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全文字,读完约需9.5分钟——

亿只蝗虫,从非洲出发,一路杀到咱好邻居“巴铁”境内!

这条消息,最近几天成为和新冠肺炎疫情平分秋色的热搜头条。

小哥没有见过蝗灾,估计绝大多数苏州人也没见过。

那么,蝗灾离我们远吗?

小哥一番埋头苦干,给各位看官整了这篇“图、像、音、史”俱全的“谷蜢特辑”。

1苏州史上有蝗灾吗?

《苏州农业志》记载——

宋嘉定二年(年),秋蝗飞入境,大灾。冬,饿殍遍野,道路多弃小儿。

明成化十七年(年)常熟春夏大旱,蝗虫为灾。

明崇祯十三年、十四年(年、年)吴江大旱,蝗灾。

清咸丰六年(年)六月,苏州大旱。七月,蝗从西北来,如云蔽空,伤稼。七八月之交,常熟唐市“蜚蝗敝天,如扬灰飘雪而下,虫迹所至,田顷为空,乡农皆鸣锣揭旗以驱之,或焚化冥镪,以祈神佑。”

民国十七年(年)7月17日晚6时左右,大批蝗虫飞临吴县境内,自西而东,连续数日不辍。7月20日《苏州明报》:“飞蝗过境,飞翔空中离地仅五六丈,自江北飞渡长江,沿江阴、无锡至苏州,天日为昏,居民相顾警愕……城东诸乡乡民集结,鸣锣驱赶。”

民国十八年(年)6月4日《苏州明报》:“斜塘、沺泾相继发现蝗患入境,离斜塘六里之秧田村受害尤重”,“翌日,又一批蝗虫飞临娄门一带,天日为昏,飞往太仓、吴淞方向去。”

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闵宗殿《清代苏浙皖蝗灾研究》统计——

在清朝的年中,苏州府及下辖诸县均遭受过蝗灾,其中,常熟一次,娄县、吴江、震泽二次,太仓三次,昆山五次,苏州府城和吴县八次。

苏州传统民俗“抬猛将”,也和蝗灾有直接关联。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吴滔、周中建的《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中写到——

猛将神是吴中水稻生产信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灵,其主要职责是驱蝗保稻,在吴中地区其供奉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吴中地区,猛将为“乡村祭赛之神,其庙村落到处有之”,“甚有一村而分立数祀者,祀神之所亦不一,或立小庙,或附于庵院,或供于家”。相城一地在清末共有十座猛将庙;而吴县东山,民国时期则有大小猛将庙一百多座。

东山镇文史工作者金惠华告诉小哥,东山镇的抬猛将活动一年要举办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一次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目前,东山仍有二十多个“猛将老爷”。

(▲东山农历六月二十四“抬猛将”图片作者濮建明)

在胥口,还有赤膊抬猛将的民俗,虽然春节期间气温较低,但抬猛将的汉子们都光着膀子。

(▲胥口春节赤膊“抬猛将”图片作者濮建明)

2蝗虫有多“变态”?

小哥没见过蝗灾,但见过蝗虫。

准确来说,蝗虫曾经是小哥小时候的玩伴。

小哥小时候生活在乡下,田间地头,蝗虫并不鲜见,人们对它们的称呼是“蚂蚱”。

(▲散居的蝗虫是翠绿色的图片来自互联网)

抓住一只蚂蚱,捏住它两条后腿的末端,嘴里念“蚂蚱蚂蚱你磕头,买鱼买肉给你吃”,蚂蚱的后腿关节会一伸一曲,真的像在磕头。

碧绿的蚂蚱看似人畜无害,但是,一旦蚂蚱聚集在一起,就会“变态”!

蚂蚱的“变态”,是真正的“变态”——体色会从碧绿色变成青黄相间或麻黄相间,甚至全黑色的。

(▲蝗虫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图片来自互联网)

据年2月18日《羊城晚报》报道,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率领的飞蝗研究团队研究发现,飞蝗体色并不是固定的,它们原本的确是青绿色的,但当群居到一起形成蝗灾时,它们的体色就会呈现出黑色背板和棕色腹面。所以人们形容蝗灾时的蝗群来袭时,总是爱说“黑压压的一片”。

蝗虫为何会变色?因为他们掌握了“调色”技术。

散居型飞蝗呈现均匀的绿色,这种绿色是由于黄色素和蓝色素组合形成,有助于它们在绿色植物背景中隐藏,免受捕食者的侵害。

群居型飞蝗则呈现黑色背板和棕色腹面,但群居型蝗虫的黑色体色并不是黑色素造成的,而是一种携带红色素的蛋白形成复合体(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在扮演“开关”角色来协调昆虫“绿色和黑色”的转变。也就是说,群居型的黑色体色是在散居型绿色基础上,增加了一种红色而形成的。

3蝗虫能吃吗?

本次蝗灾爆发的消息传开后,有国内网友调侃“让中国吃货来消灭它们”。

那么,问题来了——蝗虫能吃吗?

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况。

种情况:蝗虫可以吃。

可以油炸,可以爆炒,可以烧烤,可以卤水,可以红烧,可以糖醋,总而言之,爱咋吃咋吃。据说吃蝗虫有增强记忆力、止咳平喘的作用,对百日咳、支气管炎甚至有较好的疗效。

(▲油炸蝗虫图片来自互联网)

(▲蝗虫烤串图片来自互联网)

但是,可以吃的蝗虫,是散居的。

第二种情况:一旦蝗虫聚集成灾,就不能吃了。

康乐院士团队研究发现,蝗虫一旦聚集后,就会大量释放一种挥发物性化合物 腈,但散居型蝗虫却几乎不会合成 腈。

氰相当于蝗群的一个警告——别来惹我。

事实上,这种警告相当有效。研究团队发现,大山雀显著攻击和取食散居型飞蝗,而不喜欢群居飞蝗。为了明确是否 腈是大山雀不喜欢群居飞蝗主要原因,他们通过在散居飞蝗身体上添加 腈、在群居飞蝗群中干扰 腈合成酶等一系列实验,最终证明了群居飞蝗不好吃,的确是因其含有 腈引起的。

如果鸟类执意要吃,蝗群就会动用 的“化学武器”——会立即将 腈转化为毒物氢氰酸。

所以,那些调侃“让中国吃货来消灭蝗灾”的网友们,可以洗洗睡了。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蝗虫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少扎堆,否则会“变态”。

4蝗灾有多可怕?

这个问题,请看小哥精心编辑的视频和音频。

(▲视频素材来自腾讯视频)

(▲音频素材来自酷狗音乐)

听得懂吗?小哥来翻译一下吧——

自从你那年上京邦,

家乡连年遭干荒,

干荒一年就不下雨,

满眼黄土不见粮,

树皮草根吃干净,

人人饿得脸皮黄,

老年人饿得光张嘴,

孩子饿得泪汪汪,

小伙子饿得走不动,

姑娘就饿得倒路旁,

早上孩童才冻饿死,

晚上又倒下了二爹娘,

干荒二年就不下雨,

陈留郡遍地起飞蝗,

蝗虫都有个燕子大,

俱是红头绿翅膀,

飞在天上遮日月,

落在地上一片黄,

五谷杂粮啃干净,

它们抖抖翅膀就飞进庄,

男子头上啃草帽,

女子身上啃衣裳,

一翅飞到个堂屋里,

啃去了神柜上屋梁,

一翅飞到个书房里,

啃去了诗书又啃书箱,

一翅飞到个厢房里,

把梳容篦子都啃光,

一翅飞到个厨房里,

把赵公姥爷啃得嘴光张,

铜勺锅瓢它啃不动,

锅盖啃得塘靠塘……

5“战斗鸡”“冲鸭”靠谱吗?

近日,“浙江10万只鸭子要去巴基斯坦消灭蝗虫”的新闻刷屏。随即,剧情逆转,相关专家表示,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并不靠谱。

小哥梳理发现,国内确实有用鸭子来治理蝗虫的实践,还有用鸡来灭蝗的。

然而,无论是鸡还是鸭,能对付的只是蝗虫的幼虫,以及还没有聚集成群的蝗虫。如前文所言,一旦蝗虫聚集,就会“变态”,释放化学警告信号乃至“化学武器”,“战斗鸡”和“冲鸭”都不是它们的对手。专家也表示,中国自古就有牧鸭治蝗的方法,但这个方法是在蝗灾小规模爆发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使用,效果有限。6中国如何治蝗?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治理,初步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治理目标。

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年)提出:

力争到年,农区蝗虫达标防治覆盖率达到70%以上,牧区达到60%以上;农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80%以上,牧区达到70%以上;农区和牧区生物防治比例均提高到60%以上。同时,蝗灾监控信息系统基本建立,监测自动化技术取得突破,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防治指挥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防控装备明显改善。

我国蝗虫发生区域划分为:黄淮海东亚飞蝗发生区、新疆和东北亚洲飞蝗发生区、川青藏西藏飞蝗发生区、农区土蝗发生区、草原蝗虫发生区五个区域。

(一)黄淮海东亚飞蝗发生区,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推行蝗区生态改造。因地制宜采取植被改良、水位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改造蝗区,到年累计改造蝗区孳生地万亩左右。

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尤其是湖库水源区、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要优先采用微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防治技术,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年达到70%以上。

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0头/平方米时,采取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相结合,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

(二)新疆和东北亚洲飞蝗发生区,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农畜产品基地,以绿僵菌、微孢子虫、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为主。新疆因地制宜发展牧鸡牧鸭或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蝗虫,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达到60%以上。

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0头/平方米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行动,推广使用大型药械和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区域防治处置率达%。

加强中哈边境联合治理。进一步完善中哈合作治蝗机制,开展联合监测和蝗情定期交换,组织联合调查和技术交流,积极探索边境地区蝗灾联防联控有效形式,降低境外迁入危害风险。

(三)川青藏西藏飞蝗发生区,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优先采用生物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达到70%左右。

适当进行生态改良。支持四川甘孜等地农区因地制宜种植沙棘等植物,增加蝗区植被覆盖度,牧区开展草场改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蝗虫孳生面积。

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5头/平方米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行动,推广使用大型药械或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区域防治处置率达%。

(四)农区土蝗发生区,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采用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达到60%左右。

及时开展应急防控。当暴发高密度蝗虫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推广使用大型药械或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点片防治处置率达%。

结合其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兼治蝗虫。南方农区土蝗发生区,一般可结合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其他病虫害防控进行兼治。一旦发生大面积高密度蝗虫时,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扩散危害。

(五)草原蝗虫发生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自然保护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年达到65%以上。

加强天敌保护利用。在新疆等北方草原蝗虫发生区,充分发挥天敌控害作用,大力推广人工筑巢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技术,确保每年控制蝗虫面积万亩左右。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牧鸡牧鸭治蝗技术,力争防控面积达万亩以上。

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暴发高密度蝗虫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行动。在地势开阔,地形高差较小地区采用高原直升飞机喷施;地势开阔平坦,发生较为集中的区域,采用大型机械防治。确保达标防治处置率达60%以上,高密度点片防治处置率达%。

小哥了解到,苏州已多年没有发生过蝗灾,相关部门表示,治蝗已非苏州农业工作的重点。

往期回顾凡人许鹏??上北大清华,今年可能容易些?苏州“网事”:howoldareyou?回来复工没车?

“管家”,立马走起!雪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的战争:苏州60万“ ”筑起“三重门”??不管了,去浪一把!治好“心病毒”的“心药”在哪里?破产口罩企业“复活”启示录超级寒假:孩子们爽了,老师们“疯”了??苏州军医空降火神山苏州战“疫”!英特纳雄耐尔!!缺口罩?印尼“邱Sir”相帮苏州“飞人”??汤妈,还要口罩吗???苏州“汤妈妈”发起“口罩增援战”??小哥的小哥,正在雷神山!??“武汉保卫战”有我伲苏州人??咱管不着隔壁老王的香肠??“逆风”小哥身冷心热蓝书记给咱打了个广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