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handan.house.qq.com/a/20160726/025122.htm

鉴别用药

麻黄

1、生麻黄、炙麻黄与麻黄绒:三者均为麻黄的不同炮制品种,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生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水肿;炙麻黄辛散之性已缓,偏于温润,长于宣肺止咳平喘,咳喘多用;麻黄绒发汗作用缓和,宜用于小儿、老人及体虚之人而外感风寒者。

2、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临床常用的麻黄品种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三种麻黄中麻黄碱和挥发油的含量差异很大。就麻黄总生物碱而言,中麻黄的含量为0.25%,草麻黄为1.%,木贼麻黄为3.33%。发汗解表主要是挥发油的作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则以麻黄生物碱为主。故临床处方和调剂时,最好应对麻黄的来源予以鉴别,适当选用。

3、麻黄与桂枝:均辛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且二者常相须为用。但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又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温散寒邪之功。桂枝又归心经,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缓和,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还是有汗的表虚证均可使用。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4、麻黄与浮萍:二者均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之功。治感冒无汗及水肿尿少。然麻黄辛温,主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浮萍辛凉,主治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黄利水,主治水肿兼外感风寒者;浮萍利水,主治水肿有热或兼外感风热者。此外,麻黄能宣肺平喘,为治咳喘良药;浮萍又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5、麻黄与细辛:麻黄、细辛均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同可用治风寒感百然麻黄辛开苦泄,重在宜发卫气,开通理,透发毛窍,发汗解表,主散肺与腾跳经风寒,为作用较强的发汗解表药,故主治风寒外束,肺气塞实,毛窍闭塞,表实无汗的风塞感冒熏证!还有宜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肺气闭遏的喘咳息促及风邪袭表、一身尽肿的风水水肿证。药理研究表明,体现麻黄发汗解表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麻黄挥发油,而所含穌黄碱、伪麻黄碱等生物硪则发挥宜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可散肺与足少阴肾经风寒,发汗不如麻黄,但散塞力胜,既治一般风寒感百,尤善用于寒犯少阴,无汗恶寒、发热脉沉之阳虚外感:其辛散温通,长于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善治头面诸穿疾患,风湿痹痛及肺有停饮、喘咳胸满等。体现其祛风散、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细辛挥发油。

6、麻黄与香薷:麻黄与香薷皆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兼表证者。但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其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但无和中化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同时,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香薷其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善于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

7、麻黄与麻黄根:麻黄味辛,性温,人肺及膀胱经,可开理,通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用治风寒感冒。麻黄长于开宣肺气,利尿平喘,还可用治风寒束表,肺气壅遏之喘咳、风水水肿等。此外,麻黄还有散寒通滞之功,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等。而麻黄根味甘涩,性平,人肺经,功用敛汗固表,用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产后虚汗不止等理不固,汗出不止者。麻黄以发散为长,而麻黄根则以收涩为优,二者虽来源于同一植物,功能特点却截然不同。

8、附子与麻黄:两药均味辛,均具有散塞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寨湿捭,阳虚外感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软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濟重证最为常用;附子又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教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烧宫冷,曉腹冷痛,泄泻,水肿等,麻黄辛散温通,散寒通滞,多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所数关节痹痛;麻黄归肺、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

9、葶苈子与麻黄:二者均能平喘,利水消肿,皆可治喘咳、水肿之证。但葶苈子苦寒下泄,泻肺行水力猛,适用于水盛之喘咳肿胀、小便不利:麻黄辛温发散,长于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风寒外束之咳喘逆满,肺气不宜之风水证。

桂枝

1、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桂枝均辛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而紧等,二者常相须为用,但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同时,麻黄又善于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胂,又常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气喘,为治疗肺气壅過所致喘咳的要药,又用于风水水肿(水肿兼有表证者)此外,取麻黄散蹇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痹证,阴疽,痰核。桂枝又归心经,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还是有汗的表虚证,以及阳虚受寒者,桂枝均宜使用。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蒲经、产后腹痛,风寒湿痹、肩臂疼痛等寒凝血滞诸痛证;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动悸、脉结代。

2、附子与桂枝,两药均味辛,同归心经,均具温经散寒,通痹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寒湿痹。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痹重证最为常用,附子又归肾、脾经,有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麥宫冷,胱脱冷痛,泄泻,水胂等。桂枝辛散温通,既人心经走血分,能温通心阳而治疗胸痹胸痛,又可温中补虚,散寒止痛而用于中焦虚寒,胱腹冷痛,又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经而用于妇女感寒,血滞经闭,癥腹痛,桂枝又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平降冲逆的作用,用于风寒感冒,瘀饮蓄水,心悸弃豚等。

3、肉桂与桂枝:同出一物,均为辛甘性热之品,均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斑饮、胸痹,以及经寒血滞之痛经、经闭。所不同的是:肉桂为树干之皮,力强而功专走里:又善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治阳虚火衰诸证、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寒疝腹痛、阴疽流注等。桂枝为树之嫩枝,力缓而走人走里;又善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

4、桑枝与桂枝,两者均能祛风通络,皆可用治风湿痹痛。但桑枝以祛风除湿通络为长,桂枝则以温经散寒通络为优,均偏行于上肢肩臂,古人认为桑枝得桂枝治肩臂痛,故对于上肢风湿痹痛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桑枝性偏凉,宜用于风湿热痹,且善散风除湿,故也常用于风湿瘙痒,又能利水退肿,治疗水肿脚气;桂枝辛温偏治寒痹,且温经通阳之功还可用于治疗胸痹、痛经、脘腹疼痛、痰饮等。

生姜

1、紫苏与生姜:紫苏与生姜均辛温,归肺、脾经,皆能发汘解表散寒,解鱼蟹毒。同用可治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但紫苏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或咳喘痰多者,较为适宜。同时,紫苏又兼能理气安胎,也可用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胎气上逆,胸闷呕吐,以及气滞胎动不安;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生姜则善于温中止呕,并能温肺止咳,解半夏、天南星毒。又常用于脾胃寒证,包括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服半夏、天南星中毒或炮制半夏、天南星,用生姜,以降低其毒性。

2、葱白与生姜:葱白与生姜二者均为家庭常用之品,皆能发汗解表以除风寒之邪,均可用治风寒感冒。但葱白善于温通上下阳气、解散寒凝,常用于阴盛格阳、下利脉微、阴寒腹痛之证;此外有解毒散结之功,外敷可治疮痈疔毒、乳房胀痛等。生姜长于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常用治多种呕吐,尤宜于胃寒呕吐;且能温肺止咳,解半夏、天南星毒。常用于脾胃寒证,包括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服半夏、天南星中毒或炮制半夏、天南星,用生姜,以降低其毒性。

3、干姜与生姜:干姜、生姜同出一物,均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治中寒诸证。所不同的是:生姜为当年之根茎鲜品,药力较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轻证,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消化不良及风寒咳嗽。干姜则为往年之根茎干品,习称老干姜,药力较强,功专走里,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阳虚中寒之腹痛吐泻、亡阳欲脱及痰饮喘咳。此外,习惯认为生姜又解鱼蟹及生半夏、生南星之毒。

香薷

1、麻黄与香薷:麻黄与香薷皆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兼表证者。但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其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但无和中化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同时,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香薷其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善于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

2、香薷与白扁豆:两药均性微温,同入胃经,皆能解暑化湿和中,用于暑湿内伤,腹痛吐泻。但香薷味辛入肺,又善于解表邪,适用于暑湿在表阴暑、之证。白扁豆味甘入脾,以补脾气见长,适用于脾虚有湿证。

3、藿香与香薷:皆有化湿和中发表的作用,用治湿浊困脾或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脘痞吐泻,每每相须为用。但藿香善于止呕,为治疗湿郁呕逆之要药,芳香化湿之力较强,用于湿浊内阻、暑湿表证、湿温初起等;香薷化湿和中,兼利小便,且其发汗解表之力较强,而藿香次之。香薷善于发越阳气,散水和脾以利水消肿,用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水肿等。

4、佩兰与香薷:二药皆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作用,治暑月形寒饮冷、脘腹痞满呕吐泻痢等,常相须为用。然佩兰芳香性平,长于去陈腐、辟秽浊,为治脾湿口甜口臭之良药;香薷发汗解表之力较强,且能和中化湿,兼利小便。

羌活

1、羌活与宽叶羌活:羌活根及根茎含挥发油(1%-6.8%),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松油醇、乙酸龙脑酯等,尚含有香豆精、有机酸和氨基酸等。宽叶羌活根茎亦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香桧烯和庚醛等。一般而言,以伞形科植物羌活为道地药材,尤以甘肃、青海等地出产为最佳。

2、羌活与独活:二者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头痛。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相须为用。但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羌活为弱,多用于下半身的风寒湿痹者及头痛属少阴者。独活还可搜剔少阴肾经在里伏风,用治头痛目眩,痛连齿颊,见风即痛的伏风头痛;取其辛散之力,发散郁火,治疗风火牙龈肿痛等。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治头痛属风寒者。

细辛

1、北细辛、华细辛与汉城细辛:中药细辛以北细辛、华细辛与汉城细辛为道地药材,此三类品种中挥发油含量软高,分别约为3%、2.75%和1%,质量较优,临床处方宜选用;部分地区以大花细辛、花叶细辛、圆叶细辛等同属植物人药,一般称为土细辛,挥发油含量低,质量较差。

2、麻黄与细辛:麻黄、细辛均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同可用治风寒感冒然麻黄辛开苦泄,重在宜发卫气,开通理,透发毛窍,发汗解表,主散肺与鳞跳经风寒,为作用软强的发汗解表药,故主治风寒外束,肺气庭实,毛窍闭塞,表实无汗的风塞感冒重证;还有宜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肺气闭過的喘咳息促及风邪袭表、一身尽肿的风水水肿证。药理研究表明,体现麻黄发汗解表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麻黄挥发油,而所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等生物碱则发挥宜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细辛辛温走窜,达表人里,可散肺与足少阴肾经风寒,发汗不如麻黄,但散寒力胜,既治一般风寒感冒,尤善用于寒犯少阴,无汗恶寒、发热脉沉之阳虚外感;其辛散温通,长于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善治头面诸窍疾患,风湿痹痛及肺有伴饮、喘咳胸满等,体现其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细辛挥发油。

3、附子与细辛:两药均味辛性温热,有毒,同归心、肾经,均具散寒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塞湿痹,阳虚外感。然细辛辛温,又归肺经,有祛风散寒,通窍,温肺化饮的作用,可用于治疔风塞感冒,头痛,鼻渊,牙痛,寒痰停饮,气逆喘咳,吹鼻取嚏,又有通关开窍醍神之功,用治闭证:附子又归牌经,而有回阳敦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敦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塞性的阳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

4、干姜与细辛:两药均味辛,归肺经,均具有温肺化饮的功效,同治寒饮咳喘干樂辛热燥烈,主人脾、冒经,为健运脾阳,温中散寒的要药;又人心、牌经,能通心阳以复脉,温肾以回厥,大热无毒,守而不走有良好的温阳守中,回阳通脉之效,细辛辛温而燥,又人肾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之功,又可用于风寒表证,风寨头痛,鼻塞鼻渊,牙痛痹痛等。

5、吴茱萸与细辛,两药均味辛性温热,有小毒,均可散寒止痛,用治头痛,吴莱萸主人肝经,散肝经之寒邪,解肝气之郁滞,用治厥阴肝经兼顶头痛,寒滞肝脉诸痛,又可燥湿助阳、疏肝下气,治寨疝腹痛、肝冒不和呕吐吞酸、寒湿脚气肿痛、阳虚久泻、脘腹冷痛、经寒痛经及月经不调等。细辛主人肾经,治少阴肾经头痛及牙痛,澳痛;又可散塞解表,通窍,温肺化饮,用治风寒感冒、阳虚外感,鼻渊头痛,寒炎停饮,气逆喘咳:吹鼻取嘘,又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治中恶、痰厥所致口噤气塞、昏不知人、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之闭证。

6、荜茇与细辛:两药均味辛,归肾经,均可治疗牙痛、头痛。但荜芽温散止痛之力佳,主要用于风冷牙痛。细辛辛温香窜性烈,通窍散亲止痛之力软强,根据配伍的不同,可广泛用于各种牙痛。芝又具有温中散塞止痛的功效而用于睆腹冷痛,呕吐泄泻。细辛又有发散风寒,温肺化饮之功而用于风寒表证,风寒头痛,鼻三鼻渊,寒饮咳喘。

7、细辛与皂荚:两者均味辛走窜而善通窍开闭,可用治痰涏壅盛,关窍闭阻之证,但皂英味臧能软化胶结之费,有较强的祛导滞作用,故适用于顽阻肺,胸闷咳喘,咯不爽之证;兼有祛风杀虫之功,又治皮、麻风等,细辛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8、细辛、羌活、白芷与藁本:四者皆为辛温香燥之品,均能解表散塞,祛风止痛,且止痛作用较好,其中芜活、白芷、薰本还能胜湿。四者都常用治风寒感冒或风寒挟湿的感冒,头身疼痛较甚,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因白芷、细辛气味芳香,既能散风塞,又能通鼻窍,故风烹感冒而见鼻亮流涕者,白芷、细辛尤为适宜。同时白芷、细辛也常用于鼻渊等鼻科疾之鼻、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羌活气味雄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作用较强。其治痹痛,因其善人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算、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白芷善入足阳明冒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肿痛尤为多用,并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又可用于寒湿带下,疮疡肿毒。此外,白芷能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细辛辛香走窜,达表人里,散塞之力较强,表寒、里寒证均可使用。细辛又能温肺化饮,也可用于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少阴头痛,偏正头痛,牙痛;肺烹咳喘。本则性味俱升,上达顶,善治外感风寒、兼顶头痛甚者。

藁本

蔓荆子与藁本:蔓荆子与藁夲均能祛风湿,止痹痛,皆善治头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但蔓荆子辛苦微寒,主散头面风热之邪,有散风止痛之功,善治外感风热所致头痛目赤。藁本辛温,药势雄壮,善达巅顶,以发散风寒之邪见长,主要治疗外感风寒、巅顶头痛。

苍耳子

苍耳子与海桐皮:两者均能祛风除湿杀虫,有止痛和止痒之功,不论风湿犯及筋骨所致的关节疼痛,还是风湿郁表所致的疥癞疮疹瘙痒,都可应用。但海桐皮性平而善除湿,作用偏下,故热痹及湿热下注腰腿用之较宜,湿热泻痢也可应用。苍耳子性温而偏祛风,作用偏上,并有发汗解表、通鼻窍作用,故疗寒重之痹证较宜,并常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鼻塞以及鼻渊等。

苍耳子与辛夷:苍耳子与辛夷均能发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不闻香臭,为治鼻渊之良药。同时,也可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者。但苍耳子有毒,能祛风湿、止痛,可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以及风疹瘙痒、疥癣麻风。辛夷则药势上行于头面,善通鼻窍,尤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喜欢分享,偏爱健康,钟于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