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医在这个时候起什么作用
在疫情肆虐中华大地的时候中医又被很多人拿出来讨论今天掌柜找到一部分资料来和大家讨论分享 国医大师邓铁涛骂钟是混蛋 邓铁涛(年10月-年1月10日),广东省开平县人。 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并获证书,邓铁涛教授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者。 年1月10日上午6:06,岁的邓铁涛教授去世。 “非典”时期,邓铁涛教授较早发表论着《论中医诊治“非典”》,为中医药防治SARS提供技术指导,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任命为抗“非典”专家顾问组组长,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抗‘非典’特殊贡献奖”。张伯礼院士划重点:抗击疫情,中医药在这四个方面有独特优势 记者:我们想知道如何看待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当中,发挥的一些作用?谢谢。 张伯礼院士: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局下发的通知,号召我们在整个这次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抗击当中,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中医、西医是两套医学,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在这次疫病的抗击当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我们认为这次的疫病它的特点是湿邪致病。中医认为湿邪的特点是比较黏腻,发病往往比较缓慢、沉重。也正因为这次它的潜伏期比较长,症状比较温和,也给中医药治疗带来了机遇,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湿病、湿温证的一些优势。所以我们采用芳香化浊、宣肺利湿等等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我们总结了近期全国的、特别是武汉地区的一批治疗的病案的经验,特别是一批治愈的出院的病人的一些经验,我们发现在这几个方面,中医药有优势。 第一:在改善症状方面 往往这个病的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乏力,还有一些消化道的症状。中药退热比较平稳,不反跳。它治疗咳嗽特别对于普通型的早期和中期止咳效果比较好,同时改善乏力比较明显,同时还伴有一些个恶心腹泻,这种改善的比较容易。同时中药还有一个作用。有的病人焦虑、烦躁,吃完中药以后改善比较明显。 第二:中药治疗后容易向愈 第二个我们总结了,轻度的病人、中度的病人,经过中药治疗以后容易向愈,很容易痊愈。而中度的病人像重度转化明显减少,吃了中药以后控制不向重度、危重度转化。 第三:重度、危重度病人使用中药,可以稳定血氧饱和度 第三个,对于为重度、危重度的病人,它往往加入了中药以后,可以稳定血氧饱和度,让血氧饱和度平稳,然后改善呼吸困难,减少肺的渗出,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辅助治疗的作用。 第四:恢复期的病人使用,可避免以后引起后遗症 特别我们现在发现,在恢复期的病人,它的病毒的核酸两次检查都是阴性的,但是病人还有症状,例如病人乏力、咳嗽,食欲不好!特别是肺的片子,这次明显感觉到肺片的变化和症状、体征并不对称,并不同步。即使到(阴性)了,有时候肺的片子还有些个没有吸收的炎症。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传染性了,可以出院了,但是不代表这个病就治好了。 这个病后期这一段用中药治效果比较好,改善症状比较明显,同时促进肺的炎症的吸收,避免以后引起来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等这些后遗症。 从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医药的一些优势,所以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是个好办法。我就介绍那么多。 延申阅读 熊继柏(-),男,湖南常德人,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历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委员会委员。 十三岁习医,十六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从事中医高等教育三十多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用药,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以及各种疑难杂证。年,应国家卫生部派遣至阿尔及利亚为总统布特弗利卡治病,取得良好疗效,医疗威望享誉海内外。得到湖南卫视与湖南日报的专题报道 已发表学术论文篇,出版中医专着17部,其中独着《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先后被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藏书。编着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视频培训会 国医大师,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中医药 高级专家组顾问熊继柏 同志们,大家好!我受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领导小组和中医高级专家组的委托,来给大家讲一讲有关中医药防治的方案。这个方案是我们湖南省中医药高级专家组共同研讨,而且是经过多次研讨才拟定的,并且一直在中医药管理局两位局长的亲自组织领导下,确定的方案。首先,我们要对这次新型的肺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次的新型病毒肺炎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发病迅速,传播很快,传染性极强。第二个特点,所有的病人基本上是同样的主症,发热,咳嗽,然后气喘。而且病势发展很猛,一开始仅仅是发热,咳嗽甚至还兼有一些肠胃道的症状,然后迅速进入重症期,一到重症期就是高烧、暴喘甚至有呼吸衰竭,这是一个共同的症状特点。第三个特点,发病季节是在去年也就是我们讲的己亥年,大雪、冬至之后,直到现在。根据这三个特点,我们首先要弄清四条,哪四条呢?第一条中医学上叫什么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没有这个病名,我们必须搞清中医应该称此病为什么病名?这是第一个要搞清楚的。第二条,病因是什么?第三条,病邪性质是什么?第四条,病变的部位是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病机,包括病因、病性、病位,概而称为病机。所以我想就这四点做一点解释。首先要弄清这是一个什么病?它是一个传染病,它不是一般的外感病,更不是一般的杂病,首先要明确它是传染病。传染病中医称为什么病?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刺法论》中讲:“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天牝从来。”这段原文告诉我们这个病是个疫病,疫病就是相互传染,无论老少都是同样一个病症,就称为疫病。在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专门讲了温疫。他说“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疫是自然界疫疠之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就是讲的传染病。从这两条原文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古人已经认识到传染病称为疫病。所以毫无疑问这个病就是属于疫病。它的病因是什么?病因刚才前面提到的是疫疠之气,清代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一个是疫疠之气,二个是秽浊之气。《黄帝内经》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是什么?就是鼻子。说明是从呼吸道传染的传染病。这不是一般的常见病,根本不是一般的外感病邪。关于病名,我们要确定它是疫病。它的病因是疫疠的毒气。第三点就是病邪性质。关于性质我想多讲几句,因为这个病发在冬天,有人认为这是伤寒,是感受寒邪发的病,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啊,是冬天发的病,而且病人一开始确实有一点点恶寒的表现,发热恶寒似乎是伤寒,但是要明确,什么是伤寒?伤寒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伤寒论》是广义的,《伤寒论》中的太阳伤寒是狭义的,无论是广义和狭义,我们看看原文。《难经》讲“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五个哪一个是传染病?不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太阳篇讲伤寒,那是讲狭义的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大家想想这是传染病吗?这肯定不是传染病。所以我们讲的伤寒不是传染病,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吴又可《温疫论》曾经专门讲过“伤寒不传染,时疫多传染,伤寒邪从毛窍入,时疫邪从口鼻入。”这就说明两点:第一点我们讲的伤寒不是传染病,而疫病是传染病;第二点,伤寒邪是从外表进入的,是从体表毛窍进入的,而温邪、疫邪他是从口鼻传入的,这就明确了,疫病不能讲成伤寒,这是一个理由。再一个理由,都认为冬天的发病就是寒邪,这一点大家要明确,这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素,按照《黄帝内经》运气学的规律,己亥年啊,亥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厥阴风木之气也就是风气,是主上半年的客气变化,主要的是第三步,下半年是少阳相火之气在泉,在泉之气就是主的第六步。第六步是什么时间呢?从大雪开始,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是立春,这个阶段在去年它的客气是什么气呢?是少阳相火。客气就是干扰之气,就是异常的气候变化,也就是火热之气的干扰,当然这只是运气规律。在这种火热之气的干扰下,如果气候确实有特殊的变化,那么就容易发生疫病。《黄帝内经》中曾经专门指出,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也专门指出过,《黄帝内经》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讲厥阴司天之年终之气,“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人们感到温暖舒服,那就是一个暖冬。“其病温厉。”就容易发生传染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面引用的原文,他改了一个字,省略了一段话,他讲:“厥阴司天之年终之气,民病温厉。”这就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在厥阴司天这个年份,最后一步是少阳相火在泉,受火热之气的异常干扰,那就是应寒而不寒,变成一个暖冬。如果这个时候气候的反复很大,就容易发生传染病。那是不是每逢亥年就发传染病?不是,它必须根据当时的实际气候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这样讲“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时间是有固定的规律的,但是气候他不是绝对不变的。我从去年冬至节气前开始就密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5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麻黄素是什么又称麻黄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