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中医

毛泽东主席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作为一名中医人,如何才能说真正认识了中医呢?貌似如次简单的问题,也许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小题大做。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回答。什么是“阴平阳秘”?这不太简单了吗!不就是“阴阳平衡”吗!是吗?这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上的差异。“阴阳平衡”是天平思维,是对等、势均力敌的意思,具有绝对性。“阴平阳秘”是杆秤思维,阴代表“衡”,就是秤杆;阳代表“权”,就是秤砣。秤杆(衡)的平与不平,取决于秤砣(权)在秤星(秘)的位置。因此,阴平阳秘不是绝对的对等。是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的培养,需要大量阅读古典医籍,不断的与古人对话才行。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补阴、补阳等,它与西医的补液,补充营养是不能等同的。正确的解读应该是扶阳、滋阴。人体的阴阳不是补起来的,是人体自身生长出来的,药物只起发动、促进、陪护作用。认识了中医才能说成为了一名中医人。

二、走进中医

中医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一名中医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择善从流,而不会把宝贵的青春淹没在喧嚣的争吵之中呢?回归经典,回归临床是不一法门。中医的经典著作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经典告诉我们:中医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体系。《内经》奠定的是非药物治疗体系,包括养生、心理、导引、推拿、针灸、放血、手术等等。《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药物治疗体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合成药等等。隋唐以降,这一被称为“经方学派”的医学体系失传,代之以“时方学派”。经方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三阴三阳辨证论治”指导下的“方证对应”。时方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藏象理论”指导下的比类取象加临床经验。二者谁能代表中医的核心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呢?我的观点是经方学派。第一,经方学派的哲学基础是三阴三阳。时方学派的哲学基础是五行。三阴三阳学说高于五行学说。第二,经方学派的方证对应具有可重复性和确定性。时方学派随意性和灵活性更大一点,因此,经验(家传、师传等)就显得更加重要。第三,经方学派注重客观实体,时方学派侧重主观思辨。走进中医,少走弯路,发扬经方,振兴国粹。《内径》与《伤寒论》的阴阳学术渊源不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伤寒论》的背主少阴,胸主少阳是一致的。

三、发现中医

《伤寒论》把人体分为三个系统,六类疾病症候群,九大治疗方法。

(一)三部的划分

1、表部系统:凡是和空气直接接触的部位都属于表。《内经》曰:“肺与皮毛相表里。”故肌表和肺系均属表部的范畴,完成呼吸功能,以通天。

2、里部系统:凡与饮食物接触并行消化、吸收、排泄的部位都属里,即《伤寒论》所称之“胃家”,以通地。

3、半表半里系统:介于表里之间与血液接触的部位,即半表半里,包括整个循环系统,以胸胁为中心,心肾为主导,以通人。

(二)六证的确立

疾病的属性不外阴阳两类,把正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的症候群统称为阳性证,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症候群统称为阴性证。《伤寒论》将其命名为:表部的太阳证、厥阴证,里部的阳明证,太阴证,半表半里部的少阳证,少阴证。

1、太阳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病提纲,并参考第7条:“病有发病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太阳证应有发热,且以“恶寒发热”为特征。因表部以自汗为虚,无汗为实,且结合第31条看,补入“无汗”。又因“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爱,首先犯肺”,所以肺系咳喘之症当列入主症为妥,但因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冠以一“或”字。这样太阳证的提纲修改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太阳证之治,当辛凉解表。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但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麻黄、桂枝汤证只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而非太阳证。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作为太阳证的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方中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余药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以解表部之实热。

2、厥阴证:素以第条为提纲,从原文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均属里部症候。第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第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纵观此篇,唯此两条为厥阴证的病理和证治,厥阴证为表部阴性证,其伴随手足逆冷而来的当有恶寒、肢节痹痛等症候,故厥阴证的提纲修订为:“厥阴之为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治以温通血脉,方选当归四逆汤。当归主补、桂枝主温,共为主药,故命名为“当归桂枝汤”。

3、阳明证:第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系指整个胃肠道,即“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参第条,第条及第条可知,阳明胃家实当伴有“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故此三症补入阳明证提纲内,治用泻热除实,方选大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可泻热,芒硝软坚可祛实,共为主药,命名为“大黄芒硝汤”。

4、太阴证:里部为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胃肠虚寒则呈现一系列受纳、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表现,太阴证提纲依第条,概括为:“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根据第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故太阴证当温胃益肠,方选《金匮》甘姜苓术汤,名为“苍术干姜汤”。

5、少阳证:原提纲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因少阳证属半表半里之实热证,其重心在心胸,发热为少阳所必有,且多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小便亦当黄赤。根据第77条“烦热胸中窒”等症,对少阳证提纲补充为“胸满热烦,发热或往来寒热,小便黄赤”。治用黄芩汤合竹叶石膏汤,清热除烦,命名为“黄芩柴胡汤。”

6、少阴证:第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证属半表半里虚寒证,据第77条“心动悸”补出其气虚见症;依第条之“背恶寒”补出其阳虚之常见症;据临证所见,还当有“短气”。所以少阴证纲领证充实为“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治以强心回阳,方选附子汤合生脉饮,命名为“人参附子汤”。

(三)三部和解

1、表部葛根汤证: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本证为表部同一部位上阴阳两种病性并存的病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非虚非实非寒非热,形成了矛盾的统一性。治以解肌发表。葛根汤中桂枝汤、麻黄汤的汤性俱在。葛根、麻黄以治太阳,桂枝汤以治厥阴,葛根汤是表部合治之方。

2、里部生姜泻心汤证:第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本证为里部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部证,以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为主证。

柯韵伯说:“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以和胃气,此本方之主治也。”治则:和中消痞。

第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故补入。本证为生姜泻心汤类证,不同点在于一为干噫食臭,一为呕而不食。

第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本证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为胃肠蠕动加快,食物下行过速所致,其味秽臭,与四逆汤证之下利清谷不同,为生姜泻心汤类证。

3、半表半里部小柴胡汤证: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证为半表半里部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小柴胡汤通过对半表半里的协调,能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澉然汗出而解”。从而起到对周身表里上下的协调。

四、实践中医

许某某,女,52岁,会计,年12月23日就诊。患者咳嗽气喘4月余,后半夜加重,不能入睡,痰白量多,口渴,饮水多,小便频,体胖,舌红、苔白而干,脉沉,医院中西药反复治疗无效。后诊断为间质性肺炎。患者每日凌晨5-7时咳嗽加剧,吐出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小便失禁,出汗、气短、咽痛、胸痛、喝水后上逆,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年1月10日复诊,咳嗽气喘明显好转,胸不痛,早晨5-7时仍咳吐泡沫痰,痰黏难咯,多汗,麻黄升麻汤加黄芪(知母10克、黄芪10克、玉竹10克、白芍3克、干姜3克、天冬3克、桂枝3克、茯苓3克、白术3克、麻黄6克、升麻6克、当归6克、五味子3克、甘草10克、枯梗3克、黄芪6克),共计服药1月余,诸证尽消。年9月18日又来诊,言愈后未发,近日出国旅游,下水游泳,劳累加感冒引发咳嗽,他医予中西药治疗1月余,越发加重,方仍用麻黄升麻汤去干姜、桂枝,12剂而愈。

高文会,男,52岁,山西盂县人。年7月以萎缩性胃炎3年住入我院消化科。患者身高厘米,体重由80公斤下降不足40公斤,水谷不进3月余,恶液质,靠静脉补液维持生命。医院住院3月无效转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仍以脂肪乳、氨基酸、白蛋白、复合维生素等,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谷酰胺、蛋白粉、复合营养粉等等。突然高热,恶寒,寒战,手脚厥逆,给柴胡、安痛定解热,第二天又起。如此反复多日。请会诊,患者三年前确诊萎缩性胃炎以来,北京、石家庄、太原,中西医多方治疗不仅无效,而且越来越重,特别是在河北中医学院李恩复教授治疗以来,身体每况愈下,极度恶风寒,厌食,直至水谷不入,少食则胃脘巨痛,伏天里紧闭门窗,床铺电热褥,屋内开电暖器,室温不能低于35度,汗出不止,四肢冰凉,舌红无苔,病人口述,发热不用退热药,擦拭酒精后,后半夜也会自动热退身凉。处真武汤一剂热不再作,半夏梗米汤和肾四味(仙灵脾、山萸肉、枸杞、女贞子)加团鱼丸(人参、蛤蚧、鸡内金、鳖甲)两月治愈出院。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治疗半年胃镜:浅表性胃炎

李迎春、女、49、胜利桥东。初诊日期:年6月17日。主诉:恶风寒汗出2年余,加重3月余。病史:恶风寒自汗出,心下结硬,心慌纳呆伴失眠,闭经一年偶有少量出血.他医用补气,滋阴,养血,敛汗,升阳等罔效。患者2年来不敢洗澡,夜间穿两件羽绒服,盖三条棉被,头戴棉帽,脚穿棉袜,如次稍有恶风则大汗淋漓,,一夜数发,只能裹被坐立。白日更是足不出户,几乎成为废人。体格检查:舌红苔白厚,脉溢涩。诊断:自汗。思之良久,用李东垣调卫汤方:黄芪,麻黄根,羌活,生甘草,当归,黄芩,姜半夏,麦冬,生地,猪苓,苏木,红花,五味子,桑白皮,地骨皮,牛子。药后自汗减,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加蔓荆子,苍术。

李珍玉、男、57、静乐。初诊日期:年3月2日。主诉:便秘20年,纳呆腹胀小便不利伴失眠。病史:纳呆腹胀小便不利伴失眠,舌红苔白厚腻,脉沉弦聚。诊断:便秘。一诊:理血逐瘀汤加利肠汤。二诊:药后大便通但患睾丸抽痛潮湿阴冷异常难受。用方攻坚汤三核二香散加桃核承气汤。三诊:药后症减伴阳痿,用方乌梅丸三核二香散利肠汤加减。陆续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利肠汤效果不明显。七诊:用方柴胡胜湿汤药后症减上方加上方加白芷,防风,苍术,决明子,白蒺藜,元胡,木香,全蝎,丁香。八诊:李东垣固真汤大效。用方:升麻,羌活,柴胡,干草,龙胆草,泽泻,黄柏,知母,当归,麻黄根,防己,茯苓,红花,五味子,苍术,防风,附子,元胡,木香。

五、创新中医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医要走出国门,造福人类,必须与时俱进。用中医的思维指导西药应用。也有人称为西药中药化。举例说明:

随着同一种疾病不同作用机理的西药大量问世和中医从业人员西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西药中用,辨证施治提供了条件。如糖尿病、高血压病、溃疡病等的个体化治疗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就西药对消化性溃疡的“辨证论治”探讨如下: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异质性疾病群。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病因,并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和心理因素、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盐食物等)、遗传有关,但最终形成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临床特点为: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诱发。3、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目前西医治疗在于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药物一般采用“PPI+铋剂+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愈率提高,疗程缩短,复发率下降。但由于未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在服药期间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疗效不理想。现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用西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个体化治疗。

1、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部疼痛,多因情志不畅而发,胀满连胁,按之较舒,嗳气频作,嘈杂返酸,口苦便干,舌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在三联疗法方案基础上,加胃动力药胃复安或吗丁啉,健胃通便的大黄苏打片。

2、脾胃虚寒

证见胃脘隐隐作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益气温中健胃。在三联疗法方案基础上,加胃粘膜保护剂思密达或麦滋林,帮助消化的药物多酶片或乳酸菌素片,以及复方氢氧化铝片。

3、胃阴不足

证见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大便干涩,舌红苔剥脱或干而少津,脉弦细或细数。治以养阴益胃。在三联疗法方案基础上,加粘膜保护剂麦滋林或甘草锌,以及复方铝酸铋。

4、寒热错杂

证见胃脘部灼热疼痛,痞胀不舒,喜温喜按,嗳气吞酸,口干不欲饮,大便时干时稀,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治以辛开苦降,清热化湿。在三联疗法方案基础上,重新加一种抗生素呋喃唑酮或甲硝唑。大便干加大黄苏打片,大便稀加甘草锌。

投稿邮箱:

qq.







































鍖椾含鍘诲摢瀹跺尰闄㈢湅鐧界櫆椋庢渶濂?
鍒濇湡鐧界櫆椋庤兘涓嶈兘娌诲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