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男/女朋友一起学中医,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周静汶

经方派和时方派的相爱相杀

准确来说,应该是和我的未婚夫一起学中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的,今年春节,我们要订婚啦。

我俩都是科班出身的小中医,当年L先生和我表白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吗?这种感觉就好像是阴阳之间能量的传递、互换,说明我们是配对的阴阳,没有偏胜,没有偏衰,是统一的,是合理的交感。”

瞬间被撩到了。也许只有中医人才能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吧。就好像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L先生长我3届,当年为了陪我一起度过3年硕士生涯,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毅然决然考了博士。

我是典型的时方派,L先生则是典型的经方派,还记得当年被L先生一起拉着背诵伤寒论的日子,炎热的酷暑,每天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背几条伤寒论,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再一起讨论条文中的病因病机,各抒己见。那段日子虽辛苦,却无比充实。

L先生的伤寒论可谓是烂熟于心,条文现在都能脱口而出,我远远不及他,然而我擅长脉诊呀,对于以舌诊为主要诊疗手段的L先生,在脉诊方面,我显然更胜一筹。

L先生一般不轻易给病人脉诊,而我则喜欢在病人初诊的时候先搭搭他的脉象,与病人聊聊天,分析分析病情,以取得病人的初步信任。在这一点上,L先生还是很服我的。

在取得了执业中医师资格证后,我开始小范围内的接诊一些病人,以自己本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遇到一些依从性较好、服药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的病人,我常常会沾沾自喜,并向L先生炫耀:“你看,病人吃了我的方子效果很好呢,好开心!”

每每这个时候,L先生都会泼我一盆冷水:“别满足一时的疗效,要观察他的持久疗效。不要因为病情一时的好转而窃喜,不能因为用了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汗止住了,用了百部、紫菀、款冬花咳嗽渐止了而开心,这样会蒙蔽你的双眼的,你会忽略疾病的本质!”

久而久之,我变得不会为病人一时的疗效而欣喜,开始钻研病机,不满足于治标,着重于审证求因。

在我的中医成长路上,L先生更像是一位指路者,指明我方向,告诉我:前面有坑,千万别往里跳。然而很多时候我是不听的,倔强地明知有坑还要往里跳,因为年轻,我们遇到经典的验案会一起分享,遇到棘手的病情也会一起讨论,就好像灵魂伴侣一样,一个眼神,就知道你在想什么。

明年,我们将一起毕业,我们的理想是做实实在在的传统中医,虽然这条路上很多荆棘,但陪伴着一起走,总归会增加许多乐趣。当然,我们还准备穿着硕博士服在校园的格桑花海里拍一组婚纱照,一定非常美吧。

另外,L先生说,不会做饭的中医不是好的科研狗。L先生做饭也相当好吃呢,分享几张图你们随意感受下吧。

好啦,今天的狗粮就撒到这里,祝你们情人节快乐。

李宁宁

共同的理想和对中医的执着追求,使得我们慢慢的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中医路上携手前行的伴侣。

和宋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臧老师的门诊上。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只是因为对中医共同的爱好,让我们不约而同地到臧老师门诊学习。

那个时候我们医院,离臧老师工作的三附院有四十多分钟的公交路程,我们时常一起坐公交去三附院,跟老师出诊一天,晚上再一起医院。

医院的2路公交,是我们爱情最初开始的地方,共同的理想和对中医的执着追求,使得我们慢慢的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中医路上携手前行的伴侣。

当时的爱情,更像是一种革命间的友情,常常是师兄弟姐妹一大群人,大家结伴去百草园背书,下门诊后一起吃饭、讨论门诊上的病历、跟诊的收获,在旁人眼里枯燥无味的生活,我们却甘之若饴,乐在其中,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幸福。

经常晚上打电话还在聊中医,室友调侃说:“你们就不能说点别的?每次都是中医,不讨论《伤寒论》条文,就讨论临床病历。宁宁啊,你谈恋爱都在学习!”

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时常相互监督,相互鼓励。背诵经典时,我们会用条文提问对方,常常是他答对了,我就给他来一条更难的,然后他再出个更蹊跷的给我,有时我们会一起喊开始,看谁先把提问的一章背完,枯燥的学习因此也增加了不少乐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条文,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全文背诵了下来。

为了多模拟临床实战,启发思路,除了跟门诊,我们还常常在金水河畔的柳荫下,拿着刘渡舟、胡希恕等经方大家的医案,一个人念病历,另一个人分析辨证依据并开出处方,我们不顾路人诧异的眼光,只是沉醉在中医的世界里怡然自得,至今回忆起来,那片绿绿的柳荫,清凉的夏风,淙淙流淌的河水,还有陪在身边的宋先生,都是心灵深处一幅最美好的画卷……

临床诊病时,遇到疑难杂病或久治不愈的病人,我们会请对方会诊,互相探讨之后,理出清晰的辨证思路,患者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一瞬间,我们会不约而同的在心中击掌欢呼!但有时候我们的辨证意见也会出现分歧,最后争得面红耳赤,却终究没能达成统一意见,于是最后就变成了谁的病人谁就拥有最终的处方权!

记得有次宋先生坐诊,有个失眠腹胀的病人,他觉得是甘草泻心汤证,我想开大柴胡汤,他处方都写好了,我帮忙抓药,当时真恨不得来个偷梁换柱,给病人抓个大柴胡汤!后来想想算了,病人毕竟是找宋先生看病的。

病人走了以后我告诉他当时的想法时,他听完不禁捧腹大笑,开玩笑的说:“这抓药的看来也不能太有本事,要不然总是不听指挥自己做主可不好!”

年我研究生毕业,在父母亲友、老师和一众师兄弟姐妹的见证下,我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束了两年多的异地恋生活,婚后我们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日子过得幸福安好,三年的恋爱虽然终于修成了正果,但在工作上却并非一帆风顺。

八年的中医学习,让我踌躇满志的想找一个合适的平台,得以大展拳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真的很骨感,投了许多简历,但人家一看求职意向说要坐中医门诊,都无情的拒绝了我。

医院都觉得一个年轻医生应该去病房锻炼而不是逞能去坐门诊,那个时候四处碰壁,把要求降到了最低,医院不行,社区门诊、药房也可以啊,只要有一间诊室、一张诊桌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中医就心满意足了。

但是去找的时候才发现,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早已经有中医在那里坐诊了!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城市如此之大,我想找一个立足之地却是如此的艰难,当时很多研究生的同学都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干的如火如荼,而我还在求职的路上四处奔波,大家都劝我别再天真了,这么年轻去坐门诊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是屈服于现实?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

迷茫无助的时候,只有宋先生始终陪在身边支持我,鼓励我。他说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我们学了那么多年中医,仲景爷爷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的!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一个最合适的岗位在等着你!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处奔波,医院愿意给我机会,但是试用期半年,基本工资元,每月生活补助,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但我们依然很开心,只要有个平台,我相信一定能够做出一番成绩,实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现实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轻松,刚开始的两个月,有时候一天的门诊下来,没有一个病人,偶尔看几个病人,开的处方又小。领导多次找我谈话,嫌我开得处方太小,药又便宜,不能给科室带来效益。

那段时间下班回家我就显得焦躁不安,莫名其妙的就会向宋先生发脾气,觉得自己真的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后来宋先生和我坐下来深聊了一次,他说:现在你的工资少,不要担心,这个家有我呢!你只管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的去给人家看病,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时间会证明我们现在的坚持一定是值得的!至于开药上,你一定要按自己的思路去辨证处方,该怎么开方就怎么开方,就是要饭,咱们也不能丢了一个经方家的风骨!

那一年是我们过得最艰苦的一年,记得那年的腊月二十三,已经小年了,租的房子因为到期了,要重新找房子,我和宋先生一起在大街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的转,从下午转到黄昏,却终于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房子。

昏黄的路灯亮起来,一阵阵的鞭炮声传来,我们知道那是一家人开始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欢聚时刻,但此时的我们却依然流浪街头,为一个安身之所而奔波,那一刻,一向坚强的宋先生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但他还是牵着我的手对我说:老婆,我们都要坚强!我们一起努力,两年后的今天,我们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仲景爷爷,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两年多以来,宋先生创办的中医门诊越来越红火,我在医专三附院也站稳了脚步,从最初的一天几人,门可罗雀,到现在的一天四五十人,需要排号就诊,我们用自己的奋斗历程证明了年轻中医的价值!

如今当旁人称赞我们的成就时,我们只是淡然一笑,那些曾经的迷茫、无助和孤独,不是亲历过的人又怎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呢?

一路走来,感恩宋先生的陪伴,因为有你,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携手前行,,一起加油!

宋阳

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两件事,一件是选择了中医,一件是认识了我妻子。

我曾经对妻子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两件事,一件是选择了中医,一件是认识了你。妻子笑着说:你说的其实是一件儿事,你如果不学中医,就不会认识我!

是啊!与妻子从相识,到相知、相爱,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是中医,为我们牵起最初的红线,为我们搭起相会的鹊桥,她带我们走进婚姻的圣殿,更为我们铺就前行的大道,中医,一路走来,都是我们最忠实最称职的红娘!

记得那还是年的春末夏初,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时节,第一次到恩师臧云彩老师的诊室学习,也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宁宁。

记得那天的她穿着一件白色T恤,胸前点缀着三朵粉色的花朵,显得简单而雅致,当初并没有觉得这个姑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更没有想到她会成为我一生的伴侣,只是觉得那里坐着一个白白净净看起来柔柔弱弱但也颇具灵性的女孩儿。

如今已经过去六七年的时间,回忆起那个场景,竟然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们之间会有一段不平凡的缘分。

一问之下才知道也是刚刚到恩师的门诊来学习的学生,那个时候是大二的下学期,不久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实习的生活。

巧的是我们竟医院实习,医院离恩师坐诊的中医三附院有很远的路程,坐公交车大概也需要三四十分钟的路程。因为都要坐同一班公交车,我们从一开始的偶遇到慢慢的相约一起坐车去往三附院,也从一开始的点头之交,慢慢的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渐渐的发现我们之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因为高中的时候患鼻炎,多方求治不愈而萌生了学中医的念头;我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终于也在高中即将毕业的时候下定决心要走中医这一条路,我们对中医都有着共同的挚爱,也因为曾经那相似的痛苦经历而发愿要做一名济世救人的大夫,让千千万万像自己一样受疾病折磨的人远离病痛;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信念让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终于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那是一段甜蜜而又充实的时光,我们白天一起去恩师的门诊跟诊学习,晚上回去在自习室一起讨论白天门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老师不上班的时候就一起在百草园里背诵《伤寒论》的条文,我的另一篇文章《一位年轻中医的现身说法,你还不想背经典吗?》也记录了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因为和自己爱人在一起,枯燥的背诵也变得有趣起来~

附录

学中医,为什么要背经典?

作者/宋阳

和恩师臧云彩老师结缘,是由于恩师在河南中医学院的一次讲座,当时听完讲座以后,真的是热血沸腾,第二天,便带上笔记本找到了恩师的诊室,死皮赖脸的开始跟着学习。

初到恩师诊室时,在中医上我像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总是在恩师看病的间隙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我的提问,恩师回答说:你现在什么都不要问,问了我也不会给你讲,如果想要跟着我学习,回去先把《伤寒论》背会,背完了,回来有什么不明白的再说!

于是回去背,背了两天,实在背不下去,不死心,再次找到恩师,厚着脸皮问:老师,那个……这个书实在是晦涩难懂,我都不懂什么意思,背起来太困难了!能不能先讲讲书里说的什么意思?或者推荐点什么注解的书先看看?恩师还是原来的话:现在不会给你讲,也不要看注解!背完再说!

在以后学习的时间里,我不止一次的听到来学习的学弟、学妹们问起这句话:老师,我都不懂这里面讲的什么意思,怎么背啊?恩师的回答简短而有力:背完再说!

看来恩师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那好,背!背就背!有什么了不起!

我和很多师兄弟、师兄妹一起,开始了痛苦而艰难的背诵《伤寒论》的征途,医学院校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有很多空教室可以利用,医学类的大学每天的课程都是排的满满的,没有空教室可以利用,我们那时候在老校区,教室更是少的可怜,没有地方可去,只有学校的百草园可以作为我们背书的场所,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是不是脑海里会浮现出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那段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我们的百草园,远没有那么多的趣味,只是学校里种植各种草药、供同学们学习中药知识的一个园子,看,这就是我们的百草园。

园子里种的什么草药早已经没有了印象,有印象的只是那些读书累了可以为我们补充点营养的果树,比如这些枣树:

平日的百草园本来是宁静的,却因为我们这些散布在百草园各个角落诵读《伤寒论》的身影,平添了几分热闹,那个夏天,恩师不坐诊的时候,我们几乎都是在百草园里度过,早晨初升的朝阳把我们一群人的影子长长的投射在百草园的草药上,日头渐渐的毒辣,那影子也慢慢的变短,一直短到快要被我们自己踩在脚下的时候,百草园里便实在是热的呆不下去了,我们衬衫也基本被汗水湿透了,于是转战到临近百草园的一座教学楼里,虽然是教学楼,但是空教室是不用想的,只能在楼梯上垫上一张报纸。

这就是曾经我们坐过的地方,如今已经改建成了三附院的病房楼,我们就在这里继续背书,身边人来人往,但都与我们无关,我们独自沉浸在经典的世界里,就像朱自清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背!背!背!只是疯狂的背!

从夏天到冬天,百草园里慢慢的变冷,直到冷的没办法待下去了,我们转移阵地,来到中医学院三附院的候诊大厅里,就是这个地方:

医院的保安总是赶我们走,慢慢的可能也被我们的执着所打动,默许了我们在那里背书,晚上的时候只要他们不下班,那里就会为我们亮起一盏灯……

上面的图片都是前段时间回母校用手机实地拍摄下来的,虽然有些地方已经不是当年的原貌,但我仍然想要把它们留在镜头里,因为在这里,我们曾经流下那么多的汗水,这些地方陪伴我们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也留下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如今故地重游,竟然满满的都是怀念和感动,怀念那些努力拼搏的时光,也被那时候挥洒汗水的自己所感动……

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也许此刻的你们也正在这段艰苦的时光里努力着,拼搏着。那么,珍惜这段时光吧,相信师兄、将来的你们,一定会感激和怀念这段岁月的!

在这漫长的背诵过程中,我们的队伍也在慢慢的缩减,很多同学背了一段时间以后,坚持不下来,转到了其他老师那里学习,不断的有新同学加入进来,也有老同学离开,最后,我们那批人里面,坚持下来的只剩下了寥寥的几个人,李宁宁,库喜龙,张林林,杨伟超,郭小乐,刘道新,在这段一起背书的时光里,我们建立起了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和妻子宁宁就是在这里相识、相知,并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又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经过了近一年的背诵,我们基本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全本一字不落的背诵了下来,那天晚上转悠到了图书馆,想着近一年来一直是背书背书背书,也该看点什么书,帮助自己理解理解自己究竟背的什么了吧?于是找到了一本宋代朱肱著作的《类证活人书》,坐在图书馆的角落,开始翻阅起来这本书,看着看着,感觉整个身心仿佛苏醒了,活跃了,心里越来越激动!有一个声音渐渐的大了起来,终于抑制不住激动的叫了出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啊不不不,太激动说错了!这些知识我曾经见过的!!!是的,我越来越肯定,书中所讲的大部分知识我都很熟悉,我记不起来是什么时候掌握的,但我确信我的确是掌握的,或者说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可讲的呢?可是一年多以来我一直的在背《伤寒论》原文,我确信我没看过什么注解,那怎么会知道呢?思考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知识都是我在平时一遍又一遍的背诵中明白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诚不我欺也!

一晚上我都浸沉在那种巨大的喜悦中,根本没心思看书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恩师的门诊上给恩师做思想汇报,恩师嘴角挂着一贯的自信又似乎有着几分欣慰的微笑,静静听我兴奋地讲述,待我汇报完平静下来了,恩师才面对我们几个师兄弟,缓缓的讲到:

明白了吧?这就是我一直要求你们背诵经典原文的原因!《伤寒杂病论》是仲景留给我们的一座伟大的知识宝库!这座宝库包罗万象,有着无尽的财宝等着我们去探索!历代多少医家研究它,探索它,每个人得到的体悟都不同!如果我给你们讲解,你们就会先入为主,那么你们得到可能只是我的理解,一样的道理,如果你们看注解书,你们得到的也只是那些书籍作者的理解,你们得到的,都不一定是仲景的原意!只有让你们熟练的背诵原文,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悟,那么你们所得到的东西,才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你们也才有机会去最大限度的接近仲景的原意!跟我学习,我希望你们学到的不是什么方治疗什么病,我希望教给你们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辨证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将来你们毕业了,自己走上临床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经方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行!

恩师是这样教诲我们的,也是这样培养或者说训练我们的。跟随恩师上门诊的时候,每遇疑难杂病,恩师问诊把脉之后,总会要求我们师兄弟几人也轮流把脉,把完之后开出处方,并且要背诵出所开处方的相关条文,讲出开方的辨证依据。有些时候,我们所开处方与恩师意见不同,我们也会据理力争,不是因为我们不尊重自己的老师,而是因为对于经典反复的背诵赋予了我们无比强大的信心!我们内心深处更加相信仲景祖师爷告诉我们的真理!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讲: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面对我们几个竟敢“忤逆尊上”的徒弟,恩师不但没有责怪过,反而会提出表扬,甚至有时候恩师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改用我们所出的处方,当时不免有几分年少轻狂的得意,却从没想过恩师此举背后,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和无私包容的胸怀!

跟师学习的过程中,也的确如恩师所说,他从来不会给我们讲什么方对什么病疗效好,一直强调的是辨证!辨证!辨证!还记得有一次,恩师诊疗闲暇时,突然问我们:你们说如果一个人头发很油腻,是哪儿的问题?应该如何治疗?众位师兄弟七嘴八舌,有说阳虚湿盛的,有说肝血不足的,有说湿热内阻的,看恩师对所有的答案都是摇头否定,我们实在黔驴技穷了,只得老老实实的回答:那就不知道了……恩师这时才开口:不知道就对了!你们见到病人了吗?你们根据什么辨证的?哦!我们几个人此时才恍然大悟:恩师是用这样的方法强调我们的辨证思维啊!

一开始的背诵过程中,我们也会多多少少的接触到一些身边的亲戚、朋友或同学等病人,本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也时不时开出几张懵懂的处方,也许是祖师爷的眷顾,竟也时有幸中。

记得那时候老家一个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病人求诊于我,当时上眼睑下垂,眼睛已经快要睁不开了,详细问诊之后发现病人尚有平素喜汗出,肩背强困等症状,顿时脑海里就浮现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条文,于是给病人开了三副桂枝加葛根汤的小方,寥寥几味药下去,病人眼睛竟然奇迹般的睁开了!

还有一次,一位四十来岁的女病人,高烧半月不愈,打针输液都未见寸功,后到我家求诊,询问之后发现病人发烧的同时还伴有时时呕吐,这不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呕而发热”吗?小柴胡汤原方来上三副!病人看完就没有消息了,一直到几个月以后,她的儿子再次找我看病时询问才知道,三服药服完呕吐和发烧皆愈!

这些医案对于初涉临床的我,心中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我知道这得益于自己平素所下的背诵功夫,然而这也只是幸中,而且也是机械的对着条文在看病,很多时候,病人是不会按着条文去生病的,病人来了我们问:你出汗吗?正常!你口苦吗?没有!恶心吗?没有……六经提纲快问完了,还是没问出来个眉目,这个时候就难免手心冒汗心中惴惴了,于是求教恩师,恩师回答还是简短有力:继续背!

因为之前尝到了背诵的甜头,所以这次对于恩师的要求不再怀疑了,跟师之余,也更加用功的反复背诵,背诵累了,就默默的读原文,恩师要求我们只是用心去读,而不是刻意的去思考这个条文是什么意思。就在这些诵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就有了一些神奇的体会,当读到某些条文的时候,突然之间就会福至心灵,明白了仲景想要告诉我们的条文背后的东西,那一条条看似枯燥无味的条文,仿佛就活了起来,变得立体而形象了。

比如读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予桂枝汤”,脑海中仿佛就出现了一个立体而透明的人,其中的阴阳正邪二气在其体内运转着,交战着,误用下法之后,邪气欲入里,而其正气则奋起抗争,所谓的“其气上冲者”不正是正气上冲以抗邪的表现吗?

也有的时候,读到一个条文,比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就仿佛跟随着仲景祖师爷出诊看病,病人发热,卧于床榻之上,盖一床厚厚的被子,我们推门而进,带起一股小风,病人则连忙拉下被子紧紧的蜷卧在被中,为了缓解头痛,在头上搭着一块儿白色的热毛巾,虽然怕风,但身上还一直微微汗出,仲景祖师爷查色按脉之后,自信的开了一剂桂枝汤,病人服用之后,果然汗出热退!

很多的时候,读一个个的条文,就好像在跟随着仲景祖师爷学习,有时候是看他老人家精准的辨证,覆杯而愈的疗效;有时候是听他老人家娓娓的讲述阴阳的转化、气机的运行、六经的传变,背诵到此时,仿佛突然之间就进入到了经典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其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医理和智慧!

这些神奇的收获,慢慢的让我们在临床中不再拘泥于条文所表达的书面意思,而是更多的去试着探求疾病的阴阳和病机,例如仲景说: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什么是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一个体质虚寒之人,复感外寒,寒气直迫入里而导致的下利,故以附子、干姜直温其阳,而佐以葱白通阳散寒逆流挽舟。有人会问这个疾病为什么不用麻附辛呢?如果我们经典背诵的足够熟练的话就会知道,仲景在给出了我们麻附辛的条文之后紧跟而来的就是麻附草,既然有了麻附辛为什么还要再来一个麻附草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病人的阳气虚弱程度有轻重,故而治疗用药上亦有侧重,而三者相较,白通汤之阳气虚弱为最重,故而连麻黄都未曾用,恐其复耗阳气,而代之以葱白解表!

前后对比明白了这些道理,白通汤的应用就不局限于下利一证了。例如我家外甥女为素体阳虚之人,每患咳嗽我多以白通汤治之,常有药入腹而咳嗽立止之功!我本人自小也是畏寒肢冷体弱多病,在年冬季时双手冻疮溃烂不愈,后用白通汤治之,一昼夜之间双手溃烂之冻疮便全部结痂,师妹张林林在校期间亦曾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一学妹治疗面部冻疮,亦在三两剂之间痊愈,世人多以当归四逆治冻疮,多久用而难以见功,实不知法外有法、方外有方也!

这一切欣喜的体悟,在没有熟练背诵之前是绝无仅有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恩师所说的只有熟练的背诵原文,才有可能去真实的理解仲景祖师爷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意思吧!其实,那些中医学的“九阴真经”都藏在经典的字里行间,然非至诚至信至勤之人而不能悟也。

我在年年底辞别恩师,回到家乡南阳,创办国医堂中医门诊,开始了自己独立行医的过程。都说初上临床的小大夫,多半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我能幸免此劫,着实要感谢恩师的逼迫和那段艰苦的岁月,帮我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小中医初涉临床,最初的病人多半都是周围你熟悉的亲人朋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你开上一两副药,这些时候虽然也有几分忐忑,但心中多少还是有几分底气的,当然了,这几分底气里,可能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少轻狂。后来听一位经方前辈讲过,他说很多搞经方就是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个病人到了你面前,你看完之后开出处方,这个方子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疗效,你心中是会有把握的!临床中也确实常有这样的感觉,我后来慢慢的思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对《伤寒论》更深入的诵读,答案也慢慢的浮现了出来,其实仲景先师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就提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读我这部书,虽然不能让你治好所有的病,但至少可以让你知道这些疾病的源头,临床中好好的运用,绝对可以让你事半功倍!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仲景先师对于他的这部著作,是有着充足的自信的!这也许就是我们临床中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的原因,因为我们对于这部著作已经烂熟于胸,虽然还远远达不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但至少通过学习背诵这部经典,我们了解了六经的传变,并逐渐触摸到了疾病传遍的规律。

曾经有一个哮喘的病人找我治疗,把脉之后发现他是个沉紧而滑的脉象,舌苔白厚而腻,我问他喘多久了?他说三年了,我说你得病前有没有感冒咳嗽?他说有!我又问是不是输液了?他说是!我继续讲:你输液以后是不是咳嗽轻点了但是感觉有点胸闷?然后慢慢的呼吸不顺畅最后越来越重就变成现在的样子了?他惊奇的看着我说:娃子啊!你咋像看着我得病的呢?你这把脉也太神了吧?!!!小伙伴们该说:注意了啊!这大忽悠不卖拐开始卖药了啊!哈哈!

这个还真不是忽悠!道理其实很简单:脉紧,说明他最开始是受寒所致,脉沉紧,说明寒气入里了,好好的一个表证,怎么会入里呢?从治疗方法上来讲,风寒感冒是要辛温发表的,只有用了寒凉的药或者下法,才会导致寒邪入里;我们再来看舌苔,舌苔白厚而腻,这是寒湿内蕴的表现,也就是除了寒邪又多了一个湿邪,那什么治疗既属寒凉又会助湿?输液绝对是不二选择!感冒输液,用的最多的就是抗生素、双黄连、清开灵之类,这些药在中医范畴内多属于寒凉性质的药物,对于风热感冒还好,但对于一个风寒感冒的病人,输这些药无异于服毒!冰凉的糖盐水,再加上寒凉的药物,直接把风寒邪气压入体内,咳嗽减轻,不是病好转了,而是因为寒湿入里,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更加的严重,以至于呼吸都开始不畅了,由于寒湿长期得不到驱除,所以病人表现越来越重越来越重,最后就变成了哮喘!什么是见病知源?这就是见病知源!

那么知道了他的病源,治疗起来就很简单了,外散风寒,内化痰饮,稍微有点经典功底的小伙伴们估计都会抢答了:小青龙汤!恭喜你答对了!这个病人吃了三副小青龙汤,三年的哮喘就此奇迹般的好了!当然了,不是所有哮喘都是这么好治的,也不是所有的哮喘都是用这个方子去治的,还是要四诊合参辨证治疗,此处添加字幕特别提醒:专业表演,切勿模仿!这只是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也想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控般的感觉,很简单:背经典吧!

经过周围的亲朋好友慢慢的“以身试法”,发现我这个小大夫的“法”还算可靠,于是就会慢慢的推荐他们周围的一些人过来看。大多数年轻中医初上临床,病人的发展大概都是这么一个历程,随着病人慢慢的增多,对于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也慢慢的松懈了,一方面是逐渐增多的病人,另一方面是学习的懈怠,一增一减之间,缺陷就慢慢的显露了出来,我发现临床时思路慢慢的开始匮乏,甚至有时候会有黔驴技穷之感,不得已只好套用以前的经验,应付开方,结果可想而知!面对病人慕名而来充满希望的眼神和治疗无效后失望而归的背影,我充满了愧疚。

痛定思痛,我开始重拾经典,门诊不忙的时候,我会打开《伤寒论》读上几段或者背上几段,因为这些都是烂熟于胸的东西,所以漫不经心的读背,感觉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但是也坚持了下来,心中想着权当我这是念念经为病人祈祈福吧!但就在这些漫不经心的读背中,我发现临床的灵感竟然又奇迹般的回来了!而且那种灵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脉证合参的辨证论治,或者说它来源于这种辨证论治,但又高于这种辨证论治,那是一种面对病人之时,对于病人的精神气色、言谈举止的整体把握,是忽然间的福至心灵,那时候开出的处方,如果是一般的大夫看了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过段时间自己看了也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往往这个时候开出的处方却有着神奇的疗效!以至于自己都怀疑当时是不是医圣附体了?

记得曾经治疗过一个卵巢囊肿的病人,囊肿大约4×5cm大小,当时开了三副药,然后病人就没消息了。过了几个月再次来看其他病时我想起来了,于是顺便问了一下她的卵巢囊肿怎么样了?病人说吃了三副药实在是嫌中药麻烦,准备去做手术,医院一查,卵巢囊肿消失了!然后我找出病人几个月前的处方,开的竟然是甘草泻心汤!为什么开这个方?从当时的病情记录以及舌脉记录上实在是不能理解,但病人确实是好了!好吧,那就当我当时被医圣附体了吧……

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多了,我就试着去揣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奇效果,想的多了,慢慢的就明白了:

其实,哪里有什么医圣附体的情况,这些神奇的效果只是我们被医圣“洗脑”的结果而已!当我们在心中把经典放在了一个神圣的位置的时候,我们便对它产生了最初的信仰,而在我们被老师逼着去背诵经典的时候,就是一个被经典痛苦“洗脑”的过程,当我们熟练背诵之后,我们的辨证思维也基本被经典“洗脑”完成,但这种完成也只是一个初步的完成,当我们对于经典学习懈怠的时候,这种“洗脑”的作用也会随之弱化,于是临床中就会逐渐的力不从心,而当我们重拾经典,再去一遍一遍诵读的过程,就是我们的辨证思维在被经典一次又一次强化“洗脑”的过程,当我们放空自己,凝神静气的面对病人的时候,经典的辨证思维便会在我们早已被潜移默化洗过的大脑中重现,那一瞬间的福至心灵,其实不过是我们瞬间捕捉到的医圣的辨证思维而已,于是我们开出了那张匪夷所思的处方,或者说,是医圣的辨证思维借助于我们开出了那张匪夷所思但又疗效非凡的处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被医圣附体也未尝不可!

朋友,你想试试被医圣附体的神奇感觉吗?

你想体验那种药到病除覆杯而愈的快感吗?

那么,背诵经典吧!

写在后面的话:这篇文章不知不觉的写了两年,篡改一下贾岛他老人家的诗句也算是“三篇两年得,一读双泪流”了,其中的一字一句,皆是亲身所感所悟,虽不敢称字字珠玑,但却绝对是声声肺腑,唯望诸位同道能回归经典,弘扬大道,则中医之兴,可指日而待矣!

最后,一首小诗,为这篇文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背与不背

你背或者不背她

经典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她

经典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她

经典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她

经典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去她怀里

或者

让她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体悟

寂静欢喜

编后按: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学诗(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那么短暂,转眼间便到了毕业的时刻,我选择了回到家乡南阳行医,而宁宁以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我们学校的研究生,虽然避开了毕业季就是分手季的魔咒,却还是不可避免的成了一对儿异地的恋人,过起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但是地域的距离并没有拉开两颗心的距离,每天的电话粥都会煲上一个多小时,聊天的内容多半还是围绕着中医,我给她讲讲我在临床上的体会,她给我讲讲她跟随老师学习的心得,因为我们的互相帮助,她弥补了临床经验不足的缺陷,我也没有因为不能时刻跟随恩师学习而掉队,因为我们的聊天总是围绕着中医,她们宿舍的女孩都笑我们说没见过你们这样谈恋爱的,这谈个恋爱还都是在学习中医~

那时候每隔一两个月我都会去郑州看她,但是见面之后总是一起先到恩师的门诊去跟诊学习一整天,下班了才是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于是每次的单独相处总是显得那么短暂,为了能在一起多待一会儿,每次我走的时候她都要和我一起坐公交车送我到长途汽车站,从中医三附院到郑州的长途汽车客运南站坐公交车几乎要颠簸一个小时,来回就需要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虽然我也很想和她多待一会儿,可我又实在不愿让她跟着我颠簸劳累,第一次送我到站台,她要跟着我上公交车,我硬是不让她一起上来,车门关上的一瞬间,我回过头看她,她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站台那儿,满眼泪水目送我上车,那一刻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不顾一车人诧异的眼光,哭的像个孩子~从那儿以后,每次她说要送我,我都不会再拒绝,因为我知道那一路虽然颠簸,但是因为有爱人在身旁,那种颠簸也是一种幸福~

这种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年夏天,宁宁研究生毕业,就职于南阳医专三附院,这一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我们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恩师和一众师兄弟们一起,从遥远的郑州冒着严寒和风雪赶来,一起见证了我们的幸福。

我们的第一次相识,是在恩师的诊室,我们的相知,是在学习中医的路上,我们的相爱,也是因为对中医共同的学习经历和追寻,一路走来,恩师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更见证了我们的爱情,所以恩师作为我们中医路上的领路人,也理所当然的成了我们婚礼的证婚人。

婚后的生活过的幸福而充实,中医成了我们共同的一份事业,临床中遇到疑难杂症,我们常邀请对方会诊,有时候会因为一个病人共同的辨证思路而心有灵犀相视一笑,有时也会因为对病人病情的不同见解而争得面红耳赤。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因为一个发热的病人讨论了许久,但终究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因为病人是找我来看病的,我便做主对病人说:你的病我们两个辨证有不同意见,今天我先给你开一副药,如果我的思路正确,这一副药今晚吃了以后体温应该就可以降下来!如果不正确,明天上午请你务必再来一下,我们按李大夫的思路去治!

结果第二天病人来了以后说昨天的药效果非常好!今天早上测体温已经降到了正常!旁边一位熟识的朋友开玩笑说:人家李大夫这次是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宋大夫是愚者千虑今有一得啊!众人皆大笑~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走过的必经之路,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生病的,因为有一大群的病人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为他们解除痛苦,但我们医生也终究只是一个凡人,难免都会有身体不适的时候,就像前一段时间的流感,我也没能幸免。

那天高烧到39度,伴随着上吐下泻,躺在床上连坐起来的力气也没有,早上上班前宁宁在床边为我仔细的把脉开方,然后抓了药送回来她才去上班,临走前还交代我不用担心我的病人,有去就诊的患者她会帮我先看看。那个时候我在心里想:有一个中医的爱人,真好~

我看过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好的婚姻像是一块儿磨刀石,可以把两个人磨的闪闪发光。

我和宁宁两人性格各有不同,但又都在婚姻中得到了互补,宁宁处事精进,上进心强,但在临床之初却因为病人量不足而时觉心急,我看到了她的问题,便用我曾经的临床经历一点点的安抚她的情绪,让她慢慢的静下心来辨证,以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去获得病人的认可。

而我则生性疏懒,做事虎头蛇尾,宁宁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问题,帮我制定学习计划,一点点的改正我的缺点。我们都在彼此的磨刀石上把自己磨得闪闪发亮,一点点的变成更好的自己~

到如今我们已经结婚两年,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门诊量也从最开始的一天几人增长到现在的一天几十人,每天的门诊上我们依然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邀请对方会诊意见不合的时候依然还会争论地面红耳赤,但争论之后,我们依然还是最志同道合的朋友,最亲密无间的爱人!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宋大夫说:人生娶一知己为老婆,还有啥说的?偷着幸福去吧!

刘杰

“我就要天天和你在一起,即使你不是我的女朋友,也没有人再靠近你。”

那年,我们还在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无忧无虑地学习,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中医和排球,与别的异性相比,我们走的相对近了一些,为了错开吃饭的高峰期,我经常下课后在教室多留一会儿,整理整理笔记或者看看经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有一个大男孩和我一样,也忘记是谁先提议的一起去餐厅吃饭,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们一个在台阶上一个在台阶下,远看比肩近瞧其实还远,我们谈论过什么已经忘记了,这以后似乎成了我们不言而喻的约定。

日久议论之声蜂拥而至,我开始有些不自在了,但他好像一直是流言的绝缘体,完全没有当回事,我不时会想:他是什么意思呢?君子坦荡荡,还是别的什么?我想不明白。后来关系确定后他才告诉我:“我就要天天和你在一起,即使你不是我的女朋友,也没有人再靠近你”。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套路”这个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被套路了。

虽然我们在冠以“循规蹈矩”的中医药大学相遇,但和天下所有情侣的甜蜜一样,我们也曾漫步在校园、相约在楼下、堆雪人、打雪仗、骑单车、看电影……

他有着钢琴家一样修长的双手,也有着掌握一件乐器的小小梦想,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在电脑上下载了一个钢琴游戏,玩的不亦乐乎,我还专门提醒他不可玩物丧志。就在我们相爱的第一个新年,惊喜突然而至,他用邮件发来了自弹自唱的《童话》和《风雨无阻》,没有钢琴,他竟用电脑单机录制了我最喜欢的两首歌,这样的小中医你可见过?

在众多人的眼里,中医人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他们总告诉你: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这不能做,那不能去,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记得那次,请我的闺蜜们吃饭,微醺的他回到学校后兴奋不已,怎么劝也不肯睡觉,硬是拿着口琴吹了很久王力宏的那首《依然爱你》,好像自己真的登堂入室了一样。虽然当时的我窘迫不已,但还是被深深感动了。

许多时候他是安静的、疏于表达的,但是平静的海面下暗藏着青春的波涛汹涌,他只是将惊涛骇浪输出成了涓涓溪流、缓缓流淌。

相知近九年,从没见他疾言厉色过,但讨论起中医的问题却是丝毫不让的,记得有一次在门诊遇到问题我们看法相左,他见争论不过就选择沉默,如果你认为这就完了那就错了,在此后的几天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就举例类比,直到我缴械投降。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医男子才有的特质,但我确实领会了软刀子的魔力。

当然将医理用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是我们中医人才有的,有一次,我因为在实习中遇到一些事情感到特别委屈,回到学校找他诉说,他还是和往常一样对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期说服我不再委屈。

我当即打断了他,说:中医不是讲要“气从以顺”的吗?不是要因势利导的吗?你不是我男朋友吗?在我受委屈的时候不是应该先替我感到委屈吗?你这些大道理我都懂,平时也都能接受,但现在问题是我受委屈了,我要倾诉,要找个人心疼才能化解心中的郁结,你说是我的健康重要呢?还是你的那些大道理重要呢?你就不能等等再讲?

他听后,话风突变:你说的对乖,他们怎么能这样呢?太不像话了……我噗呲一笑,不知道如何是好。男人是理性的动物,遇事冷静喜欢摆道理,而女人天生就是不讲道理的。自此以后,他就明白了医理也是可以这样用的。

很庆幸有这样一个他在身边,陪我一起走过美好的大学时光,陪我从懵懂走向成熟,在见证了年轻时的所有美好后依然能够手牵手,在学习的道路上与我并肩前行、共同背诵古医籍、共同拜访名师求学问道,在我生病的时候为我治病、熬药、试药冷暖,在我迷茫的时候与我共读《伤寒论·序》,帮我找到前进的动力。

在我为一些难治的病百思不得其法时,陪我一起查阅古今医案总结分析,当然也有协力治愈病人的小幸福。

年9月我们曾一起出诊一位卧病在床的病人,一起商定处方,共同施针治疗,虽然后来病人未能完全康复但还是解除了病人最痛苦的症状,看着病人从整夜不能入睡到一夜安眠;从神志不清如见鬼状到慢慢清醒给我们表达谢意;从污言不避亲疏到为女儿的孝心感动落泪;从头晕无法睡在床上到正常坐卧;从头只能偏向一侧到能够慢慢转头……每一次出诊回来我们都是披星戴月,下了地铁换骑行,虽然辛苦但一路欢笑,心中满满的是感恩中医、感恩彼此。

年11月我们结婚了,有人说婚姻是座围城,会埋葬爱情的所有甜美,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正确,也不想去深究,因为有这样的他在身边可以让我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虽然我们也曾分开过、也曾相互伤害过,但很庆幸你还在身边。

年的情人节我想和大家交心一谈,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一位中医在,请好好珍惜他(她),或许他(她)很古板,或许他(她)很贫寒,或许他(她)不够帅气(美丽),但当所有浮华退却后,你会发现他(她)仍然是你身边最美的存在。

李睿

“疾病的原因的原因不一定是疾病的原因”

有一种关系叫互相勉励,彼此温暖,说的可能是我俩!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空间叫“长沙学堂”

一者在长沙求学,二者叩仲景之门

我们的故事始于伤寒

一起背伤寒论,一起看郝万山老师的视频,并在每一个节气做一次读书交流。

曾探讨过她的脾胃问题,最终她提炼出一句深刻的话:疾病的原因的原因不一定是疾病的原因。对我,醍醐灌顶!

她爱好考古学,喜欢博物馆,内心丰富细腻,文学修养极高。

于我的心里,早已住着一个她。

都说做学问,必须承受孤独,如王国维所说之三境界,我不否认。

但能在这青春的年华里,互相鞭策,互相监督,一起成长,何其幸运!

继承中医之钵,悟道传统文化,就这么,坚定地走下去。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医书友会。作者/周静汶、李宁宁、宋阳、刘杰、李睿。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本







































中科国庆助力白癜风康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