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麻黄(去节)5克,附子(炮去皮,破八片)9克,细辛3克。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病机用药:少阴病本为阳气虚寒证,不应发热,如初起而反发热者,可知兼有表证;

但表证脉本应浮,而今反沉,故知非纯属太阳表证,而是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所致。

方中附子温经助阳,麻黄发汗解表,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太阳之表。

三药合用,温散兼施,微微发汗,使寒邪得以表散,阳气得以固护,表解而又无损于阳。

加减变通:凡少阴阳虚兼外感风寒而致的发热、脉沉,咽痛音哑等证,皆可运用本方。

1.阳虚外感:素体阳虚,复感风寒邪气,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或自汗,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兼腹痛便溏者,加炮姜、肉桂;

下肢浮肿者,加茯苓、赤小豆;

腹胀、纳呆者,加砂仁、木香、鸡内金。

2.失音:适用于阳虚之体,外感风寒,症见猝然声喑,咽痛欲咳而咳不出,恶寒,头痛舌质淡,舌苔白,脉沉迟。

可酌加杏仁、前胡宜肺止咳,桔梗、生甘草、诃子利咽化痰。

3头痛:适用于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恶赛,是寒气逆,背冷,脉沉细。

可酌加川芎、白芷、羌活等温经止痛。

4.本方适用于阳虚而兼外感,但虚的程度尚不过分严重,故仍能在助阳的同时,兼以解表。如少阴阳气衰微,已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则不宜再用此方,以防误发其汗,导致厥逆亡阳。

应用发挥:

1.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本方用于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气管炎等病有较好疗效。有经验认为,本方对咽痛性感冒疗效尤佳,早期使用,能控制病情发展。对上感咳嗽及支气管哮喘疗效也佳,尤其对“寒喘”者。对咽痛失音、喉痹、过敏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感染等也有一定效果。

2.风湿痹痛:本方对风寒湿所致痹痛之症有较好疗效。如用本方加减治疗腰肌炎、骨质增生、肥大性关节炎、寒痹、肢痹、腰痛等均获疗效。

3.头痛:临床报告本方对寒凝脉络、清阳不升之太阳穴痛、厥寒头痛、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多种头痛均有效。

4.心血管疾病:本方加味治疗冠心病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治后心绞痛缓解,阻滞消失。还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冠心病心悸、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血压眩晕等均有效。

5.其它疾病:临床还有报告用本方治疗无汗症、皮肤瘙痒症、癃闭、脚挛急、嗜睡症、自发性气胸以及寒邪犯肾之下齿疼痛等病,凡证属阳虚感寒,病机契合者,均能取效。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姜汁炒)、茯苓各30克,陈皮、甘草、桔梗、枳壳(麸炒)、木香各20克。

每服12克,水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温服,不拘时。

功效:益气解表,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舌苔白,脉浮弱者。

病机用药:外感风寒,卫阳闭遏,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鼻塞;

内有痰湿,又兼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痰多;

痰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

舌苔白,脉浮主风寒在表,脉弱为正气不足。

方用苏叶、葛根解表散寒;

桔梗、前胡、半夏宣肺化痰;

陈皮、枳壳、木香醒脾行气,舒郁宽胸;

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正。

诸药配伍,益气解表,化痰止咳,适用于老幼体弱之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之病症。

加减变通:凡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者,皆可运用本方对老幼体弱之人尤为适宜。

1.气虚感冒:气虚之体,外感风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吐痰,自汗气短,语声低怯,舌苔白,脉浮无力。

若风寒表证重者,加荆芥、防风;

若咳嗽痰多者,加杏仁、化橘红;

若见胸闷纳呆者,加炒莱菔子、旋覆花。

2.咳嗽、喘证:适用于肺脾气虚兼外感风寒所致的喘咳痰多,气短自汗,易反复感冒,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脉浮无力者。

若风寒表证较重者,加麻黄;

喘重者,加苏子、炙麻黄;

咳重者,加杏仁、百部;

气虚证较重者,加白术、黄芪。

应用发挥:

1.老年虚寒感冒:有报道用本方治疗老年性虚寒感冒例,患者年龄均在45岁以上,年龄最大者76岁,结果痊愈49例,显效33例,好转9例,显效率82%,总有效率91%。

2.妊娠恶阻:本方加减治疗妊娠恶阻有满意疗效。如有用本方加减(人参、苏叶、葛根、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木香、藿香)治疗妊娠恶阻14例,脾胃虚弱加白术、砂仁;

肝脾不和加黄连、姜竹茹;

痰湿内阻者减葛根,加白术、砂仁,并以苏梗易苏叶。结果治愈11例,有效3例,有效服药剂数为2~10剂。

再造散《伤寒六书》

组成用法: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芍药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细辛3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枣2枚。

水二盅,煎至一盅,温服。

功效: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主治: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等证。

病机用药:外感风寒,束于肌表,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故见身热恶寒,热轻寒重,头痛无汗;

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乃阳气虚弱之征象。

方中黄芪、人参补气,附子助阳,使正气足则能鼓邪外出;

羌活、防风、细辛、川芎解表散寒止痛;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合营卫。

诸药合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伤正。

加减变化:本方适用于素体阳气虚弱兼外感风寒表证者。

1.阳虚感冒: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证见发热恶寒,热轻寒重,头痛无汗,骨节酸冷疼痛,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肢体寒冷等症。

若兼腹痛便溏者,加肉桂、炮姜;

兼脘腹胀满,纳呆者,加木香、砂仁、鸡内金;

兼下肢浮肿者,加茯苓、车前子。

2.风寒湿痹:适用于素体阳气虚弱,复感风寒湿邪,或风寒湿痹迁延日久不愈至气血不足,症见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肌肤麻木或冰冷,舌质淡,脉沉细等症。

若疼痛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木瓜、川牛膝;

若疼痛以腰脊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

若肢体关节变形,顽固疼痛者,加乌梢蛇、穿山甲、广地龙。

3.中风后遗症: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的肢体偏废。症见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或肢体麻木,舌淡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细弱者。

兼语言不利着,加菖蒲、远志;

兼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

瘀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广地龙;

若血虚较重而又不兼风寒表证者,去羌活、细辛。

应用发挥:有报告用本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例,病程最长10年,最短1星期,开始均以汤剂控制发作,待症状消失后,再按上方剂量比例制成散剂服用,结果最短者服药1剂即中止发作,最长者13剂始部分控制,服散剂半月后才完全中止发作,当年治愈84例,次年追访复发13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