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孙光荣传授弟子的ldquo入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一.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1、原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痰饮方健脾化饮又温阳 脾阳不足痰饮停胸胁支满悸眩尝 2、应用大旨:宜:胸胁胀满目眩心悸 心下痞闷气短咳嗽 (脾阳不足痰饮内停) 忌:阴虚津少咳痰粘稠 苓桂术甘汤 ⑴方剂分类:属于“祛湿剂” ⑵针对病证:胸胁支满短气而咳目眩心悸脉弦滑苔白滑 ⑶配伍特点:甘淡为主,辛温为辅,温阳化饮 ⑷选方提要:中阳不足痰饮内停(“病痰饮者,温药和之”) 吴谦等《医宗金鉴》:《灵枢》谓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苓桂术甘温中祛湿,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七——孙光荣涤痰镇眩汤: 生晒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10g ——益气活血 云茯苓15g炒白术10g化橘红6g ——逐饮燥湿 川桂枝10g炮干姜10g车前仁6g ——通阳利水 大红枣10g炙甘草5g ——健脾和中 孙光荣涤痰镇眩汤适应病证: 弦滑,细滑。 舌质淡红,苔白滑。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气短咳嗽。 高血压眩晕(形肥):加石决明20g,川杜仲12g、川牛膝12g。 脑震荡后遗症(眩晕):加煅龙骨15g,煅牡蛎15g。 心包积液:去炮干姜,云茯苓改云茯神12g,加炒枣仁10g。 二尖瓣右下叶腱索断裂并下垂:去炮干姜,云茯苓改云茯神12g,加炒枣仁10g,川续断12g,干鹿筋6g。 二.肾气丸(《金匮要略》)1、原方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二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酒送下,一日二次。 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阴中引阳功最殊 2、应用大旨:宜:腰痛脚软或脚肿腰以下冷阳痿早泄小便不利消(肾阳不足痰饮内停) 忌:阴虚阳亢 ⑴方剂分类:属于“补益(阳)剂” ⑵针对病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痰饮水肿消渴小便不利或反多阳痿早泄 ⑶配伍特点:阴(补阴药)阳(补阳药)并补,补(干地黄、山萸肉、怀山药,三补)泻(泽泻、牡丹皮、茯苓,三泻)兼施 ⑷选方提要:肾阳不足(“引火归源以消阴翳”) 张璐《千金方衍义》:本方为治虚劳不足,水火不交,下元亏损之首方。专用附、桂蒸发津气于上,地黄滋培阴血于下,萸肉涩肝肾之精,山药补黄庭之气,丹皮散不归经之血,茯苓守五脏之气,泽泻通膀胱之气化。 王履《医经溯洄集》: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余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盖兼补气也。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立补下焦火也。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八——孙光荣益肾振阳汤: 生晒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10g ——益气活血 干地黄15g怀山药10g山萸肉10g ——滋补脾肾 炒泽泻10g牡丹皮10g云茯苓10g ——渗湿利水 炮附子6g上肉桂6g炙甘草5g ——阴中引阳 孙光荣益肾振阳汤适应病证: 虚,虚细,左尺尤虚细无力。 舌胖淡,苔白或苔少。 腰痛,脚软或脚肿,腰以下冷,下肢及足部冰凉,阳痿早泄,小便不利,消渴。 慢性肾炎:加刀豆子12g,川杜仲12g,冬瓜皮10g,车前仁10g。 糖尿病:加玉米须10g,干荷叶10g。 阳痿:加鹿角胶10g,菟丝子10g,川杜仲10g。 早泄:加龟板胶10g,川杜仲10g。 老年性痴呆:去炮附子、上肉桂,加巴戟天10g,炙远志6g,石菖蒲6g。 三.酸枣仁汤(《金匮要略》)1、原方组成: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酸枣仁汤安神方川芎知草茯苓襄 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神自安 2、应用大旨:宜:虚烦难寐心悸盗汗 头目眩晕咽干口燥 (禀赋薄弱气血两虚功能衰退) 忌:实证 酸枣仁汤 ⑴方剂分类:属于“滋养安神剂” ⑵针对病证:虚劳虚烦不得眠不宁盗汗咽干口燥 ⑶配伍特点:三兼:标本兼治养清兼顾补泻兼施 ⑷选方提要:肝血不足,心神失养。 喻昌《医门法律》: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九——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 ——益气活血 酸枣仁15g云茯神12g龙眼肉10g ——养心安神 肥知母10g正川芎6g川郁金10g ——滋阴疏肝 生甘草5g ——调和诸药 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适应病证: 弦细,细数,虚细无力。 舌淡红,苔薄白或苔少。 五心烦热,心神不安,盗汗或自汗,咽干口燥,头晕目眩。 更年期综合症:加干小麦15g,大红枣10g,灯芯草3g。 顽固性盗汗:加浮小麦15g,麻黄根10g。 焦虑性神经症:加莲子心10g,灯芯草3g。 顽固性室性早搏:加麦门冬10g,五味子3g,灵磁石5g。 四.白头翁汤(《伤寒论》)1、原方组成: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2、应用大旨:宜:下痢脓血疫毒痢疾 腹痛肛灼里急后重 (热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肠,伤津) 忌:咽干痰少毒痢初起 白头翁汤 ⑴方剂分类:属于“清热剂” ⑵针对病证: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水 ⑶配伍特点:清热(白头翁)、收涩(秦皮)兼施。 ⑷选方提要:热毒深陷血分。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四味皆苦寒除湿胜热之品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盖脏腑之火、静则治,动则病,动则生风,风生热也。故取其静以镇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阳之气,佐白头翁以升阳,协连、柏而清火,此热利下重之宣剂。 吴谦等《医宗金鉴》: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利,下利便脓血也。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即《内经》所云:暴汪下迫者是也,君白头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涩,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辛以散火之郁,涩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柏泻下焦之热,则利自除也。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六——孙光荣清热利肠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 ——益气活血 白头翁12g川黄连12g川黄柏12g ——清热凉血 苦秦皮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0g ——解毒止痢 车前仁10g生甘草5g ——化痰和中 孙光荣清热利肠汤适应病证: 弦数,细数。 舌质红,舌苔黄厚或腻。 泻下脓血,里急后重,腹痛肛灼,渴欲饮水。 阿米巴痢疾:加鸦胆子(桂圆肉包裹,吞服)。 急性结膜炎:去苦秦皮,加谷精草10g。 痢疾(重型):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者,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 五.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1、原方组成: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大枣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 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2、应用大旨宜:咳喘上气痰鸣如蛙 (肺失清肃,气机上逆) 忌:咽干痰少 ⑴方剂分类:属于“祛痰剂” ⑵针对病证:咳喘喉中痰鸣漉漉咳吐不利 ⑶配伍特点:合力祛邪,三管齐下:降逆、止咳、清痰、泻火、利咽(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发表(轻度)、散邪(麻黄、生姜),燥湿逐饮(半夏、细辛、大枣) ⑷选方提要:小青龙、越脾汤之兼证。 张路玉《张氏医通》: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风寒入肺之一验,故于小青龙方中,除桂心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而加射干、紫菀、款冬、大枣。专以麻黄、细辛发表,射干、五味下气,款冬、紫菀润燥,半夏、生姜开痰,四法萃于一方,分解其邪,大枣运行脾津和药性也。 胡希恕《经方传真》: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之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相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者。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五——孙光荣化痰降逆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 ——益气活血 炙麻绒10g北细辛5g生姜片5g ——表散风寒 漂射干10g清紫菀10g款冬花10g ——降逆定喘 法半夏7g五味子3g大红枣10g ——化痰和中 孙光荣化痰降逆汤适应病证: 弦大,浮大,滑数,浮而稍数。 舌质暗红,舌苔白或白腻。 咳喘不已,呼吸短促,痰鸣如蛙,痰白而稀。 支气管哮喘(新感风寒发作者):加荆芥穗10g,矮地茶10g,蒲公英12g。 小儿百日咳:上方剂量酌减,加百部根7g。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兼见便结者):加矮地茶10g,麦门冬12g;清紫菀改炙紫菀、款冬花改炙冬花。 六.理中丸(《伤寒论》)1、原方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过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 理中汤主理中乡半夏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2、应用大旨:宜: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腹满痛四肢清冷(中焦虚寒) 忌:虚热湿热 ⑴方剂分类:属于“温里剂” ⑵针对病证:脘腹绵绵作痛畏寒肢冷脘痞呕吐便溏胸痹病后多生涎唾小儿慢惊便血吐衄血 ⑶配伍特点:温(干姜)、燥(白术)、补(人参)并用 ⑷选方提要:中焦(脾胃)虚寒。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心肺在膈之上为阳,肾肝在膈之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太阴病,以吐利腹满痛为提纲证,是遍及三焦。然吐虽属上,而由于腹满,利虽属下,而亦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来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四——孙光荣益气温中汤(基本方): 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7g ——益气活血 老干姜10g上肉桂5g炙甘草12g ——温中散寒 炒白术10g炒六曲15g谷麦芽各15g ——健中开胃 大红枣10g ——补引纠和 (补引纠和:补益、引导、纠偏、调和) 孙光荣益气温中汤适应病证: 沉,沉弦,沉迟,沉细,结代。 舌质淡红且薄,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花剥。 身形高瘦,面色萎黄或苍白,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心下有振水声,畏寒怕冷,口水、痰液、鼻涕、尿液、白带多,喜呕喜唾,不思饮食,大便溏稀。 慢性胃肠炎:加焦三仙各15g,车前仁10g。 胸痹(胸闷甚、不思饮食者):去上肉桂,加川桂枝6g,全栝楼10g,薤白头10g。 妊娠恶阻:紫丹参改3g,加白蔻仁6g,紫苏蔸10g。 结肠癌:生北芪改20g,加山慈菇15g,嫩龙葵15g,菝葜根15g;大便结,再加火麻仁12g。 七.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1、原方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金匮甘麦大枣汤人患脏躁喜悲伤 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2、应用大旨:宜:精神恍惚心烦难寐 常悲欲哭言行失常 (心阴受损,肝气失和) 忌:真寒真热大吐大泻 甘麦大枣汤 ⑴方剂分类:属于“安神剂” ⑵针对病证:精神恍惚睡眠不安悲伤欲哭言行失常呵欠频作 ⑶配伍特点:甘润平补养心舒肝 ⑷选方提要:心气心血两亏。 莫枚士《经方例释》: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等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千金》有加甘竹根、麦冬二味,治产后虚烦及气短者,名竹根汤。又竹叶汤、竹茹汤,并以此方为主,加入竹及麦冬、姜、苓,治产后烦。夫悲伤欲哭,数申欠,亦烦象也。 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孀妇室女,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等人,多发此证。发则恶寒发热,战栗错语,心神恍惚,坐卧不安,悲泣不已,服此方立效。又癫痫、狂病,与前证类似者,亦有奇验。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三——孙光荣安神定志汤: 西党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7g ——益气活血 干小麦15g大红枣10g生甘草5g ——养心柔肝 云茯神10g炒枣仁10g川郁金10g ——安神开郁 灯芯草3g ——补引纠和 孙光荣安神定志汤适应病证: 细数,细数无力,细数且涩。 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或苔少,或少津。 精神恍惚,五心烦热,潮热阵阵,呵欠连连,虚汗淋淋,悲伤欲哭,难寐多梦,言行异常。 抑郁症:加炙远志10g、石菖蒲10g;月经衍期或停经者,加益母草、制香附各12g。 狂躁症:加合欢皮10g,灵磁石5g,石决明20g. 更年期综合症:加银柴胡12g,地骨皮10g,炙鳖甲15g;盗汗甚剧者,再加浮小麦15g、麻黄根10g。 网瘾症:加炙远志10g,石菖蒲10g,合欢皮10g,灵磁石5g。 八.小建中汤(《伤寒论》)1、原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2、应用大旨:宜:面色无华手足烦热腹冷痛而喜按(中焦阳气不足,阴血不足,虚劳里急) 忌:发热湿热呕吐里实阳亢 ⑴方剂分类:属于“温里剂” ⑵针对病证:腹中时痛畏寒肢冷心中悸动面色无华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⑶配伍特点:辛(桂枝)甘(饴糖、炙甘草)酸(倍芍药)化阴 ⑷选方提要:中焦虚寒,气血不足。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小建中汤者,桂枝汤倍芍药而加饴糖也。倍芍药者,酸以收阴,阴收则阳归附也。加饴糖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建,定法也,定法唯中,不偏不党,王道荡荡,其斯之谓乎?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曰“小”。所谓“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腹中”。 吴昆《医方考》: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也。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二——孙光荣健中和胃汤: 太子参15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 ——益气活血 川桂枝6g杭白芍12g广橘络6g ——敛阴引阳 炒白术10g大红枣10g生姜片10g ——健脾和胃 鲜饴糖20g生甘草5g ——补引纠和 孙光荣建中和胃汤适应病证: 虚,虚细,虚细且涩,弦细,芤。 舌质红、暗红、淡紫,舌苔白,微白,白腻。 气短,心悸,手足烦热;腹痛喜按,小便自利或频数。 胃溃疡:呃逆、欲呕者,去鲜饴糖、生甘草,加乌贼骨12g、西砂仁4g,延胡素10g;喜食寒者,再去川桂枝,加瓦楞子10g;喜食热者,再改川桂枝为高良姜10g。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去川桂枝、鲜饴糖,加淡紫草10g、芡实仁15g、白藓皮10g、生地炭10g。 再生障碍性贫血:加真阿胶10g、鹿角胶10g;全当归12g。 痛经(腹冷者):加制香附10g,延胡素10g,吴茱萸10g;月经衍期者,再加益母草10g;月经先期者,再加大生地10g。 九.小柴胡汤(《伤寒论》)1、原方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应用大旨:宜:中气中焦中和 忌:大汗大吐大泻 ⑴方剂分类:属于“和解剂” ⑵针对病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喜呕不欲饮食心烦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发作有时 ⑶配伍特点:扶正祛邪兼顾(人参、大枣、甘草扶正,其余祛邪);一清一散并行(柴胡、黄芩) ⑷选方提要:少阳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曹颖甫《伤寒发微》:柴胡以散表寒,黄芩以清里热。湿甚生痰,则胸胁满,故用生姜、生半夏以除之。中气虚则不欲食,故用人参、炙甘草以和之,此小柴胡汤之大旨也。 吴谦等《医宗金鉴》:邪传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府之里热,尤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里以作解也。 《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一——孙光荣扶正祛邪中和汤(基本方): 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 ——益气活血 北柴胡12g川郁金12g制香附12g ——疏肝解郁 法半夏10g广陈皮10g淡黄芩10g ——清热化痰 大红枣10g生姜片10g生甘草5g ——补引纠和 (补引纠和:补益、引导、纠偏、调和) 孙光荣扶正祛邪中和汤适应病证: 弦,弦细,弦滑,沉弦。 舌质红、淡红,舌苔黄,微黄,黄白而稍腻。 发热,持续低热,寒热往来;心烦胸满,欲呕,呕吐,口苦,萎靡不振,懒言,不思食。 急、慢性胆囊炎:去制香附、淡黄芩,加蒲公英15g、海金沙15g、金钱草15g。 厌食症:去制香附、淡黄芩,加鸡内金6g、谷麦芽各15g;津少咽干再加金石斛15g。 抑郁症:去制香附、淡黄芩,加炙远志10g、石菖蒲10g;舌苔白腻,再加佩兰叶6g。 急性肝损害:去制香附,加田基黄15g、蒲公英15g,鸡骨草15g;中焦痞格,再加隔山消10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5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钱学森的中医药思想,看多年来中医药科研
- 下一篇文章: 艾灸经典艾灸的作用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