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无论哪一家《中药学》讲义,都将“麻黄”列为第一味药。

痴堂说药,也便从麻黄开始。

中国第一本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这样写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川谷。”

首先谈一下,我们学习中药,要不要从《神农本草经》读起?

以前的老先生们,多遵《神农本草经》为经典,认为这是学中药的必读之书,但近代以来,尤其是学院派出身的中医,则认为该书述药支离破碎,几无可用者,反而将该书冷落了。

鄙人以为,《神农本草经》毕竟是中药学的鼻祖之书,古代的好多药方,都是宗该书的药物功效,所以如果完全撇开该书,那么好多的古方就读不懂了;反过来,如果今人还是完全拘泥于该书,则又犯了无视中药学发展的错误。所以,还是那句话:“师古不泥古”,学习中药学,古人的论述要有选择地看,现代中药学的进展性讲述,也是必须要掌握的。

那么,把《神农本草经》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言,是怎样说麻黄的呢?

我参照现代中药学的编写体例,按“功效”、“主治”两个方面翻译一下上面这段关于麻黄的文字,其中括号中是摘录的本经原文:

麻黄功效:1、发汗、解表、散外邪(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除寒热);2、止咳平喘(止咳逆上气),3、散结聚(破癥坚积聚)。

根据功效,当病人因为感受外邪,这种外邪主要是指寒邪(中风伤寒),出现头痛、发热恶寒、咳嗽憋喘、腹中有肿块时,可以用麻黄治疗。

麻黄“破癥坚积聚”是怎么一回事?

高校《中药学》教材很少提到麻黄破积聚的作用,但《神农本草经》却明确记载麻黄有“破癥坚积聚”之效。

对于麻黄的这一作用,后世医家多根据本经记载有附会之说,好多人以为麻黄的散寒作用能活血化瘀。例如《日华子本草》谓麻黄“通九窍,调血脉”;明代陈实功《外科全生集》里著名的方子“阳和汤”,应用麻黄是取其消阴破瘀的作用;徐灵胎则臆测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中,凡药力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到”也,等等。

现代中医甚至以此作为麻黄“抗肿瘤”的依据。

其实,麻黄的破癥坚积聚重在“聚”上,也就是麻黄破的是那种腹部时结时聚的“肿块”,用现代话说,类似于肠道痉挛引起的肠型。

麻黄的现代药理研究中,认为麻黄碱有抑制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如果肠道因为受了风寒而痉挛疼痛,甚至腹部出现时聚时散、质软的肿块(其实是肠型)时,可以用麻黄煎服治疗,所以麻黄散的是这样一种“结聚”。

其他医者,如果硬说麻黄有活血散结的作用,我认为是欠妥当的。

麻黄的止痛作用

古书记载华佗给人做手术时,先令病人服一种叫做“麻沸散”的麻醉药,服后病人睡倒不知疼痛,而任他宰割。

根据“麻沸散”这个名称,有医者高度怀疑这种麻醉药的主要组成药物是麻黄。因为麻黄对神经疼的确有较好的抑制的作用,《现代实用中药》认为其“对关节疼痛有效”。

麻黄止痛(主要针对神经疼),剂量需较大,一般是15-20克,甚至用至30克。鄙人常用此为主药治疗坐骨神经疼、急性腰扭伤,等,效果均不错,而20-30克麻黄煎服,也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顺便提一句,如果治疗瘀血日久导致的腰痛,用麻黄时,可以配伍大剂量的生白术:30-40克,至于为什么,讲到白术这味药时,再详述。

麻黄对小便的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中药书中都强调麻黄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药理研究也证实麻黄的多种成份均能利尿,麻黄利尿的另一个机理,可能是其强心作用,所以麻黄对左心衰引起的水肿效果更好。

但正如西药某些利尿药物反而可以治疗“尿崩证”一样,麻黄也能治疗“遗尿”。

《中医精华浅说》一书认为麻黄配伍石菖蒲,能治疗遗尿症。道理是“肺为水之上源”,麻黄、菖蒲既能助肺通调下达,又能助肺宣发疏散,使肺升降得宜,癃者得通,不约者得闭。此法虽然于临证中多为人所不解,但疗效确切,不可忽视。所以在治疗遗尿时,若在辨证基础上加入麻黄,效果更佳。

无独有偶,成都中医药大学彭宪章先生于年亦报导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遗尿。

(第二讲内容预告:麻黄要不要去节?先煎去上沫?麻黄的副作用,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