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清等[1]喜用附子,证不拘寒热虚实,季不泥春夏秋冬,且常与半夏、瓜蒌、川贝母同用,治疗多种病证,恒取良效。现介绍两则于下。

案例一

吕某,男,61岁。1993年2月21日初诊。

病史:咳嗽咯痰10余年,加重1个月。虽肌注青霉素,口服消炎、止咳化痰等药2周,病情无明显改善而就诊。刻诊:咳嗽、痰多而白,呈泡沫状,喘息不能平卧,动则更甚,下肢浮肿,汗出,畏寒,小便少,大便不爽,唇紫暗,舌淡有淤斑,脉沉微。

证属肺肾两虚,痰壅水停血瘀。治当温肾阳,益肺气,涤痰行水化瘀。

处方:制附子15g,瓜蒌12g,半夏10g,川贝母4g(冲),太子参10g,葶苈子15g,金银花20g,车前子10g(包煎),炙麻黄4g,桑白皮10g,五味子8g,丹参15g。

6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2月28日二诊,上方服6剂,咳嗽减轻,咯痰减少,小便明显增多,浮肿见消,汗出止。药已中的,原方再进6剂。

3月8日三诊,诸症进一步缓解,四肢转温,浮肿全消,唯感口渴。原方去车前子,加麦冬8g,再服6剂善后。

案例二

乔某,女,28岁。1994年9月11日初诊。

诉:心悸、气短2年,加重2个月。病史:16岁患猩红热后,常感四肢关节疼痛,且每于受凉及阴雨天加重,从1992年开始,又增心慌,气短,不能负重,时有咳嗽,胸闷,下肢浮肿,西医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刻诊:两颧红赤,心悸,气短,动则更甚,咳嗽有痰,时或带血,下肢关节疼痛,足胫微肿,二便尚可,舌淡尖有淤斑,脉结代。

此属心肾阳虚,痰火不化。治当益气温阳,消痰利水,并佐活血消瘀。

处方:制附子15g,半夏10g,瓜蒌15g,川贝母4g(冲),葶苈子15g,茯苓15g,生地15g,丹参15g,炒枣仁15g,桂枝10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早晚服。

9月18日二诊,服上方6剂,心悸趋宁,咳止,小便增多,浮肿见消,精神振作,饮食大增,原方去川贝母、茯苓,加红花6g,再进6剂。

9月30日三诊,病情进一步好转,肿退,关节疼痛消失,舌淤斑转淡,脉象调和。予炙甘草汤加减服20剂善后。1995年随访,近1年来,颇感精神,体重增加6Kg,且很少感冒。

按语

附子,有毒,性烈力宏,具斩关夺隘之能,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但由于祖国医学有附子类药物不得与半夏、瓜蒌、川贝母配伍使用的明训,因此,不仅临证用药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且还会因之而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大量临床观察(用附子与半夏配伍治疗脾胃寒湿阻滞所致的脘腹疼痛,附子与瓜蒌同用治疗胸阳痹阻而成之胸痹等),笔者体会:附子与半夏、瓜蒌、川贝母同用,不会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说明这些药物并无配伍禁忌。尽管临证时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其原因并不在是否这些药同时配伍使用,而主要在附子本身。

所以,为了防止附子类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在使用时须注意:①须制用;②用时宜从小量开始;③用量超过15g时须先煎1小时;④大量(超过20g)应用时,可与甘草、干姜(或生姜)同用,且甘草与干姜(或生姜)用量的总和以不少于附子的用量为宜。用附子与半夏、瓜蒌、川贝母配伍,对消化,呼吸及循环系统等多种病证而属阳虚、寒凝、痰湿、血瘀的疗效十分满意。

参考文献:

[1]李永清,聂耀,麻春杰.附子与半夏、瓜蒌、川贝母配伍的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01):45-46.

注:方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