中医学对于痹证就有丰富的认识:《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确了痹证的病因及定义;除此之外,《内经》中尚有行痹、着痹、痛痹、五体痹等复合痹名,涵盖了经络气血闭塞不通所引起的疼痛或麻痹等症。在博览古今医籍的基础上,胡希恕先生提纲挈领地指出,凡出现关节及肌肤疼痛,均可称为痹证,既包括中医所称的风湿、历节、热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等,亦包括西医所称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2师法仲景辨六经,经方方证需精熟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有关痹证的论述和证治颇多。胡希恕先生强调,这些论述,不仅包括痹证的成因和治疗大法,更为重要的是六经辨病位和辨方证。胡希恕先生在长期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认为六经辨证并非指经络而言,乃是与八纲辨证有着密切关系的辨证方法,六经具定型而八纲更抽象,六经辨病位而八纲辨病性。如太阳病与少阴病分别为表阳证和表阴证,阳明病与太阴病分别为里阳证和里阴证,少阳病则为半表半里之阳证,厥阴病则为半表半里之阴证。在具体分析痹证时,胡希恕先生认为,《伤寒论》第1条、第35条、第387条;《金匮要略.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20条、第2l条等,多指痹证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伤寒论》第174条、第316条;《金匮要略.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8条,多指痹证在表的阴证,即少阴病。除此之外,尚有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少阳合病等不同类型,结合临床则以痹证在表之少阴病为多,次则为痹证在表之太阳病,其他如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及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等则属少见。胡希恕先生临证,以六经辨病位之后,即辨方证。胡希恕先生一再强调,六经辨证是基础,方证辨证是核心,临床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方证辨证是否正确。冯世伦先生将胡希恕先生治疗痹证常用方证总结为六大方证,包括葛根加术汤方证(主症为项背强痛,发热恶寒,无汗恶风,腰酸身重;苔白,脉弦滑)、麻杏薏甘汤方证(主症为周身关节痛,发热午后明显,身重,或四肢关节肿,口中和或黏;舌苔白腻,脉沉弦滑)、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主症为周身关节疼痛,四肢或膝关节肿,僵硬,或肢、指趾关节变形,头眩气短;苔白,脉弦)、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主症为腰、膝、肘关节痛,头项强痛,或心悸,或胃脘痛,汗出恶风,四肢常冷,口中和;舌苔白,脉弦)、桂枝加黄芪汤方证(主症为长期关节疼痛,汗出恶风明显,四肢关节冷,或身热,或肢体麻木不仁;苔薄白,脉缓)、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主症为腰髋、项背酸痛,膝软无力,心悸,心下满,自汗盗汗,或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弦细)。如常呈表虚寒证之慢性关节痛,胡希恕先生多用桂枝加苓术附汤、葛根加苓术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小续命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治疗;而对于呈表实热证之急性风湿性关节痛,胡希恕先生多用葛根加术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治疗。临床举例:张某,男,50岁,颈部僵硬疼痛,腰部、双膝关节冷痛,心悸,胃脘隐痛,汗出恶风,怕冷,夏天仍手脚有凉感;舌苔白,脉弦。辨证为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予桂枝20g、茯苓30g、白术20g、制附片10g,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7服后患者颈部僵硬疼痛减轻,腰部、双膝关节冷痛减轻,心悸消失,继续服14服后诸症消失。作者单位:赵敏(医院),史云菊(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胡希恕存疑《伤寒杂病论》中治中风病的方法一、胡希恕的疑问一代中医学家胡希恕是解读《伤寒杂病论》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但他对《伤寒杂病论》中治中风病的方法存在疑问。胡希恕认为:“古人将脑血管意外认为风邪中人,有待思考”。胡希恕又说:“临床脑血管意外和脑血栓形成,若真以去风药治之,万无一愈”。二、胡希恕的错误对于《伤寒杂病论》中治中风病方法的疑问,胡希恕显然是错误的。首先,中医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中治中风病方法,是针对真中风而言的,也就是风邪入侵引起的中风病而言的,因此采用驱风通经络的方法是正确的。胡希恕错就错在,他误解了古人所谓的中风的概念。古人所说的中风,就是真中风,也就是风邪入侵引起的中风。而脑血管意外和脑血栓的形成,则是后人所说的类中风。古人将它们说是中风,是因为而脑血管意外和脑血栓的形成所造成的后果,也和真中风一样,引起偏枯或半身不遂,故统称之为中风。但显然,真中风和类中风所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原因不同,治法当然就不同。三、真中风、类中风的治疗方法真中风,是风邪入侵引起的,当然要用去风通经络的方法以,代表药方是小续命汤。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肝阳上亢引起的,所以要镇肝熄风,代表药方是镇肝熄风汤。脑血栓是血瘀的,所以要活血去瘀,代表药方是补阳还五汤。

一般的情况,就是初起的,初发的,一般几天就可以好,快的第二天就可以好

其实小孩的是最好治的,比如小儿发烧的第二天好的,案例很多,用中药内服,具体案例可以去我另外一个







































白癜风是否可以治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4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