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喘灵颗粒产品介绍
功能主治 宣肺、清热,止咳、祛痰。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成份 麻黄、金银花、苦杏仁、板蓝根、石膏、甘草、瓜蒌。辅料为:蔗糖,糊精。 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别名:草麻黄,华麻黄,拉丁文名:EphedrasinicaStapf,麻黄科、麻黄属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因为味道和颜色得名《本草纲目》说:“其味麻,其色黄”) 金银花,又名忍冬(学名:Lonicerajaponica)。“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药材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1] 金银花,三月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则色白,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2] 本种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具有大形的叶状苞片。它在外貌上有些象华南忍冬,但那个种的苞片狭细而非叶状,萼筒密生短柔毛,小枝密生卷曲的短柔毛,与本种明显不同。这个种的形态变异非常大,无论在枝、叶的毛被、叶的形状和大小以及花冠的长度、毛被和唇瓣与筒部的长度比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看来较多地同生态环境相联系,并未显示与地理分布之间的相关性。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3] 苦杏仁,别名:杏仁。拉丁文名:SemenArmeniacaeAmarum.为蔷薇科植物山杏,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主治功能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主产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杏仁分为甜杏仁及苦杏仁两种。我国南方产的杏仁属于甜杏仁(又名南杏仁),味道微甜、细腻,多用于食用,还可作为原料加入蛋糕、曲奇和菜肴中。 板蓝根,中药名。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常用于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甘草[1],(学名: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厘米,直径0.6~3.5厘米。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 瓜蒌即栝楼,根(中药名天花粉),果(中药名括楼实),果皮(中药名括楼皮)、种子(中药名括楼仁),都供药用,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种子含脂花肪油;果实含三萜皂苷、有机酸、树脂、糖类、色素;根含蛋白质、皂苷、酸类。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辛。 规格 每袋装2克。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2岁以内一次1克,3至4岁一次1.5克,5至7岁一次2克,一日3~4次。 注意事项 1. 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 婴儿及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 高血压、心脏病患儿慎用。脾虚易腹泻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 本品是以清宣肺热,止咳平喘为主,可以在小儿发热初起,咳嗽不重的情况下服用,若见高热痰多,气医院就诊。6. 咳嗽久治不愈,或频咳伴吐,医院就诊。7. 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医院就诊。8. 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医院就诊。9.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10.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1.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2.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3.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4.运动员慎用 修正通药山西分部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2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练中药专业知识一717
- 下一篇文章: 诸药合一之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