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辩证论治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

2、阴阳的互根

3、阴阳的消长

4、阴阳的转化

二、五行

(一)五行的概念

1、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

2、五行相克

木→土→水→火→金→木

3、五行相乘:

(1)五行相乘:相乘即指相克得太过

(2)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第二章脏腑

一、五脏

:心,肝,脾,肺,肾

(一)心

1、心主血脉

2、心藏神

3、心主汗

4、心开窍于舌:心血充足,舌体柔软红润,运动灵活;心血不足,舌色淡而无光;心血瘀阻,则舌色青紫,心经有热,则舌质红绛,口舌生疮。

(二)肺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宣降、通调水道

3、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4、肺开窍于鼻。

(三)脾

1、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3、脾主肌肉及四肢。

4、脾开窍于口:脾有湿热,口唇红肿,脾经热毒上攻,口唇生疮。

(四)肝

1、肝藏血

①肝血不足,血不养目,发生目眩、目盲,血不养筋,筋肉拘挛或屈伸不利

②肝不藏血,引起精神不安或出血。

2、肝主疏泄

(1)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

(2)保持精神活动正常

3、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四肢拘急,或萎软无力,伸屈不灵;或角弓反张

4、肝窍于目

(五)肾:肾为先天之本

1、肾藏精

2、肾主命门之火

肾阴虚----内热

肾阳虚----形寒肢冷

3、肾主水

4、肾主纳气

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6、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阳不足,尿频繁、阳萎;肾阳不足阳虚火衰落,便秘或便溏等。

二、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第三章气血津液

一、气

气指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它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气的功能:具有生化、推动和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经络的活动等。

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常见的气病有:气虚证(四君子汤),气陷证(补中益气汤),气滞(橘皮散),气逆证(旋覆代赭汤)

二、血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通过气的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周身,是维持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常见的血病有血虚证(四物汤),血淤证(桃红四物汤),血热证(犀角地黄汤),出血症

三、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来源一致,但清而稀的称为“津”,浊而稠的称为“液”。临证不能截然分开,而常常津液并提。

第四章经络

一、经络的组成

(一)经脉: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

(二)络脉:络脉包括十五大络、络脉、孙络、浮络和血络。

(三)内属脏腑部分

(四)外连体表部分

第五章病因与病机

病因:或称为“病源”或邪

病因包括外感、内伤及其他(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中毒、痰饮及瘀血)

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疬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热(火)等六种异常气候转化为病

(一)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

②风性轻扬开泄

③风善行数变

④风性主动

(二)寒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③寒性收引

(三)暑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③暑多挟湿,易困脾胃

(四)湿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湿郁气机,易损脾阳

②湿性重浊,其性趋下

③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五)燥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六)火

1、火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②炎灼脉络,迫血妄行

③火邪易伤津液

二、内伤

内伤主要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概括为饥、饱、劳、役四种。

三、其他致病因素

四、病机

(一)邪正消长

(二)升降失常

(三)阴阳失调

第六章四诊(望、闻、问、切)

一、察口色

(一)察口色的部位

(二)口色

1、舌诊所应

舌色应心,唇色应脾,金关应肝,玉户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三焦

2、口色分类

正色、病色、绝色

有病口色

(1)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征兆

(2)赤色:赤色主热,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应

(3)青色: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

(4)黄色: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引起

3、病苔:舌苔为胃气熏蒸而成。其变化反映胃气强弱、病位深浅

(1)白苔:主表证和寒证,临床最常见

(2)黄苔:主热证和里证,淡黄色为微热,深黄为热重

(3)灰黑苔:主热、寒湿或虚寒证,表示湿浊重,病情危重

二、切脉

(一)切脉的部位

1、马切颌外动脉或颈总动脉

2、牛切尾中动脉或颈总动脉

3、猪、羊切股内动脉

(二)脉象

1、平脉:正常脉象。

2、反脉:常见的基本病理脉象有以下六种

(1)浮脉与沉脉

(2)迟脉与数脉

(3)虚脉与实脉

第七章辩证

第一节八纲辩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概括证候类型的纲领。

一、表里

(一)表证

表证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证候特点: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常伴有咳嗽、鼻流清涕等症状。

(二)里证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可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种证候。

(一)寒证

1、寒实证:阴盛所致,起因为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所谓“阴盛则寒”治则与风寒表实证。

2、虚寒证:阳衰所致,起因为慢性或消耗性疾病消耗了畜体阳气,所谓“阳虚则外寒”,治则宜温补。

(二)热证

热证形成的原因为阳盛与阴虚。

1、实热证:起因为外感风热、暑热、或风寒湿等入里化热,或为内伤火毒。临床反映出发热、脉象洪数等阳盛证候。治则清热泻火。

2、虚热证:瘦弱或长期患病后期,体液消耗,所谓“阴虚则内热”治则养阴清热。

三、虚实

虚证和实证是辨别畜体正气的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一)虚证

虚证的症状:毛焦体瘦,耳耷头低,精神倦怠,行走无力,卧多少立,口色淡白,舌质如绵,舌无苔,脉虚无力,易汗,虚喘,粪便稀薄等。

虚证有表虚、里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

(二)实证

主要症状:一为有形实邪停滞存在,二为功能亢奋,脉沉或洪而有力。

四、阴阳:阴阳为八纲辩证的总纲

第二节脏腑辩证

一、心与小肠病辩证

(一)虚证

1、心气虚与心阳虚

病因:为年老体弱,或由其他疾病转变,或由于汗、下太过及各种损伤气血的原因而成。

治则:心气虚益心气;心阳虚温心阳;心阳虚脱宜回阳救逆。

2、心血虚与心阴虚

心血虚与心阴虚,或由于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继发于失血之后。

心血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口色苍白,脉细弱。

心阴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午后发热或低热、盗汗、口干,脉细数。

(二)实证

1、心热内盛

证见高热,大汗、神昏狂燥,口色赤红,脉洪数。

治则宜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方剂可用《白虎汤》

2、痰火扰心

主证:眼急惊狂、狂燥奔走、咬物伤人,口色赤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心祛痰,镇惊开窍

方剂:朱砂散加减

3、痰迷心窍

主证:神识痴呆,行如酒醉,口垂痰涎、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痰开窍

方剂:导痰汤加减

4、心火上炎

治则宜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5、小肠冷痛

治则宜温中散寒,和血顺气

二、肝与胆病辩证

(一)虚证

1、肝血虚及肝阴不足

主证:贫血、眼干、夜盲、视力减退

治则:滋肾益肝,明目退翳

方例:八珍汤加减

2、阴虚阳亢

主证:神识痴呆,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瘫痪或抽搐,脉弦细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例:镇肝熄风汤

3、血虚生风及阴虚生风

主证:肢体麻木,肌肉震颤,四肢拘挛

治则:滋阴养血,平肝熄风

方例:天麻散加减

(二)实证

1、肝火上炎

主证:急性结膜炎或角膜炎等视力障碍

治则:清肝泻火,祛风散热,明目退翳

方例: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2、热动肝风

主证:高热、四肢痉挛抽搐,角弓反张

治则:清热、熄风、镇痉

方例:羚羊钩藤汤加减

3、肝胆湿热

主证:黄疸,尿液短赤,带下或瘙痒

治则:清得肝胆湿热

方例: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4、寒滞肝脉

主证:形寒怕冷,耳鼻和外肾冰冷

治则:温肝暖经,行气破瘀

方例:茴香散加减

三、脾与胃病辩证

(一)虚证

1、脾气虚

(1)脾虚不运

主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腹胀体肿

治则:益气健脾

方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主证:中气下陷

治则:补气升提

方例:补中益气汤加减

(3)脾不统血

主证:各种慢性出血

治则:益气摄血,引血归经

方例:归脾汤加减

2、脾阳虚

主证:脾不健运,形寒怕冷,腹痛泄泻

治则:温中健脾

方例:理中汤加减

3、胃阴虚

主证:食欲差,口干唇燥,粪干尿少

治则:温中健脾

方例:养胃汤加减

(二)实证

1、寒湿困脾

主证:耳耷头低,草料迟细、浮肿

治则:温中化湿

方例:胃苓汤加减

2、湿热困脾

主证:食欲废绝,肚腹胀大

治则:清热利湿

方例:茵陈五苓散加减

3、胃寒主证:形寒怕冷,口腔滑湿,粪软尿清

治则:温胃散寒

方例:桂心散加减

4、胃热

主证: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球干小

治则:清胃泻火,生津止渴

方例:清胃解热散加减

5、胃食滞

主证:废食肚胀,起卧翻滚,嗳气酸臭

治则:消食导滞

方例:曲麦散或保和丸加减

四、肺与大肠相表里

(一)虚证

1、肺气虚

主证:久咳久喘,咳喘无力,日渐消瘦

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

方例:补肺散加减

2、肺阴虚

主证:日轻夜重,干咳气喘

治则:滋阴润肺

方例:百合固金汤加减

3、痰饮阻肺

主证:咳嗽气喘,量多胸胁疼痛

治则:燥湿化痰、泻肺行水

方例: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

4、大肠液亏

主证:粪便秘结、弩责难下、口臭

治则:润肠通便

方例:麻仁汤和当归苁蓉汤加减

(二)实证

1、风寒束肺

主证:咳嗽气喘、遇寒加重

治则:宣肺散寒,祛痰止咳

方例:紫苏散加减

2、风热犯肺

主证:鼻涕黄稠,咽喉肿痛,发热

治则:疏风清热,宣通肺气

方例: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3、燥热伤肺

主证:干咳无痰,唇焦鼻燥

治则:清燥润肺

方例:清燥救肺汤加减

4、肺热咳喘

主证:气喘息粗,鼻流浓涕,咳声洪亮

治则: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例:清肺散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5、食积大肠

主证:肚腹胀满、粪便不通、口腔酸臭

治则:通便攻下,行气止痛

方例:大承气汤加减

6、大肠湿热

主证:腹痛发热、泻痢腥臭

治则: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例:郁金散或白头翁汤加减

7、大肠冷泻

主证:耳鼻俱冷,肠鸣泄泻

治则:温中散寒、渗湿利水

方例:加味猪苓散加减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一)虚证

1、肾阳虚(四种类型)

(1)肾阳虚衰

主证:形寒怕冷、腰痿、阳痿或不孕

治则:温补肾阳

方例:肾气散或右归丸加减

(2)肾气不固

主证:尿濒数清、滑精早泻

治则:固摄肾气

方例:缩泉丸或固精散加减

(3)肾不纳气

主证:久咳气喘、形寒怕冷、遗尿多汗

治则:补肾纳气

方例:人参蛤蚧散加减

(4)、肾虚水泛

主证:后肢浮肿、宿水停脐或阴囊水肿

治则:温阳利水

方例: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

2、肾阴虚

主证:腰胯无力,低热盗汗、滑精不孕

治则:滋阴补肾

方例:六味地黄汤加减

(二)实证

主证:尿濒或尿难,或尿有砂石脓血

治则:清利湿热

方例:八证散或滑石散加减

第三节防治法则

治法

一、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中兽医药物治疗的是基本的方法。

第一节中草药的一般性能

一.四气五味

(一)四气:四气指温、热、寒、凉四种药性。

(二)五味: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二、升降沉浮

三、归经

第二节中草药的配伍禁忌

一.七情

1.单行:用单味药治疗病情简单的疾病。

2.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3.相使: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味药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可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6.相恶:两种药物合用,能相互牵制而使原有药效降低或丧失。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二.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三.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煨莫相依。

四.妊娠用药禁忌

1.妊娠禁用药

妊娠禁用药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2.慎用药

妊娠慎用药大多是具有小毒或通经祛瘀、行气破滞、或辛热的药物。如泻下的大黄、芒硝;活血祛瘀的桃仁、红花;破滞的枳实;辛热的干姜、附子、肉桂等。

五.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一般可用主、辅、佐、使四个字来概括(祖国医学亦称君、臣、佐、使)。

解表药及方剂

一.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平喘利尿。

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3、荆芥:发汗解表,祛风、止血。

4、防风:祛风发表,胜湿解痉。

5、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下结气、安胎气。

6、细辛:发表散寒,温肺化痰,祛风止痛。

7、白芷:祛风止痛、消肿排脓、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1、柴胡:治疗感冒热证,常与薄荷、连翘、银花等同用;治疗寒热往来,可用柴胡配黄芩、半夏、甘草等药,如《小柴胡汤》;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可与黄芪、党参、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举阳气。

3、薄荷:疏风退热、清利头目。

4、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凉血。

5、升麻:疏风清热、解表透疹、升阳举陷。

三、辛温解表方:

1、麻黄汤:

2、桂枝汤:

3、荆防败毒散:

四、辛凉解表方:银翘散

清热药及方剂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煅用外用生肌收口.

胃无实热及体虚者忌用。

2、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本品常与石膏同用,如《白虎汤》;

3、栀子:清泻三焦火、凉血解毒。栀子研末外用,还可治疗跌打损伤。

4、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嘔。

方剂:白虎汤:如乙型脑炎,中暑,肺炎等出现的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

二、清热凉血药

1、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与石膏,知母均能治热病烦渴,石膏知母治气分之热,舌质正常,生地治阴分,血分之热,舌质红绛者。

2、玄参(元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可与百合、生地、贝母等同用。

3、地骨皮:本品为枸杞的根皮,清热凉血、退虚热。

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鼻血、尿血,可与生地、元参、黄柏等同用;用于退虚热,可与知母、青蒿等同用。

4、丹皮:丹皮为牡丹的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地骨皮善清肺热,肺热咳喘之后宜之,而丹皮凉血之力较地骨皮大,并能活血消淤,因而血热,血瘀者多用之

5、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本品为治血痢要药,如配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汤》治热痢、血痢;配龙胆草、黄连治仔猪白痢。

方剂:

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三、清热燥湿药

1、黄连:川连,雅连(良药苦口)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传统(1)用黄连治痢,特别是胃肠湿热雍滞所致的里急后重,可配木香,白头翁同用;(2)取本品大苦大寒之功,疗疔毒内攻或温热病热邪炽盛的败血症,脓血症等,可与黄芩,栀子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3)黄连煎汁或浸人乳点眼,用治目赤肿痛(4)配桔矾治中耳内流脓生疮中耳炎等.(5)配肉桂治心肾不齐(6)黄连配吴茱萸可治肝胆火(7)配细辛用于口疮(8)配木香治痢疾(9)配干姜用于腹寒痛下痢(10)配大蒜用于便血,

2、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泻肺火为长,对于肺热咳喘,可与止咳平喘药同用;

3、黄柏(黄檗):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但长于泻肾火,治阳毒疮疡,可与当归、白芨等同用;本品还善于退虚热,可与知母、熟地等同用

4、秦皮:清热燥湿、清肝明目。

用于湿热引起的痢疾,常与黄连、白头翁同用;用于肝热上冲的目赤云翳,可配黄连同服,也可煎水外洗。

5、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治皮肤瘙痒,疥癣等。

6、清热燥湿方剂:

白头翁汤:治热毒血痢之要方,常用地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

郁金散:是治疗马急性肠炎的基础方。

四、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双花、二花):清热解毒(清风瘟之热,解血中之毒)。

(1)清热解毒,凡有红肿热痛,症状属阳者均可用,

(2)解表清热药,瘟病初起,邪在卫分,热在上焦,用本品清营散热,可与连翘同用,如《银翘散》,还可治大叶性肺炎,与牛蒡子,桔梗同用.

(3)清热止痢,治热毒泻痢.

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为治疗疔疮肿毒的常用药,治疗疔疮脓肿,常与金银花、赤芍、贝母同用;也常用于风热表证,如《银翘散》。

3、紫花地丁(犁头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本品为治疗疔疮肿毒的常用药,尤其是热毒证,常与金银花、野菊花等同用。

4、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对乳痈效果较好,常与紫花地丁配用,也可治疗其它疮痈肿毒,如《公英散》。

5、板蓝根(附:大青叶、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利咽。

治疗热毒疮痈可与黄连、栀子等同用;用于凉血化斑,治疗热毒入血分,可与赤芍、丹皮同用;还常用于治疗瘟疫,与黄药子、白药子等同用。

清热解毒方:

黄连解毒汤:可用于败血病,脓毒血症,痢疾,肺炎及各种急性炎症

泻下药及方剂

一.攻下药

1、大黄:泻热通便、活血祛瘀。

如配芒硝、厚朴、枳实组成《大承气汤》治疗胃热便秘实证。如《桃花散》用大黄与陈石灰炒至桃红色,去石灰后将大黄研末外敷。

2、芒硝:朴硝`、皮硝、元明粉,清热泻火、泻下润燥。

本品主治实热便秘,牛百叶干,瘤胃积食等证。与大黄、枳实等同用如《大承气汤》;治疗牛的百叶干可配大黄、甘遂、大戟、滑石、续随子、当归、枳实、猪膏等如《猪膏散》。

3、番泻叶:泻下通便

治疗慢性便秘、大便困难,可与蜂蜜同用;单用可泡汤服或研粉末服

4、巴豆:民间常以绿豆汤,豆浆或冷米汤灌服解救.

泻寒积、逐水退肿、祛痰

攻下方剂:

大承气汤:治疗粪便秘结,腹部胀满,二便不通,口干

二.润下药

1、火麻仁:润肠通便、滋补养脾。

长于润燥滑肠,常用于热病后期和产后体虚便秘。常与大黄、当归等配用。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常与柏子仁、杏仁、桃仁等组成《五仁丸》治疗便秘。

3、蜂蜜:润燥滑肠、滋肺、解毒、补中。

当归苁蓉汤:主治老弱、久病,体虚患畜之便秘,马的一般结症可用。偏重于老弱

三.峻下逐水药

1、大戟: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本品用于逐积滞,可与滑石、甘遂、牵牛、巴豆、大黄、朴硝同用,如《大戟散》;泻水饮可与芫花,甘遂,大枣同用,如《十枣汤》

2、牵牛子:二丑、白丑、黑丑

泻下通便、驱虫除积。

具有泻下和清热作用,还常与其它驱虫药共用,治疗胃肠道各种寄生虫。

3、芫花:泻肺逐水、消肿杀虫。

4、续随子(千金子):泻水逐饮、破血散淤

本品泻水饮,治疗水肿,常与大戟,牵牛,大黄,木通同用,

大戟散:主治水草肚胀,宿草不转。

消导药及方剂

1、神曲:消食化积、健脾和胃

尤以消谷料见长,常配山楂、麦芽、莱菔子、大黄、芒硝治脾胃虚弱引起的料伤或食欲不振。

2、麦芽:消食健脾,回乳。

3、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炒焦用于消食导滞.山楂炭适用于消食止泻,但消化能力弱于山楂,

神曲,山楂,麦芽合称三仙,若炒焦则称焦三焦,合槟榔称四仙。

4、鸡内金:消食健脾,化石通淋。

本品用于消积健脾,常与枳实、神曲、山楂麦芽、白术、茯苓同用,用于化石通淋,常常与海金砂、金钱草同用。

5、莱菔子:消食除胀,祛痰降气。

本品用于消积化食,常与神曲、山楂等同用,如《保和丸》;用于祛痰降气,常与苏子、白芥子同用。

方剂:

曲蘖散:主治消积化谷,破气宽肠,

保和丸:主治食积停滞,肚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气酸臭,粪便失常。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一.清化热痰药

1、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

本品有川贝、淅贝之分,川贝长于滋阴润肺化痰,淅贝长于清肺热散结。用于虚咳,常将川贝配伍百合、沙参、知母同用;

2、瓜蒌(栝蒌):清肺化痰、润肠通便、消肿散结。

全瓜蒌长于清肺化痰,用治肺热咳嗽喘,常配伍贝母、桔梗、前胡同用;瓜蒌仁长于润肠通便,瓜蒌皮则用于泻肺行水,全瓜蒌还用于治疗乳房炎和外科疔毒。

3、桔梗:清肺化痰、消肿排脓。

4、前胡:降气祛痰、清热宣肺。

方剂:

麻杏石甘汤:主治肺热气喘,

二.温化寒痰药

1、半夏:药典中常用的有三种,如半夏、清半夏、法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肿散结。生用还可治疗疔疮肿毒。

2、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本品化痰功效与半夏略同,治顽痰咳嗽,多与半夏配伍。祛经络之风痰,破伤风等多与川乌、附子、僵蚕、全蝎等同用。

3、旋复花:降气平喘、消痰行水。

二陈汤:主治湿痰咳嗽,呕吐,腹胀。为治疗湿痰为主的多种痰证的基础方。

三.止咳平喘药

1、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有小毒。

本品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喘,常与麻黄、桂枝、甘草同用,如《麻黄汤》;用于肠燥便秘常与麻仁、桃仁等同用。

2、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内服治蛔虫,外用治螨灭虱。

3、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民谚]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4、枇杷叶:和胃降逆、止咳化痰。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常配黄连、贝母、桑白皮等同用。

5、白果:

儿童生吃7-15枚即可引起中毒,炒熟后毒性会降低,但仍不能食太多,5岁以下的儿童应禁食。

敛肺定喘、收涩除湿。

止嗽散:主治外感咳嗽,用于外感风寒咳嗽,以咳嗽不畅,痰多为主证,

苏子降气汤: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

温里药及方剂

1、附子:其主根叫乌头,有毒。

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除湿止痛

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1).温中散寒:故适用于脾胃虚寒症。

(2).回阳通脉:用于体弱阳虚抵抗力弱,

3、肉桂:温肾壮阳、温中散寒、活血止痛

肾阳不足所致滑精早泻,腰膝冷痛,母畜不孕,多与附子同用。适用于因受寒冷之气,导致少腹冷痛,或吐或泻,四肢不温,

4、吴茱萸:温中止痛、理气止呕

5、小茴香:理气止痛暖腰肾,温中健胃

温肾祛寒,常与桔核、荔枝核等同用,或加吴茱萸散寒止痛效果更好。

胃寒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呕吐或胀满,可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本品炒热布包温熨下腹部,治寒证腹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6、艾叶:艾叶理气血,祛寒湿,安胎,艾炭温经止血。

将艾叶捣成绒状,名艾绒,艾绒又是做艾卷或艾炷(用于针灸)的原料。

理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寒的代表方剂。

茴香散:以温肾散寒为主,用于治疗寒

一、祛风湿药

1、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本品用于外感风寒,可与防风、柴胡、前胡、甘草等同用;用于风湿在肌表在上之证,可与防风、独活、川芎等同用。

2、独活:祛风胜湿、行痹止痛。

3、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本品性善走,为治痛风之要药,配羌活、独活、五加皮、香附、枳壳、没药、防风可治风湿痛;还可与桃仁、红花配用,治疗跌打损伤。

4、木瓜:祛湿舒筋、化湿和胃。

本品为治疗四肢湿痹筋脉不利的要药,常配牛膝、防己、防风等治疗风湿肿痛;与藿香、厚朴、半夏等化湿和胃止吐泻。

5、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

本品为祛风湿、补肝肾的要药,常配当归、牛膝、川芎、桂皮等可治疗风寒湿痹;与茯苓皮、陈皮等共用可治虚性水肿、小便不利。

6、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治疗风湿疼痛;可与薏苡仁等配用;治虚性水肿、小便不利,可与白术、甘草等配伍;治疗实性水肿,可与大戟等配用。

方剂:

1、独活散:治疗风湿痹痛,四肢关节疼痛,风湿性腰胯疼痛。

2、独活寄生汤:主治四肢关节疼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牛产后瘫痪等。

二.渗湿利水药

1、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水湿停滞或偏于寒者,可配白术、桂枝、泽泻、猪苓(如《五苓散》);湿热淋浊者,可配车前子、栀子、灯心草同用;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腹胀、泄泻,可与党参、白术同用。

2、猪苓:利水通淋、除湿退肿。

本品利尿作用比茯苓强,单用即可见效,但无补脾作用,

3、泽泻:利水通淋、泻肾火。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可与茯苓、白术、淡竹叶、海金砂等同用;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腰痛、滑精,可与熟地、山茱叟等同用

4、车前子:利尿通淋、利湿止泻、清肝明目。

本品为清热利尿之常用药,治疗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常与滑石、木通等配用如《八正散》;用于暑湿泄泻,可与白术、茯苓等同用;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常与决明子、菊花、龙胆草等同用。

5、金钱草:利尿通淋、清热消肿。

用治湿热黄疸,常与栀子、茵陈配用;用治尿道结石,常与鸡内金、海金砂等同用;用治外科疮肿,可配鲜车前草等同用。

6、茵陈:清湿热、利黄疸。

用治湿热黄疸,可配栀子、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

五苓散:本方是利尿消肿的常用方剂。治疗肾炎,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

八正散: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剂。

三.芳香化湿药

1、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散表邪除湿滞

2、佩兰:醒脾化湿、解暑生津

可化湿除浊,常配厚朴、藿香等同用,治暑湿多与滑石同用。

3、苍术:燥湿健脾、发汗解表、祛风湿

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的腹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

4、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和中、化痰消滞

用于胃寒食少,脾胃气滞,运化失职的脘腹痞满,食积不消诸证,

5、草豆蔻:温中燥湿、健脾和胃

可化湿止呕吐,常配良姜、生姜、陈皮等同用。

藿香正气散:治疗家畜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消化不良,牛的流行热等。

理气药及方剂

1、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于行气健脾,治疗肚腹胀满,可与白术、木香、生姜等同用,用于燥湿化痰,可与半夏、茯苓、甘草等同用,如《二陈汤》。

2、青皮:破气消积、疏肝散结。

用于食积不化、肚腹胀痛、气逆反胃,常与山楂、神曲、麦芽等同用;用治肝气郁结疼痛或乳房炎,可与柴胡、香附等配用。

3、枳实:破气消积、行气除痰。

用于胃肠食滞,可配白术、麦芽、厚朴、半夏,如《枳实消痞丸》;

4、香附:理气解郁、活血止痛。

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腹疼痛,停食不消,可与柴胡、枳壳、陈皮同用;治疗产后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等同用。

5、砂仁:理气和中、温脾止泻、安胎。

用于脾胃气滞或气虚等引起的肚腹胀满,可配伍木香、枳实、白术等同用;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可与干姜等配用。。

6、木香:行气止痛、疏肝解郁。

对于痢疾肠炎引起的里急后重,可与黄连、大黄、槟榔同用

7、厚朴:行气燥湿、健气平喘。

为消胀的常用药,可与苍术、陈皮等配用,用治大便秘结,可与枳实、大黄等配用。

8、槟榔:行气利水、杀虫消积。

9、草果:温中燥湿、除痰祛寒。

方剂:

1、橘皮散:主治腹痛起卧,肠鸣如雷,口色淡青,脉象沉迟等。广泛用于治疗马的伤水冷痛。

2、越鞠丸:主治肚腹胀满,嗳气呕吐。

理血药及方剂

一.活血祛瘀药1、川芎(芎穷):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与当归、益母草、乳香等配用,治疗产后腹痛;与红花、乳香、没药配用,治疗跌打损伤;

2、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

配当归、川芎同用治产后恶露不尽;配生地、白芍治疗血热出血。本品还有安神

3、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

配当归炮姜治疗产后血瘀;配大黄、川芎治疗跌打损伤;用于肠燥便秘,常与火麻仁、郁李仁同用。

4、红花(草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有“多用破血,少用养血”之说,可用于难产死胎,产后瘀血及跌打损伤等证。产后恶露不尽可配川芎、牛膝同用;治疗跌打损伤和胎衣不下可配当归、没药同用。

5、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为治疗胎产疾病的要药,常与赤芍、当归、木香等同用,治疗产后血滞腹痛;也可与茯苓、猪苓等配用,治疗水肿。

6、乳香:活血止痛、生肌。

有良好的活血止痛作用,是治疗跌打损伤的要药,常与没药、红花、当归等同用,如《定痛散》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也可用于痈疽疮肿初起的赤肿疼痛,可与金银花、花粉、穿山甲等同用。

7、没药:活血祛瘀、止痛生肌。

多用于跌打损伤,痈疮肿痛及气血结滞的各种疼痛,常与乳香相须为用。

8、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

治疗产后常缺乳,常与通草、五不留行等同用,也可与瓜蒌、蒲公英等共用,治疗乳房炎和疮痈肿毒。

方剂:

1、桃红四物汤:治疗因跌打损伤所致的四肢淤血疼痛,血虚有淤,产后淤腹痛以及淤血所致的不孕症等。

2、红花散:主治蹄叶炎。

二.止血药

1、三七(田七):活血止血、消肿止痛。

是跌打损伤的要药可单用,也可配伍其它的活血祛瘀药同用,如《云南白药》。

2、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内服可治肺、胃出血,可单用或配伍阿胶、生地等同用;用于外科痈肿疔毒可与金银花、乳香、没药等内服外用均可。

3、地榆:凉血止血、收敛解毒。

可用于畜体各部位出血证,尤其是下焦出血,常与槐花配用治疗血痢;与牛膝、车前子配用治疗尿血;与金银花、蒲公英配用,治疗水火烫伤。

4、槐花:凉血止血。

可用于各种热性出血证,但本品苦寒沉降多用于便血及血痢,

5、茜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6、仙鹤草(龙芽草):收敛止血。

适用于畜体各部出血症,如配地榆、槐花治疗便血;配阿胶治疗鼻出血;。其嫩芽(龙芽草)可治绦虫。

7、蒲黄:活血祛淤、收敛止血。

方剂:

1、槐花散:主治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粪中带血,

2、秦艽散:主治热积膀胱,弩伤尿血,

收涩药及方剂

一.涩肠止泻药

1、乌梅: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生津止渴、驱虫。

久泻久痢,可与诃子、黄连同用;用于肺虚久咳,可与半夏、杏仁同用;用治虚热口渴贪饮,可与葛根、花粉同用;用于驱蛔,可与驱虫药同用。

2、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

3、石榴皮(安石榴):收敛止血、杀虫。

用于驱蛔杀虫可与使君子、槟榔同用。

4、五倍子:收敛止血、杀虫。

5、肉豆蔻:收敛止泻、温中行气。

乌梅散:主治幼驹奶泻及其他幼畜的湿热下痢。

二.敛汗涩精药

1、五味子:生津敛汗、涩精止泻、敛肺止咳。

用于肺虚或肾虚不能纳气所致的虚咳,可配党参、麦冬等同用;用治津少口渴,可与生地、党参等同用;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泻,可与补骨脂等同用。

2、牡蛎:敛汗涩精、平肝潜阳、软坚散结。

用于自汗、盗汗、滑精等证,可与黄芪、麻黄根等同用;(5)芡实

3、金英子(金樱子):固肾涩精、敛肠止泻。

用于肾虚引起的滑精、尿频,可与补骨脂、莲子同用;用于脾虚泄泻,可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方剂:

1、牡蛎散:主治体虚自汗,证见身常汗出,夜晚尤其厉害,脉虚

2、玉屏风散:治表虚体自汗及体虚患畜易感风邪的常用方剂。

补养药及方剂

一.补气药

1、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生津。

用于脾肺气虚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治疗脾虚泄泻,常与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2、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用于脱肛、泄泻等中气下陷等证,常与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治疗表虚多汗,常与桂枝、白芍等同用;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疮痈久不收口,常与当归等同用;用于脾、肺气虚引起的水肿或小便不利,常与防己、白术、茯苓等同用。

3、山药:补脾胃、益肺肾。

用于脾胃虚弱的泄泻,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等同用;用于肺虚久咳,可与知母、百合、麦冬等同用。

4、白术:补脾益气、燥湿退肿、安胎。

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慢草,常与党参、茯苓、黄芪等同用;用于脾阳不振的水湿内停,常与滑石、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

5、甘草:补脾和胃、清热解毒、润肺祛痰、调和诸药。

常用于调和诸药的药性。

方剂:

1、四君子汤:凡表现有脾气虚弱者,均可运用

2、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泻痢脱肛,子宫脱垂或气虚发热自汗倦怠。

二.补血药

1、当归:补血养血、活血止痛、润燥滑肠。

用于劳伤虚损,胎产诸病,常与熟地、白芍同用;用于跌打损伤、胎产疾病,常与川芎、红花等同用;本品还能补血润燥,故能润肠通便,如《当归苁蓉汤》。

2、熟地:补血滋阴。

可用于一切血虚之证。

3、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抑阳。

用于肝脾不和引起的腹痛泻痢,可与防风、白术、陈皮同用;取其平肝熄风的功能,用于脑旋风、产后风,天麻、钩藤同用。

4、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故可用于一切血虚之证,此外,还兼养血止血,用于多种出血证,如配艾叶、熟地、当归治疗母畜胎漏下血;

四物汤:补血的基础方剂。

三.助阳药

1、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

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公畜阳痿滑精,母畜不发情或不受孕等证,可配构杞子、山药、补骨脂同用;也可配杜仲、续断等同用于肾虚腰胯、风湿疼痛等。

2、淫羊藿(仙灵牌):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用于阳痿滑精,肾虚不孕、腰膝无力等证。可配胡芦巴、肉苁蓉同用,治疗阳痿滑精;也可配杜仲、续断、威灵仙等同用;用于肾虚腰胯、风湿疼痛,可与杜仲、巴戟天等同用;用治风湿寒痹,可与威灵仙、独活、当归等同用。

3、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本品用于肝肾不足,腰膝疼痛,四肢痿软,尿频,可配桑寄生、续断治疗腰膝痛;治疗风湿疼痛,可与牛膝、当归、五加皮、巴戟天等同用;用于肾经虚寒,胎动和妊娠漏血,可与阿胶、艾叶等到同用。

4、补骨脂(破故纸):暖肾助阳、温脾止泻。

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肟冷痛、阳痿等证,可与淫羊藿等同用;用于脾肾虚寒泄泻,可与五味子等同用。

5、肉苁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

方剂:

1、肾气丸:主治各种家畜肾阳虚衰证

2、巴戟散:主治肾阳虚衰,腰胯疼痛,后腿难移,等。

四.滋阴药

1、天门冬(天冬):润肺滋肾、清热生津。

可用于久咳不止、肺虚内热,配麦冬、百合、川贝等同用;治疗肾阴虚、津少口干之证可配生地、麦冬、党参等同用。

2、麦冬(麦门冬):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3、沙参:润肺止咳、清热生津。

常与麦冬、花粉配用治疗久咳及热伤肺阴之证;也可以用治久病伤津所致的口干、便秘等证。

4、枸杞子:补肝肾、益精明目。

能补肝肾而益精血,用于肝肾阴亏的诸证,如配五味子、党参、茯苓、熟地、大枣、甘草等治疗肾虚腰痛、滑精等证;治疗肝肾阴血不足,目暗睛昏,可与菊花入六味地黄丸同用,如《杞菊地黄丸》。

5、女贞子: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长于益肝肾之阴,常配枸杞子、熟地、菊花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肟无力、眼目不明;用于阴虚发热,可与旱连草、白芍、熟地同用。

方剂:

1、六味地黄丸:主治肝肾阴虚,

2、百合固金汤:现在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

平肝药及方剂

一、平肝明目药

1、石决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主治肝经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常与生地、白芍、菊花等同用。

2、草决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治疗肝经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常与龙胆草、菊花等同用;用于润肠通便,可单用或与蜂蜜同用。

3、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本品善于治疗肝经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和睛生翳膜,常与决明子、谷精草、菊花等同用。

二.平肝息风药

1、天麻:平肝息风、镇痉止痛。

主治家畜内风引起的抽搐拘挛之证,可与钩藤、白芍配伍为用;治疗破伤风可与天南星、全蝎等同用。

2、钩藤:平肝清热、息风镇痉。

能清肝热,用于抽搐拘挛之证,可与天麻、白芍配伍为用;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等同用。

3、全蝎:息风镇痉、通络止痛。

用于破伤风,可与天麻、僵蚕配伍为用,

4、蜈蚣: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用于治疗破伤风和抽搐拘挛之证,常与全蝎、僵蚕配伍为用,还可与雄黄配用治疗蛇伤。

安神开窍药

常用药物如朱砂、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药多属植物类药,常用药物有子仁类如酸枣类、柏子仁、远志等。

驱虫药

1、贯众(贯仲):杀虫、清热解毒。

用于驱杀多种肠道寄生虫,如驱除绦虫、钩虫等寄生虫时,可与百部同用;还可用于外感风热以及疔疮肿毒等。

2、使君子:杀虫、清热解毒。

本品主要用于驱杀蛔虫,可单用可配槟榔同用。

3、鹤虱(天名精):

杀虫。

外用药

1、冰片:消肿止痛、明目退翳、开窍祛痰。

外用可防腐生肌,常与硼砂、朱砂、玄明粉同用治疗咽喉肿痛,如《冰硼散》;也可用于点眼,治疗肝热传眼,目赤肿痛。

2、硫磺:外用杀虫解毒;内服补火壮阳。

3、雄黄:杀虫解毒。

用治各种恶疮疥癣及毒蛇咬伤。调酒可治蛇伤;调白矾可治湿疹。

4、明矾(白矾):解毒收敛、燥湿祛痰。

本品煅后称为枯矾,有解毒收敛和止痒的作用,用治各种恶疮肿毒,多与硫磺、冰片同用;内服多用白矾,配半夏治疗风痰。

5、硼砂:外用解毒防腐,内服清化热痰。

主要用于口舌生疮,常与冰片同用;

[用量]人用适量;大家畜内服鲜花30~克;猪、羊15~30克,外用适量。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安全
白殿疯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