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越婢加术汤类方
大家晚上好,来的都是亲戚朋友啊,各位在座的朋友们,师弟师妹们,我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是你们的学长啊,从进中医药大学到现在一下25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今天借这个讲台想把自己这20多年来学中医的一些感悟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本文章整理于李医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讲课的语录,感谢上海中医大的学子们,感谢你们的整理) 让大家先看一下电影大明劫,跟今天的节目讲座主题有点关系。故事我就不记叙了。这里面呢,有明军和闯军之争,也有伤寒和温病之争,其实从明清到现在,这三百多年,一直存在着一个伤寒、温病之争。今天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方?一个大家看上去好像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方,在中医大里没有特意重点讲,以前讲的很多的都是小柴胡、大柴胡、五苓散、这些名方,还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这些,好像应用范围更广。现在也有学者提出伤寒的方到我们现在好像不适用了,古方不能治今病,应该用时方了观点。今天我要分享给大家的就是对越婢汤这一类方在今天的应用。 现在得伤寒的多还是得温病的多?有谁能回答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我们家里都有小孩,像这些小朋友生伤寒的多还是生温病的多? 今天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温病。很多人就搞不清这个问题。从《难经》里就说了,广义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热病,有湿温。广义的伤寒,是包含温病的。后世又以吴又可的《瘟疫论》开始滥觞,然后到叶天士的《温热论》,王孟英、薛生白,再到后面很多大家,他们为什么这么强调温病,到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我们那时候在中医大学学医的时候,是把《温病条辨》放在四大经典里面,现在好像不太把它放进去,但是《温病条辨》还是要学的。 谁能回答一下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温病?这没关系,说错了,我会纠正的。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伤寒的话,它主要是外感表寒证初起的时候,然后温病的话,套用吴又可的一句话就是自口鼻而入,感受温邪,入于膜原,它应该也是外感的,但是 是以热病发热为主症的,同时也有可能会伴有表寒证的特性特点。 这个观点与西医看法有些一致,但是不符合中医经旨,我们回到《内经》追本溯源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我们看现在人,藏精的多不多,不藏精的多不多?现在人不藏精的是不是很多,中医一定要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一个“一气”的概念。从吴又可开始说,就是认为,不同的疾病是感染了不同的细菌、感染了不同的戾气。但从《内经》、从我们古典中医来说,它是“一气”。比如今天大家冒着雨来来听这个讲座,有10个人淋雨了,但是有一个人发高烧,有一个人只是打喷嚏、流点鼻涕,另一个人咳嗽了,然后其他的人没啥感觉。同在这个地理位置,这个时空,为什么他们的症状会不同?中医讲,就是主客相搏,就要看一个人的体质。如果他体质是不藏精的人,他不光是冬不藏精。现在冬天应该早一点睡觉,应该少一点欲望,应该晚上少一点出去,大家都知道,但是能不能做到呢?做不到的话可能就会伤精,吃过度就伤脾精,房劳过度就伤肾精,如果受了风寒的话,可能会伤肺精。五脏各藏精,如果不藏精就会相火不藏。 刚才为什么说小孩子容易得温病,因为小孩子相火比较旺,刚开始即使有怕冷,很快就转为温病。《伤寒论》也有一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我们还是依照经典,不能臆断。 越婢汤这个方子我用得很有心得,我现在坐门诊每天都会用到这个方子,加术汤或者加半夏汤。昨天就有一个朋友,孩子发烧,他就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小孩吃了后有头晕目眩。那个孩子刚开始有怕冷,觉得他的脉比较沉,喉咙痛,他感觉很像是少阴病,如果又有但欲寐,那正好套上了是吧。其实中医呢,就是怕套方,还是要掌握这个病机。 有温病的时候,往往小孩子会有口臭,想口渴饮水,也可能不想喝水。因为往往小孩子吃了很多现在阴性的食物。什么是阴性的食物?包括披萨,奶酪啊,还有鱼虾这种。小孩吃这种比较肥甘厚腻的食物,特别是肯德基麦当劳,这种油炸的东西可能会增加你的相火。越吃这种肥甘厚腻的吃牛排,羊排,这些难以化掉的东西,它的火要大一些,增加它的能量,如果化不掉的话就食积了,然后受寒,就高烧了。这个时候,小孩会有流鼻涕,会有不爱吃饭,可能中度发烧,38度几。这时候无汗,刚开始可能是葛根汤症,然后过很短的时间,里面郁热越来越大,会出汗,然后就形成温病。温病和伤寒,不是截然不同的,其实它们没有严格的界限,只是发展到阶段问题。其实不是仲景的方子不对,是用的不对,一开始就是用麻黄桂枝这一类辛热的药,觉得是受了寒了,但其实舌头很焦干,那个时候啊,肯定到温病的了。我们现在治疗这个瘟疫,用白虎加苍术汤,他也有运湿的功效。看大明劫里吴又可他用大黄了,刚开始刚开始的时候不适用。这个电影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当时吴又可到疫区的时候戴着口罩,你们觉得这个细节在当时有没有口罩,那么古代的医生到这些疫区去的时候怎么保护自己?古书上有记载,我告诉大家,就是存想一个正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就有神之气,会保护自己,光这个还不够,还有一个古书上有记载,进入疫区,用苍术和雄黄打成粉,然后涂在鼻口处。它指的也是戾气从口鼻而入,包括尸气,古代认为停放尸体不能太久,特别是夏天,停得太久它会出现一种尸毒,人感染了之后就会变成了一个传染病,从这家传到那家。在《千金方》里也有记载,也是一些祝由的方法。 小孩有眼屎,然后晚上翻来覆去不睡觉,晚上可能到十点十一点都不要睡觉,这个时候考虑是不是他的饮食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不是吃的饮食太肥甘厚腻了,太多了,他的口渴或者口不渴,因为小孩他喝奶太多或饮料啊,吃太多水果,因为它吃了油炸的,它必然会口干会吃这种水果吃的会比较多,那体内会有饮,那怎么办?我们这个越婢汤应运而生。 我认为越婢汤是治疗温病第一方,特别是初起的时候。在《伤寒论》里有一条,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在《金匮》水气篇里,大家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他这个无大热不是我们说的没有高烧,40度可能也适用越婢汤,他这无大热是指热没有透出来,不像白虎汤是蒸蒸汗出那种热,提出热气喷出来的那种热气。越婢汤在《伤寒杂病论》里出现了几次,传说是有个越王生病了,御医治不了,一个婢女献出来的方子。也有说是越王勾践生病了,婢女献出来的。这些都是民间的传说,后世医家不是这么解释。《外台》中又叫起脾汤,古人会用很多比喻,脾为阴之府,柔弱之府,就将它比作婢女,也就是“发越脾气”的方子,这样理解,它的治疗范围就非常广了。 刚刚我们说的小孩子的发烧,除了一个葛根汤之外,很多都会用到这个越婢汤。之前的孩子因为用错了药,所以要先解附子细辛毒。我看朋友量用得很少,都用了3g给这个小宝宝,可能是因为孩子还很小。但是用得不对的话,用一克都用多了。主要还是要对症。我就用了绿豆解附子毒,再给他一贴越婢汤,然后第二天就退烧了。 今天我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孩,26个月,昨天发烧,然后用了苏叶和桂枝发汗,当时汗出热退,到中午烧又起来,39度,无汗,不欲饮水。之后我这个朋友他又开了一个白虎汤加桂枝。我问他无汗为什么用白虎汤加桂枝?他说因为前面已经发汗了,就不能再发汗了,其实这也是《伤寒论》的一个原则。感觉好像是对的,不能拘泥啊!其实有这个证的话,你发汗发得不彻底,还是要发汗。用药后就40度了。我说那赶紧用越婢汤。 越婢汤退烧不像我们用的激素抗生素这种。用抗生素退烧如果退不下去,有的西医会用激素。用激素退烧是比较快,激素有什么作用呢?特别是小孩,吃了阴性的食物,化不动,那么身体就会提取肾中的能量帮助化食。许多发热的情况都是吃了些羊排大肉,然后就发烧了。内有火,外有寒。这在小孩身上体现的很明显。有些来看诊的孩子,被包得很严实,怕受风。其实小孩很难受,晚上都不愿盖被子,因为他体内有火。 越婢汤 生麻黄(去节)6两,生石膏半斤,生姜(切片)3两,大枣(掰开)15枚,炙甘草2两 越婢汤里有麻黄六两,量比较大。《伤寒论》中一两相当于五克。麻黄用生麻黄,去节,石膏用生的。这一点张锡纯就特别提出来。有的药房配的煅石膏就根本没有用。现在就要变通了。麻黄用原量应该是30克,我们现在给小孩用2-10克。生石膏用30克。生姜15克,太小的小孩可以用2片。大枣除以3就是5枚,因为现在大枣比以前大了,可以缩减到4枚或2枚。甘草要炒一下,大枣要掰开,生姜切片去皮,生石膏先煎,麻黄要去节。 麻黄有破阴之力,从阴达阳,通便全身。麻黄是中空的,可利水,有发汗解表开外玄府的功效。药房里觉得生麻黄有毒,很猛,很难配到。麻黄中是可以提取麻黄素的,有兴奋作用。现代人的心里与关羽张飞年代人的心力大不同了,所以方子里麻黄量要减少,不然受不了。心脏很弱的人可以用苏叶代替,也可以用杏仁、桃仁代替。 石膏是纵纹的,是往外散热的。石膏与别的清热药不一样,因为它有疏通之性,就如同我们空调的散热管。石膏还有辛味,《神农本草经》中言其“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有解热散热,生津液的作用。又因为其重坠,有收敛相火的功能。 麻黄从左升,石膏从右降,姜枣草在中间。 甘草在中间补脾胃,守中。《伤寒》中一共用了次甘草。仲景用炙甘草用得比较多。甘草长在沙漠地带,有很长的根,所以它自己能固护津液,能补中气。 像生姜呢,现在有很多人还在每天吃姜,大家说对不对?现在是冬至前后。大家可能听说过,有这一句话:“孔子不撤姜席。”就是每顿饭,他都拿出姜来,所以现在有的人早上起来还在吃。一年里分春夏秋冬,分四时,现在冬至的时候,早上吃、下午吃,放在一年里,冬天就相当于半夜,还是民间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找医生开药方。”所以今年潍坊萝卜卖得很好。生姜,颜色是黄的,长在沙土里面,我们山东那边就有很多种姜。然后它长出很多分支,可以取水。大家有没有见过长在地里的生姜?在古书里有一讲,说孕妇不能多吃。所以我们吃东西不是吃它的营养,从中医讲还是讲他的气,吃他的性。但是有的人,生姜和干姜不分,我这儿跟大家就是强调一下,有人同意生姜晒干了就是干姜的,请举手。举手的人还不是很多,说明这个错误的见解的人不是很多。干姜之于生姜就像父子,就是老者干姜,刚挖出来的老姜,它也是干姜。生姜一定是鲜姜嫩芽。干姜,因为它老,他的茎比较多,水分比较少,他不是来补津液的,他是守中的、温中的。 还有一个红枣,用红枣的方式也很多。我们这一个方子里一堆,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我们就是一个方,看天下的思想。从这一个方子里,这些药都是常用的药,这个红枣用了58次,我粗略查了一下,大家别跟我较真啊。你看红枣的皮是红的,它入心;但是他这个肉是黄的。我们吃红枣的时候,知道核和皮不能吃。古代有一个案例里,就是有个人特别喜欢吃枣子,每天一大早就嚼下去吃了,他认为这个可能补血。后来就得了一个胃病,那时候又没有X光也没有胃镜。这个医生呢,有内视,我记得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不是什么七经八脉啊,不是李时珍啊提出来的。当时是扁鹊,见曹操军饮上司之水,能够看到人的五脏六腑,其实就是练功。 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是要练功。当然,练功不是叫我们能达到内视的功能,但是练功可以提高我们身体的通透性,提高我们的正气,更好地理解,就是中医的一个内经,黄帝内经就是一个内心,所以在座的中医朋友师弟师妹们,理论上每天有打坐站桩,有个练习的过程,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因为你如果不打坐的话,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当然也能治好一些病人,但是你很难提高,很难跟古圣先贤相联系,你比如说打坐,才能使自己心先静下来,你有一个气场,你在诊室的病人进来了,就会先安静下来。他的心心安静下来是吧?现在为什么温病这么多,因为心不静的太多,整个地球它都变暖了,整个地球就像火球,我们能不上火吗?因为我们天人合一。 打坐的好处,这个不多讲对吧,大家看有关的书看,多看南老师的书,嗯,就南老师讲的,这个就是这种。老子、论语金刚经啊,这些书对我们有提升。我记得有个老师跟我说,学医功夫在医外。当然,我们现在学好这个基础知识也很重要,就先有基础知识,但是先有一个基础知识容易僵化,就包括我们说的这个量和伤寒论不传之秘在量上啊,那如果就是用6两,用30克麻黄的话,如果麻黄是真的的话,那这个病人一定很难受,就是我们能够让病人少受痛苦的把病治好是我们医生的职责。但有的强调的玄冥反应觉得病人先快死不活,然后再活过来。最好少用这种猛烈的药。 我以前刚刚从中医药大学走出去,前几年博士毕业了以后,特别想思考,方子大部分都用过,包括这个比较猛烈的都用过十几次,我现在就灵活了。医院吊针啊,有的人甚至能进重症监护室了,因为呕吐太厉害了。但他病好了,中医呢还是自然的,不是一直盯着那个病。有的人,可能他可能吐得太厉害,造成阴影,不敢吃中药了。首先红枣的话,现在它泡膨胀就行了。它很干,虽然不是水果,他是干果,但是他能吸引很多津液。现在每天试着吃大枣的人不多,适合的体质不多,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红枣树都生在干巴巴的地方,那种沙漠地带就是那种酸枣啊和野枣。在山东我们小时候种过枣树,枣树接枣还要用斧子砍,晃还要震,不砍的不花不成材。红枣有什么效果呢,我们放在粥里煮粥的话,他有里面会吸很多津液,我们这个越婢汤,其实就是一个换津液的汤,在仲景的书里,它很强调这个阳气,很强调这个津液。 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从这里面看呢,这个有一位伤寒大家,叫胡希恕,他在解释这一条的时候。麻黄从左边升,石膏从右边降,其实就是一个这里拉,一个从里面拽。石膏往下拽的,麻黄从上升的,我用这个方法治疗过一个女子月经不来。闭经的不是去套用一些活血的药,用一些什么水蛭啊虻虫啊,用一些什么当归,因为当归这个名好:月经不来,应该回来了,当归,可以回暖。麻黄,他也能够疏肝,被称为青龙,石膏被称为药用的白虎。很多生病在于纠结,它这个拉伸就很像太极,麻黄从外,石膏从内,那纠结在中间的,你看有的人这个对吧,她跟老公生气了,有的女的跟婆婆生气了,然后就吃不下饭去了,月经不调了,那么我们要记得把这个纠结要打开,那不一定非得逍遥汤,不一定用到什么青皮陈皮、麦芽对吧,还是要辨它那个证。女子比较容易淤,所谓十女九淤。男子也容易淤,有一句话叫“男人哭吧,不是罪”,现在人压力比较大,那你们打破这个纠结,其实我们说的还是这个一,吾道一以贯之。 《水浒传》大家看过吧,我很喜欢里面一个人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拳打镇关西。然而里面将都是好汉,他的问题呢,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花和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人的和善真不容易,就是水浒传里,你们看哪几个善终的,武松出家了,还断了一臂;然后林冲,宋江要进京时生了麻痹病,就是有点中风,他没有去。正好那个时候中风,觉得是偶然的吗?鲁智深在水浒传回,在浙江坐化,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就讲江浙一带,为什么火神派在西南?火神派在上海,他有这个用捍卫啊,为什么瘟病在这儿出现,他为什么在浙江坐化?坐化他留了一手镜子:“平日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然后就坐化了。他这个境界比宋江要高出很多,他坐化的时候,宋江就被御赐毒酒死了。他当时和宋江一起去五台山见他的师父至尊和尚。师傅说,你杀人放火挺累的。然后他低头不语,就是我们一生救人不易,做土匪呢,杀人放火也不易。他为什么能够坐化,这么好的善终,我们有没有想?他最后一定是开悟,佛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鲁智深不纠结,看林冲,他就是一个纠结的人物,那么高衙内抢了他老婆,他还要写一个休书是吧,我跟老婆离婚,然后要成全高衙内。对比林冲和鲁智深,武功高下不一定,但林冲是80万禁军教头。人生境界就是看林冲与鲁智深,那其实都是个凡人,烦恼的人如何不烦恼,就是不纠结;如何不纠结,就是守一。 我们看第25条,“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比如小孩子有发热的时候,或者已经出过汗了但烧没有退,这个时候脉微弱,你以为他真的阳气不足辨成少阴病的话,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大错特错了,刚才我们讲了,这个无阳就是缺津液,因为他的脉不能撑开了。 有烦躁的话,热多寒少,光用姜枣草补津液还不够,桂枝汤是补津液的第一方,会加上一个桂枝汤。 我们再看越婢汤的原文,“风水,恶风”,外面受风,里面有水,外面郁住了,当然现在身肿也有,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初期,面肿,有人睡觉开着窗户,被风吹了,脸一下子肿起来面瘫,我治过,效果挺好,也可以加全蝎等祛风解痉的药。“脉浮不渴”,不渴的话说明饮比较多,渴的话说明热比较多,不渴用麻黄用的多。 像西药用的是“量”,比如一天一片25毫克。中医更多的是用“比量”,这个概念需要建立一下。一个是“主”、“客”的概念,邪气的对比,受寒轻重,是一个反应的强度。其实“比量”和“主”、“客”一样是个相比。麻黄和石膏的量都降低一半,有没有效?也有效,一定要等比例。 如果热多,石膏再加量;如果很热又渴,但是没有达到白虎汤的“大汗出,身热,脉洪大”,“四大”没有达到,他还是一个越婢汤,加石膏就是了,或者加增液汤,加玄参、麦冬、地黄。当然这三个药初期不要加,初期一般不是很渴,一般是到后期,因为有个演变的过程。 小朋友很渴的话,能不能吃水果?也能吃,也能吃梨。但是你看平时小朋友都不太要喝水,所以现在叫小朋友吃水果肯定是偏多的,也能叫小朋友吃当地应季的水果。但往往吃的太多了。小朋友一天都不怎么要喝水,为什么?体内有水饮。还吃太多水果自然就伤孩子脾胃啊! 麻黄利水从外面开玄府,把外面风寒水饮去掉,石膏把里面郁热,因为外面受了外邪闭住了,里面已经有郁热了,没有郁热不会发热。 出汗为什么还会用越婢汤,不用葛根汤?葛根汤一定是无汗,郁热不够,冲不开玄府,葛根汤是怕冷的。 小朋友刚开始可能是葛根汤症,然后经过演变,没有治疗得法,就演变成越婢汤证。然后再演变热更多,可能是白虎汤证。但是据我观察,越婢汤证的机会最多。小朋友用到吴鞠通的增液汤的机会比较少,这些药偏于滋补,小朋友一定是温病比较多,老年人往往更多得伤寒。所以有句话叫“伤寒专死下虚人”,因为人的精气越来越少。 打坐练功的话,能增加我们的精气神,每天能练个八段锦也好,八段锦很多拉伸的动作,练太极太复杂的话,八段锦也很好。 中医药物里面很多用到“拉伸”的概念,包括桂枝汤,葛根汤,越婢汤,很多拉伸,即“开阖”的概念。鬼谷子十三篇的第一篇就是《捭阖篇》讲开阖,中医里面用到很多开阖的概念。 越婢汤是小换津液,还有大换津液是大青龙,大青龙是外寒内热,表闭得很厉害。我给人用大青龙,他表现出来的还不是一个发热,也不是一个瘟疫,几年前治疗的是一个失眠的病人,他特别怕冷,里面又很烦躁,他睡觉不用安眠药的话一晚上都睡不着,用了安眠药一晚上也要起来几次。当然每个医生十年二十年下来都有他得意的病例,但是医生只能分享他的病例而不能得意!有的病例看似有效但是医生不一定抓住了他的病机。治了这个病例,你能不能有一些收获,不管有效无效。现在出的书,都是出治疗有效的病例,如果治疗无效的写一本书进行反思,没有效的很难写对吧?因为治疗无效病人不来了(笑)。 越婢汤的治疗范围?越婢汤是治疗湿热第一方。现在有些关节痛,痛风,不要一上来用乌头汤,大乌头汤,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我认为痛风绝大多数是湿热,湿热是如何造成的?是我们的元气不够,吃进去的东西我们没有化掉,到了体内变成了痰饮,郁热,关节痛。小儿发烧,肾炎初期,老年人发烧,很多用到越婢汤的机会。 还有皮肤病。三条小发汗方,桂枝二越婢一里面,桂枝麻黄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有一个身痒,如果风邪比较重里面郁热不厉害的话,就偏于痒,就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内热偏于重,里面又有水,水湿和热结合,就是风水。不是对应病名,后面有个表虚的,防己黄芪汤。 先要辩虚实寒热,我们用药用的是一个象,用麻黄,用石膏,如果水重,再加白术,增加脾的运化,吸水的能力,把水运到肠胃,用越婢加术汤。在《千金方》中恶风重的话是越婢汤加附子,炮附子固表。桂枝汤里面有个桂枝加附子汤,就是出汗多的话,恶风。 有人说大热的附子和大寒的石膏在一起会不会抵消?你们在座的会有这个疑问吗?没有,我就不用展开了???。再强调一点,石膏微寒,不是大寒,很多后世医家把它当作大寒是有问题的。 我们用药是用的药“性”。人有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人有一个性,药也有一个性。以前我在中医药大学学习也是,背药性背中药书,不理解先要背下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药性”的概念,不是背的,是感受的,是格物致知的…… 像金匱里面《咳嗽上气篇》里提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是里面压力很大,有水饮在肺里,越婢汤的加减方一定是靠近上面的,不是说脚肿,“腰以上肿则发其汗,腰以下肿则利小便,在膈间是木防己汤”。 后面用到很多利水的方子,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等利水的方子都不用甘草。大家这点理解吗?因为甘草守中。 我们换津液是把不好的津液换掉,进来好的,甘草生姜红枣,进来一个好的津液。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都不是利水剂。 半夏燥湿,把三焦里面的痰饮运到肠道里面去。越婢加半夏汤。 你们看这个感觉,目如脱状,目睁的很大眼珠子就要掉出来了,里面的压力非常大,有些甲亢的病人会用到。我们中医不是按病治疗,有这个症都可以迎刃而解。包括脑积水,脑瘫脑瘤等,抓住“一”就行,“守一而万事毕”。 像西医病名越来越多,治不好的也越来越多,中医离不开一气,阴阳五行,开阖升降,伤寒杂病论。抱着一本书就是经典,你看喻嘉言写的《尚论篇》开篇第一句写的“伤寒杂病论,如日月,千古而光明不变”,经典的力量。比如你把伤寒杂病论看一百遍,你肯定有很多体悟心得。 以前碰到一个70多岁的民间老中医,他看了好多遍,就是抱着《伤寒杂病论》一本书,他说仲景有四次来跟他讲法。我觉得这很重要分享给你们,我相信这是真的。他半夜想着突然披起军大衣赶紧写下来,我见到他的感觉就是他的精神感动了我,对仲景的赤诚。 你们完整看三遍伤寒杂病论有没有?自己看自己悟,在这里面就多好的名称也没有用,你去河南仲景祠去拜仲景,不如在自己心里面拜。当然也可以去拜拜,能跟气接通。仲景的书多年了,看好《伤寒杂病论》之后,有余力的话再看后世的书。 当年黄元御,山东潍坊诸城人,一个人闭关在山上的小草屋里五年,他写《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他也是先从伤寒入手,他说“始则难后则易”,如果你从“汤头歌诀”等开始入手,一开始容易后来难,这多是过来人的经验,谆谆教导。 我有一些心得,后世有些药性的书可以看,不是去背什么药治疗什么病,还是应该把药性归到阴阳五行里面。 以前我治疗一个“便秘”的病例,当时住院灌肠都灌不下来,肺癌的老年人,当时用了一个“蜣螂虫”俗称屎壳郎,《金匮要略》中的一个药,他们推粪球的,就是两个一伙滚一个粪球,他有很多粘滞的东西下不来,通也通不开。我们用药不是都用猛烈的药,大黄芒硝等。 我也曾经见到一个人用大黄芒硝30克反而不大便,为什么?体内转不开这个气。像我们说的,看麻黄,石膏在里面的运转,发越脾气,脾土者,湿土也,脾湿,脾又恶湿,脾被称为黄婆。 你看黄元御讲的“四象轮旋”,木火金水,中间为土。其实土是什么?土是虚的。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心是什么?腹是什么?很多人解释成我们要虚心,我有不同看法。我从中医观点去看这一段,我想到了我们的五个“泻心汤”,泻心汤泻啥?是不是泻心?他在拉伸,把里面的东西去掉的时候,中间会空出来。 就像我们做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会有很多拉伸的动作,拉出一个空间来。老子说的“无”,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遥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是啥?“信”为脾土。大家练习太极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到两手之间有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精,就是信,就是心。中医是要抓这个东西。 不是健脾就用赤小豆,每天吃薏米仁,那有没有作用,会有一点用,但是道的层次不同,就是我们紫极老师讲的。 白扁豆,车前子,茯苓,猪苓,泽泻,都能利水,关键是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机。看仲景的利法?有好多人不开脾胃了,有“启脾汤”“佑土汤”,没有用焦山楂,六神曲,麦芽,吃了也会脾胃开了,为什么?就是要空出来,自己别那么忙,别纠结。这也是“虚其心”。泻心就是歇心!就是最好的健脾! 关于六神曲这个药,我也喜欢用,你看叫“神”的药,六神曲是六样东西发酵而来,赤豆,杏仁,青蒿,苍耳子,发酵过有腐化之性。但是为什么叫“六神”?因为也有他神的地方。这六味药象征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螣蛇”。 像“威灵仙”带“灵”的药,你辩证的基础上加这些药。像“虎睛”能定魄,现在虽然配不到了。但是可以找类似的药性 中医为什么要讲这个气?老虎死了之后,狗闻一闻就跑开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气还在;“琥珀”“松脂”经过在土中化很多年形成,沉积下来,就有安魂魄的作用;“龙骨牡蛎”也是经过几千年,有敛精的作用,不是现在龙牡壮骨粉要补钙。 我讲到这个越婢汤,大家应该就会明白,小孩子晚上出汗是不是出虚汗?很多家长很多妈妈会说是出虚汗,对吧?他是不是“虚则汗出”?还是里面有郁热?因为家长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实热还是虚热,但他总会想到人总是喜欢补,那个啥“砒霜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 当然后世用人参可能用的也不对,仲景用人参的时候都是让它补津液的,你看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都是出汗太多了,就伤的津液太多了,补这个津液就用人参。 在《伤寒杂病论》里,大家有没有觉得,黄芪和人参,就是现在的党参,没有一起用过,而现在的医生先用人参、黄芪补脾胃,健脾。仲景在这里,他人参是生在东北,长白山这种,在寒水之地,然后呢出来的是一个阳药,是一个补阴通阳的。如雪莲。 像我们那个,有的人擅用虫类药,很喜欢用,国医大师朱良春就很喜欢用虫类药,我去拜访他老人家,参观他们药房,都是各种各样的虫,很吓人。那从虫类的话,其实,肇始于仲景,从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他为什么会用丸药,因为虫类药还是比较猛,丸药可以缓和,后来叶天士把他发展为络病理论。 现在有的人可能直接用蜈蚣打粉,直接吃,或者用三七打粉,破淤血,他们没有了解药性。有人说吃蛇粉美容,我也见过吃蛇粉的女的,手冰凉,皮肤光滑,就像蛇皮一样。吃什么多了就会有什么样的性。 蛇吃多了。蛇怕什么?蛇怕蜈蚣。蜈蚣是燥气而生,蜈蚣很小就能把蛇咬死。他会叮到蛇的脑袋上,吃蛇的脑髓,然后蛇就死掉了。蜈蚣怕啥呢?蜈蚣怕鸡,谁被蜈蚣咬了就用点鸡冠血。蜈蚣还怕啥?蜈蚣还怕蟾蜍,因为湿胜燥。蟾蜍怕啥?蟾蜍怕蛇。是一物降一物。 这个就是中医讲这个药性,有人用它的颜色,有人用它的性味,有人用它的形状。比如三七,它的叶不是三个就是七个,所以叫三七;像三棱,像八角,它都合河图洛书之说。三七,入木和火,入心和肝,入血分,常吃化瘀止血。没有瘀血的话,常吃会形成瘀血。比如小柴胡汤乱吃的话就会出现副作用。 现在的保健品,林林总总,引起世人对中医有一些误解。 现在上海肺癌是第一位的。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雾霾的缘故,而是经常吃一些海鲜、河鲜有关。从哲学上来说,内因决定外因。以前说香烟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因素,后来给香烟平反,因为有许多女性也得了肺癌。肺是清虚之地,如果海鲜和河鲜吃的太多,痰饮就会化不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除痰之器。肺会胶结在一起,咳出浓痰,一般的用药还化不开,可以用大皂角丸,麻黄,青龙白虎拉伸,降降脾胃。 脾胃和肺里都有很多痰饮的话,就是一个肿瘤。以前我读硕士博士课题都是有关肿瘤研究的,西医院校的基因学说暂且不谈。从中医上来说,肿瘤跟血瘀、气郁、血虚、湿气、痰饮都有关。 吃啥好?天上飞的跟深海里的鱼相互对比,最好的是天鹅肉啊???。天鹅肉包括其他天上的鸟,都属于火性。水里的东西都是寒腥的,血腥的东西入肺,肺的负担就变重了。 这个方子可以加上杏仁,食积的时候也可以加山楂。但小孩子如果没有病的话不能常吃山楂和麦芽一类的食物,因为他如果吃完这些东西胃口大开,就会特别要吃大鱼大肉,就会食积了。没病的话就用食养,有病的话就需要药和针灸。 温病治疗,必须禁汗、禁利小便、禁艾灸、火针、火疗。首先我要给大家再说一点,治疗热病方,不是辛温发汗方。 小孩子如果没有出汗,有怕冷、恶寒、身头痛,不能用麻黄汤,在江南一带直接用麻黄汤原方的概率不到千万分之一。这种情况只能用葛根汤。现代人的体质不强。我见到过用麻黄汤给小孩治病然后高烧不退全身发很多红疹尴尬。瘀热把津液烧干了岂不痛哉? 虽然对吴鞠通医学理论有些不敢苟同,还是很欣赏他一点:他学艺十年没有开过一个方子。等到瘟疫十分严重的时候,他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别的医生医死了很多病人,让他出来了,然后一举成名。 我建议在座的各位学医要厚积薄发,不要轻易拿病人试,好一个当然好,不好的话,病人的亲人就会很痛苦。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学好之后给人治病,境界是不是更加不同?不要学三个月就觉得天下无病可治。中医是一条漫长的路,其中有苦有甜。我高中时期非常欣赏刘禹锡被贬的时候送给白居易的一首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我当时就一直用“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来激励自己考到上海,中医也是峰回路转不断修炼自己的一条长路。 李永健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4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用黄芪泡水喝到底有什么功效别轻信谣
- 下一篇文章: 伤寒演绎19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