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抑制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0903/4249435.html

《儒门事亲》载,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故临床常以麻黄为君与桂枝、秦艽、威灵仙、薏苡仁等药为伍,用于风湿痹证、类风湿关节炎及坐骨神经痛,常获汗出痛减之效。此乃取麻黄疏通透达,使肌表经络之风寒湿随汗而解矣。

雷仕卓经验。

曾亲见一处方,方中麻黄生用量达50克,询其日该方为祖上所传,专治风寒湿痹,麻黄一药用量曾达克之多,闻者咋舌,然其方确乎神效。魏某,男,52岁。主诉下肢痿软,无力行走,多拄杖勉而行之,时感疼痛,尤以阴雨天为甚,病程缠绵达2年之久该医者遂拟一方:麻黄50克,桂枝50克,血竭5克,白芷10克,制川乌、草乌各10克川牛膝10克,熟地黄10克,制乳香、没药各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威灵仙10克每日1剂,研末吞服,早、晚各一次,服药10余剂后,病人即愈。现随访近一年,行走如常,疼痛全无,且工作多个月了

麻黄生用发汗力强,医家一向慎之,然本方中麻黄不具发表的作用,而具温经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外科证治全生集》有“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无发表之功”之论,《金匮要略》中也载“风湿相搏,一身,其诸多方中也入麻黄,对于风寒湿痹所致疼痛,可明显提高止痛作用。就此方而论,麻黄性温能通,辛能散寒,故具温通经络、祛风散寒之功,对风湿痹阻所致疼痛,行之有效。

总之,方中不拘古法,大胆新奇,用麻黄50克,合用熟地黄10克,使麻黄失去发表之功,独奏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之效。诸药合用,直达病所,共建奇效。麻黄得熟地黄,一个顺其性,一个养其真,这样麻黄阳动,有熟地阴柔以助之,熟地滋润有麻黄通达以敷布之。可谓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生,则泉源不绝。二者祛风邪能养阴液,通经络而不耗正气,可谓相得益彰。故曰,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

?

于己百经验

治疗小儿遗尿,考虑患儿常有睡后不易叫醒而尿床的实际情况,同时受到麻黄汤兴阳不睡副作用、别称“还魂汤”的启发所以治疗小儿遗尿时,在辨证处方的前提下,常常加入麻黄汤之主药麻黄10克桂枝10克,以充心阳,健元神,往往能取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

麻黄治遗尿,取其通阳化气,只要阳气宣通,神志轻灵,自然其尿不遗,因为遗尿一方面是膀胱气化不利,另一方面是神不御气用麻黄配桂枝,一方面可以助膀胱气化,使开合有度,其尿不遗;另一方面可以宣开心肺气机,使神能导气。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心神控制膀胱的能力,在有尿意时能够醒过来。

李文旭经验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其余由此旁通,至于治疗尿失禁,方书少见笔者的应用传自先父,先父传自其师,其师如此记述:“至若年老下元亏脱,小澳欲禁难止,参、芪乃为君臣,桃、红偶或佐之,盖气其必虚,血未必瘀也……添用麻黄,乃下人所授,非为开肺而设;更用龙齿,因他医得效,复以临证验之其方可取,其理难窥,理固有理,未之知耳。临证屡见奇效,增损终成定方”他的定方称制泉汤,有歌诀记述,其组成:

人参益智同焦术,龙齿台乌与炙芪

更用升麻升且引,麻黄钱半有玄机。

尿失禁和遗尿是膀胱受损不同程度的表现。老年人阳气下陷,尿往往不容易控制住,所以要用人参、黄芪、白术、升麻升举阳气之品治其本,有补中益气的思路。因为《内经》说,中气不足,大小便就会控制不住。同时用乌药、益智缩泉丸的思路治其标,以缩其尿。最后龙齿能安神,麻黄通阳气化,皆可以加强神主导五脏的功能。因为神能导气,气能摄津液。这样神强气足,所以尿液开合有度,而不至于失控。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麻黄空心走表,何以能破癥坚积聚?原来麻黄一方面能宣肺通气,另一方面还能活血化瘀,这点鲜为人知。所以《外科证治全生集》里用阳和汤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等各种积聚凝血之病,方中就用到麻黄来通透积聚。同时指出麻黄配合熟地黄能畅通络脉,而不会发表大汗。这样五脏元真通畅,积聚自散。

?

王琦经验

王氏早年见叶橘泉先生治风湿痹痛推崇五积散,云其散寒止痛效果极佳,乃缘于方中有麻黄。后王氏执教《伤寒论》讲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中之八个症状中痛症竟占其半。《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疼,对麻黄止痛认识更深。以后凡遇风寒痹痛、寒凝痛等症尝予麻黄10克止痛,效果立显,但其时认识只在散寒温经止痛一层。对麻黄入血分治顽痹是后来逐步认识的。唐《药性论》言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千金方》亦载其“治顽痹四肢不仁”,金元《日华子诸家本草》云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则从理论上做了解释,至此认识又深一层。

麻黄破血滞、化痰凝为认识之第三层,此乃王氏随江韵樵老中医诊治外科病证时所学。江老先生对阴疽、流注、鹤膝风尝用阳和汤,多获效机,言其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对麻黄之用所言极明:“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痰凝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麻黄在外科上的运用功不可没。

《外科正宗》是剑汤治疗疗毒走黄,面肿如斗,神识昏愤(相当于现代面之毒败血症),确能逆流挽舟,江老对此亦治验颇多。此后对前用麻黄治外病证加留意,如《刘涓子鬼遗方》常配麻黄治金疮折伤之证,《医学心科心得集》用麻黄膏治疗疥癣、风癞。《验方集》用麻黄治风疹肤痒等麻黄在妇科运用,历代医家亦多所论,如《神农本草经》谓本品“破里聚”,《本草纲目》言其治“产后血滞”等,皆从本品主血分立说、麻黄连豆汤,因其用麻黄,历代注家多把本方解作“解表退黄”之剂,而伤寒文是“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显然与原意相其生曲解的原因是将麻黄视为解表专药而忽略了入血分的功能。

20世纪70年代,王氏随岳美中老先生临证,见其用麻黄连翘赤小汤治性肾炎,思路独特,将其医案附后:姬某,男,45岁,患慢性肾炎,苔黄膩大而数.8年前因湿疹后所得,现仍时出时没尿检蛋白(+),红细胞25~30HP管型(+),诊为湿毒内陷,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祛湿毒(麻黄6克,连翘12克赤小豆24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姜9克,桑白皮9克,大枣4(枚)4剂未有汗,麻黄加至9克,得微汗,服至10剂,湿疹得减,乃渐至消失,尿蛋白(++),红细胞1~15/HP。综上所述,麻黄除所熟知宣肺平喘之作用外,其止痛、入血破滞之功亦当加以应用。

《内经》曰,诸窍易闭。又曰,阳气虚则九窍不利。这些孔窍闭就会疼痛。所以可以用麻黄开窍以止痛,但前提是正气不能过虚。过虚则徒开无益。民间有个斩毒剑汤方,药物仅麻黄、紫花地丁、一枝蒿三味,治疗疮毒疙瘩屡有效验。既可外用,亦能内服,能迅速开表败毒,使疮毒从里到外瓦解开这是开表解毒法的代表。

?

甄氏先经验

甄氏治疗湿温、臌胀等病,属湿浊久羁不去者,常加麻黄,屡收桴之功。如治一湿温病,男,38岁。经用西药十余日,病无转机,乃求诊于甄氏证重于热,初以藿朴夏苓汤、瓜白半夏汤化裁服药1周,热退身凉,病情解,但胸闷、脘痞、心悸不除,纳呆,大便干结,体倦肢怠,舌体胖大,边有痕,舌苔白润,脉浦缓,原方加麻黄6克,水前服.用药2剂,诸症若消。善治者治皮毛。麻黄既能上开皮毛,又可以下通水道。湿邪之去路,不外乎从“窗户”和“下水道”两方面走。所以治疗湿病,稍用麻黄通宣理肺,使水湿能下输膀胱,这样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其愈更速。

肖国士经验麻黄递增治寒翳

年春,肖氏遇一李姓老人,因患目翳前来门诊求治。自诉:20年前,在四川患过此病,经某医投大剂麻黄内服而速愈深信麻黄医院,请求开麻黄都被拒绝,再次请求开麻黄内服。言词恳切,不可不信。经查看眼部,翳色深沉,白晴暗赤紫胀,且伴有畏冷、头痛、身痛、脉沉等症状,确为宜用麻黄发散之寒翳。当即选四味大发散加当归尾、赤芍以活血;蝉蜕、木贼以退翳。投以常量,麻黄用9克。连服3剂,无不良反应。仍投前方麻黄增量到15克,又服3剂,仍无不良反应,自觉疼痛减轻,查看翳障较前缩小,白晴暗赤大减仍投前方,麻黄增量到24克,连服2剂,病人自觉胸中有些不舒,头稍昏,但畏冷、头痛、身痛等症状已消失,翳障继续缩小,白睛暗赤基本消退。再减为常量,连服5剂除黑睛留有薄翳外,其他症状全部消失。人之年老,阳气不足,故《内经》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泣涕俱出矣。所以老年人容易眼花耳鸣,鼻不闻香臭,嗅觉、味觉减退,上面七窍不灵,下面前后二阴二窍容易有痰浊、瘀血挡道,故出现前列腺增生或肠道息肉。眼睛就像汽车前面的玻璃,如果被寒湿气雾遮挡,就容易看不清前路,必须阳气充足,气雾得化,玻璃才会清晰。所以这四味大发散里用麻黄,不单开毛窍,更开人体九窍,麻黄不仅能开毛孔,也能开鼻窍、耳窍、眼窍。所以风寒湿蒙蔽、阳气不足的眼疾往往少不了麻黄。唯有散其风寒湿,再配合当归、赤芍,使血脉流畅,蝉蜕、木贼草中空善通,这样眼睛才恢复得快。四味大发散,原载《眼科奇书》,由麻黄、细辛、藁本、蔓荆子组成,可治眼目风寒目翳,更可广泛运用于治疗周身风寒湿闭表诸疾,非独治眼也。

邓全四经验麻黄有通便之功

邓氏在临床中体会到麻黄有通便之功,配伍他药可治疗便秘。如治董某,男,80岁。10年来大便秘结,每次服用西药果导才能缓解。近期服用多种中西药,效不显,食欲减退,脉大无力,舌红苔薄白水滑药用:麻黄25克,白术20克,杏仁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大便通畅。每次便秘,投用此方即效。白术、杏仁、甘草,三味药虽能治便秘,但在临床中不用麻黄、只用这三味药,疗效不显著,有个别病人还出现胸闷感特别是老年体虚,肺失宣降,气化不足,津液不能润大肠,泻下之药不可用使用此方每能获效。邓氏长期用于临床,未见一例汗出不止,确为实践经验。麻黄通便,病人应该是肺气闭郁的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闭郁则肠气不通,开其肺郁,肠腑自通。有个病人经常在空调房里工作,容易反复感冒,还有长期习惯性便秘,每每便秘厉害时,便买几包感冒药吃,便秘就好了。含有麻黄的感冒冲剂居然成了他的通便良药。说明表气闭郁的人开表便是通里。同时麻黄不仅把肺表的汗水发出去,它更能由里向外把浊阴发出去,而通便也是一种发浊阴外出的方式。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18g:6g;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12g:3g。药物之间的比例,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

张秉成《本草便读》麻黄走太阳寒水之经。功先入肺。为发汗轻疏之剂。性则偏温。寒饮稽留。藉味辛而宣散。痰哮久痼。仗苦力以搜除。(麻黄其苗中空。味辛苦。气味俱薄。升也阳也。专入肺家卫分。疏散风寒。达表由汗而出。麻黄本肺家卫分药。仲景治寒伤营用麻黄汤者。以内有桂枝领之入营也。宣肺发表。麻黄之能足以尽之。故一切咳嗽宿哮等疾。凡属肺中有风寒痰饮者。皆可用之。不必拘拘乎麻黄之但能出汗也。足太阳主一身之表。故入之。大抵寒邪轻而从口鼻入者。则伤肺。寒邪重而从表入者。则伤经。故虽所伤不同。而其治则一也。麻黄之功。首先入肺。若肺中有寒痰宿饮之疾。麻黄到肺。只能搜剔肺中痰饮。不能再发汗出表。犹用兵者。有一战之功。无再战之力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1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