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给付一字之重,有贵千金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3.html 药王孙思邈一生秉持“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济世救人之心,这种高尚人格为今人代代相承。如果说医师是用药如用兵、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治病救人,那么药师就是弹药手,不仅要保证弹药充足(即保障药品供应),而且还要准确无误的装配好、发射好(指药品的调配、发放),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弹药有的外形相似,有的是一字之差,在繁忙的劳碌中,药师的专业和细心,凸显的尤为重要。 一日,大夫开过一张处方来,里面有一味中药“瓜蒌根”,调剂的两位药师互相说道:“这药咱没有吧,打电话给大夫问问用瓜蒌行吗?”窗口负责沟通的刘药师闻言思忖片刻,欲言又止,无巧不成书,药剂科主任恰好进门,刘药师这时说到:“主任,瓜蒌根是天花粉吧?”主任应道:“对啊。”大家可以品一品,为什么两个药师说没有,一个药师欲言又止?前者可以说是专业基础差,后者可以说是专业基础不牢,一字之差,便难辨真身。像这样的中药又何止瓜蒌和瓜蒌根呢,曾经我们还因为天葵子和冬葵子热烈的讨论过呢。 瓜蒌与瓜蒌根二者是同一植株上的不同部位。 瓜蒌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胃、大肠经。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临床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大便秘结。 不宜与川乌、草乌、制川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瓜蒌根 其正名正字为天花粉,尚有栝楼根、花粉、楼根等别名。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临床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肺热咳嗽或燥咳。疮疡肿毒。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麻黄与麻黄根二者是同一植株上的不同部位。 麻黄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临床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麻黄根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味甘、涩,性平。入心、肺经。固表止汗。临床用于自汗,盗汗。 划重点: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 莲子与莲子心二者是同一植株上的不同部位。 莲子 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 味甘、涩,性平。入脾、肾、心经。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临床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莲子心 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 味苦,性寒。入归心、肾经。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临床用于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 若是莲子错付成莲子心,煎煮出的药液味苦,一喝便知,何谈功效! 茯苓与土茯苓二者既不是近亲也不是远亲,完全不同。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土茯苓 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临床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疥癣。痈肿,瘰疬。 天葵子与冬葵子二者不是亲戚,完全不同。 天葵子 毛莨科植物天葵的干燥块根。 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临床用于痈肿疔疮,乳痈,瘰疬,蛇虫咬伤。千古名方五味消毒饮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组成,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治疗火毒结聚之疔疮。 冬葵子 其正名正字冬葵果。又有别名葵子、葵菜子等。 锦葵科植物冬葵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甘、涩,性凉。入大肠、小肠、膀胱经。清热利尿,下乳,润肠。临床用于1.淋证,水肿,尿闭。2.乳汁不行,乳房肿痛。3.便秘。 金樱子与金铃子二者不是姐妹,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人”。 金樱子 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酸、甘、涩,性平。入肾、膀胱、大肠经。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临床用于:(1)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2)久泻久痢。 金铃子 正名正字川楝子。 楝科植物川楝树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苦,性寒;有小毒。入肝、小肠、膀胱经。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临床用于:(1)肝郁化火,胁肋、脘腹胀痛,疝气疼痛;(2)虫积腹痛。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以川楝子、延胡索各一两组方,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主治肝郁化火证。 肉豆蔻与白豆蔻二者皆名带“豆蔻”,但非一物。 那么当大夫开出“豆蔻”一名时,应付哪个呢?大家先自我思考,答案在后! 肉豆蔻 别名:肉果、玉果、煨肉蔻、煨肉果等。 肉豆寇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味辛、性温。入脾、胃、大肠经。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临床用于脾胃虚寒,久泄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千古名方“四神丸”中“四神”之一便是肉豆蔻。四神丸组方: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煎加姜枣,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治疗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白豆蔻 正名正字豆蔻。还有别名印尼白蔻等。 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临床用于:(1)湿浊中阻,脾胃气滞,不思饮食,胸腹胀痛,食积不消;(2)湿温初起,胸闷不饥;(3)寒湿呕逆。入汤剂宜后下。 前文看完,想必已知处方开具“豆蔻”应付白豆蔻,看看图片中两个“豆蔻”的样子,都是“豆蔻年华”,各有各的美,勿要认错哦! 因一字之差可能造成的混淆品种为数还有不少,如青果与西青果、白附子与白附片、山茱萸与吴茱萸、黄连与胡黄连、申姜与干姜,等等,大家可以翻书查理论,取药辨真身,夯实自身专业知识。这些品种在摆放时,不宜在一个药斗内前后摆放,也不要药斗与药斗紧挨着上下摆放、左右摆放,应间隔一定距离,确保不会混淆为度,装斗位置的处理也是防范差错的有效措施。 生活处处多留心,工作处处多细心!毕竟一字之差,有贵千金,人命至重,无价可寻!共勉! 感谢中药传承,一路走来,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的提升,还有对中药的坚守之心,愿与关心中医药的您交流、同行、共成长! 作者简介 王丽英,医院西院区药剂科药师,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学术传承人。 来源:《中国药房》网络版年第3期 ◆“中国药房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5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植物化学走过的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