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神秘的麻黄墓葬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前段时间,品读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的远行》一书,书中记载了他一生去过许多遥远的地方时的所见所想。这本书的最后,是以他在耄耋之年,在国内一个平凡小城的游历结束的。 而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他那份永葆好奇的心境,让他不论是走在欧洲街头亦或是佛山小道,都是一样的心怀期待。 偶尔在想,这种常怀期待与好奇的生活态度,会让可能原本平淡无华的日子,因为心境的不同,而多了几分色彩。 回想起当年学习高中的历史课本,在课本里对《伤寒杂病论》的最深刻了解便是成书于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偶尔在想,如果跳出医学生的思维定式,在抱起《伤寒论》的那一刻,我会最想知道些什么呢? 我大概会很想知道为什么张仲景会成为天选之子,成为一代医圣吧。 那究竟张仲景怎么成为天选之子的?也许我们穿越回去,跨越历史长河,站在张仲景当年的角度,会有新的发现。 曾经在学中药、方剂的时候,麻黄这一开篇之药,总会第一时间走进我的视野。那我们穿越第一站,就去看看麻黄怎么来的。 麻黄早在《伤寒论》中就被广泛使用。伤寒论开篇的太阳病篇中便提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麻黄这一味药。关于麻黄,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从“墓葬麻黄”看麻黄来历 在“麻黄”的药用及文化遗存的考辨[1]一文中我们发现,年新疆的罗布荒漠上,探险家在迷途中意外的闯入一座古城,在这片废墟中发现了中国史籍记载的著名的楼兰古城。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在新疆楼兰多出古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中外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大规模的距今年历史的“墓葬麻黄”。究竟为何麻黄会出现在古楼兰国的墓葬里? 有学者猜测,是当时生活在罗布泊的人们,因为风沙气候,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而麻黄草又是罗布泊当时极易获得的植物资源,在运用麻黄草时发现了药用价值,但鉴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无法解释,便将麻黄草奉为神物,共葬于墓中。是否真的是这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麻黄出土于西域即现在的新疆。 《伤寒论》中张仲景所广泛运用的“麻黄”,在最早时亦被称作龙沙、卑相、卑坚、卑盐。为何会有此别称? 对此,一代医家李时珍也表示“殊不可解”。我们通过进一步地了解历史,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发现“龙沙”是西域的地名标志。通过查阅地名辞典发现,在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有一国名为“卑陆国”。“卑陆国”即现在新疆阜康市以北的地区。因此麻黄的别名,似乎印证了它的产地来源——新疆。通过对曾经“卑陆国”的旧址的实地考证,亦发现在其戈壁滩上随处可见“麻黄”的影子。 同时我们发现,麻黄在被《伤寒论》广泛应用之前,中原的药用记载里,特别是东汉初年之前,所见甚少。这是否说明东汉初年之前,“麻黄”并未在中原被人们所认知?东汉时期,西域与京都洛阳的交流增多,南阳是洛阳的陪都,而张仲景的故乡是南阳,因此张仲景接触西域楼兰的药用文化便成为可能。因此麻黄是否是从东汉初年开始伴随西域与洛阳的大规模交流,自西域楼兰传入洛阳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问题就留着大家翻翻史书去思考了,或者去新疆实地考察一下也行。 #图片来自斯兄 #“妈妈,我要去新疆看看有没有麻黄”。 是的,我又找到了出去旅行的理由了。 #图片来自斯兄 参考文献: [1]王兴伊.“麻黄”药用及文化遗存考辨[J].中医药文化,,13(01):28-38.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5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JT叔叔谈厥阴病麻黄升麻汤癌和心脏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