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属气血津液病
自汗,是指清醒状态下常常汗出或稍有劳作即有较多汗出的病情。 病发多为气虚不固,津液外泄。 治宜补气益肺,固表止汗为基本。 目录 上集 一、小儿用方 二、女人用方 三、诸虚用方 四、气虚用方 五、气血虚用方 六、表虚用方 七、风虚汗用方 下集 八、冷汗用方 九、热汗用方 十、湿浊用方 十一、肾虚用方 十二、阳虚用方 十三、自汗、盗汗内服用方 十四、自汗、盗汗外用方 十五、自汗用方 一、小儿用方 1.黄耆固真汤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主治:小儿大病后,气血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为骨蒸疳劳。 组成:黄耆,人参,白术,甘草(炙),当归,麦冬。 用法:水煎服。 2.黄耆固真汤 来源:《幼幼集成》卷四。 主治:小儿气虚自汗。 组成:嫩黄耆一钱,官拣参五分,漂白术五分,当归身一钱,炙甘草五分,天圆肉三枚。 用法:水煎服。 3.健儿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扶正祛邪,固表止汗,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弱引起的少食,多汗,睡眠不宁。 组成:黄芪g,牡蛎54g,五味子54g,淫羊藿54g,黄精54g,茯苓54g,鸡内金42g,青黛9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岁至2岁每次1~2片,3岁至6岁每次3~4片,7岁以上每次5~6片,1日2次。 宜忌:患病期间,暂停服用。1岁以下婴儿忌用。 4.玉屏风散 来源:《笔花医镜》卷三。 主治:小儿无端自汗者。 组成:生黄耆二钱,防风八分。 5.麦煎汤 来源:《幼科金针》卷上。 主治:小儿自汗。 组成:黄耆,白术,牡蛎,麻黄节。 用法:加炒浮小麦,煎服。 6.止汗散 来源:《冯氏锦囊·杂证》卷十二。 主治:小儿盗汗、自汗。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黄耆(蜜炙),当归,甘草(炙)各一钱。 用法:加生姜一片,入麦麸同煎,食前服。 7.白术散 来源:《揣摩有得集》。 主治:小儿心虚血热,自汗、盗汗。 组成:白术一钱(土炒),茯神一钱(炒黑),归身一钱,小洋参五分,龙骨一钱(煅),浮小麦一钱。 用法:水煎服。 8.扑汗方 来源:《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二。 主治:小儿盗汗、自汗。 组成:牡蛎,麻黄根各一两,赤石脂,糯米粉,煅龙骨各五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绵包药,扑于身上。 9.牡蛎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O。 主治:小儿自汗,作热。 10.止汗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别名:败蒲散(《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主治: 1.《小儿药证直诀》:小儿六阳虚汗。厚衣卧而额汗出,上至顶,不过胸者。 2.《普济方》:遍身自汗,肌肉虚也。 二、女人用方 1.乌鸡白凤丸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主治:妇女血虚,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白带淋漓,腰腿疼痛,肢体浮肿,产后身体衰弱,出虚汗发烧。 组成:人参(去芦),鹿角胶,生白芍各八斤,当归九斤,生牡蛎三斤,甘草二斤,生黄耆二斤,鳖甲(醋制)四斤,丹参,香附(醋制)各八斤,天冬四斤,桑螺峭三斤,乌鸡三十二只(去净毛、肠子、爪尖,净重不得低于四十二斤)。 用法:上药用绍兴酒八十四斤装罐内(或不生锈的桶亦可),将罐口封固,隔水蒸煮,至酒尽为度;再将以下鹿角霜三斤,熟地十六斤,生地十六斤,川芎四斤,银柴胡一斤十两,芡实(麸炒)四斤,生山药八斤,轧成粗末,再和所蒸的药料共和一起,搅匀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三钱五分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每服一丸,白开水送下。 2.鲤鱼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主治:妇人体虚,流汗不止,或时盗汗。 组成:鲤鱼二升,葱白(切)一升,豉一升,干姜二两,桂心二两。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煮鱼取六升,去鱼,纳诸药,微火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取微汗即愈。 3.黄耆饮子 来源:《女科百问》卷上。 主治:妇人血气不足,夜间虚乏,有汗倦怠者。 组成:黄耆,五味子,当归,白茯苓各半两,白芍,远志,麦子(一方用麦门冬),人参,吴术各一分,甘草三铢。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黄耆白术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别名:黄耆白术散(《普济方》卷三二八)。 主治:妇人四肢沉重,自汗,上至头际而还,恶风,头痛躁热。 组成:细辛三分,吴茱萸,川芎各五分,柴胡,升麻各一钱,当归身一钱五分,黄柏(酒洗),炙甘草,羌活各二钱,五味子三钱,白术,人参各五钱,黄耆一两。 用法:上锉。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热服。 5.生津汤 来源:《济阴纲目》卷九。 主治:妊妇津液不足,常病自汗,或因下痢后,小便短少不痛者。 组成:当归,甘草(炙)各五钱,麦门冬(去心),通草,滑石各三钱,人参,细辛各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六七钱,灯心煎汤,空心调服。 6.四顺理中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本方改为汤剂,名“四顺理中汤”(《宋氏女科》)。 主治:新产五指暴露,羸弱少气,体常自汗。 组成:黑豆一升(炒熟,去皮),香附子末四两半,干姜(炮),生干地黄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以米饮吞下。 7.当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恶露少,汗出多,虚无力。 组成:当归(锉,微炒),白芍药,木通,熟干地黄,牡蛎粉,苍术(锉,微炒)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三、诸虚用方 1.加味建中汤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卷九。 主治:诸虚自汗。 组成:白术,黄耆各一钱(蜜炙),白芍药二钱,肉桂(去粗皮)一钱,甘草七分,当归(酒洗)一钱。 用法:上锉。用水一盏半,加炒浮小麦一撮,煎八分,去滓,入饴少许,再煎温服。 2.牡蛎散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卷九。 主治:诸虚体常自汗,惊惕不宁。 组成:左顾牡蛎(米泔浸洗,煅透),麻黄根,黄耆(蜜炙)各一两,白术半两,甘草(炙)一分。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小麦百余粒同煎服。 3.止汗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主治:诸虚不足,汗出不止。 组成:牡蛎三分,白术一两,白芷一分三铢,甘草一分一铢,防风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水调下,不拘时候。 四、气虚用方 1.补中益气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八。 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组成:黄耆,人参,白术,当归各一钱,炙草,陈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麻黄根,浮麦各一钱。 加减: 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 夹风邪,加桂枝五分,白芍一钱。 2.虚汗停颗粒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主治: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及小儿盗汗。 组成:黄芪g,浮小麦g,大枣g,糯稻根g,牡蛎(煅)1g。 用法:制成颗粒,每袋装10g,密封。用开水冲服,成人每次10g,1日3次。四周岁以下儿童,每次5g,1日2次。四周岁以上儿童,每次5g,1日3次。 3.治汗汤 来源:方出《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九,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七。 主治: 1.《丹溪心法附余》:气虚不足,津液枯竭,体常自汗,昼夜不止,日渐羸瘦。 2.《杂病源流犀烛》:表虚,汗出溱溱。 组成:防风,黄耆,白术,麻黄根,牡蛎(洗净,煅过)各一两。 用法:用水一钟,小麦一撮,煎至六分,温服。 4.牡蛎黄耆桂枝汤 来源:《医学启蒙》卷四。 主治:气虚发热,腠理不密,自汗不止。 组成:牡蛎一钱,黄耆二钱,桂枝五分,麻黄根一钱,白术,甘草各五分,浮麦一钱。 用法:上水煎服。 5.健身固表散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补益脾肺,强卫固表。 主治:气虚自汗,体弱感冒,或慢性鼻炎、气管炎以及因人虚卫阳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缠绵不愈者。 组成:黄芪40克,白术20克,防风20克,百合40克,桔梗30克。 用法:以上诸药共为细末。每次服9克,每日2~3次,开水冲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或改为汤(照上方诸药剂量均减半),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一般服3~5剂即可。 加减: 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见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 若兼有头痛、身痛者,可加苏叶10克,羌活10克; 若见咳嗽吐白痰者,可加橘红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 若兼心慌气短者,可加太子参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 验案:刘某,男,28岁,年4月27日就诊。病人于去年3月患感冒,曾服用解热止痛药,始小效,但汗出不彻,仍头痛、身痛,继而加大剂量,覆被取汗,少顷周身涔涔汗出,又饮红糖水一碗,须史,全身汗出如水洗,湿衣沾被。第二天头痛、身痛已减,自觉病愈。以后,稍有劳作,即见汗出,因余无不适,未予理会。一日,下地回家,自觉劳累,卧床稍息,不意入睡,一觉醒来,即觉头痛不舒,周身酸懒,服安乃近等药。嗣后,身常自汗出,无汗时反觉全身不适,头痛、鼻塞,如此缠绵到今。诊其脉缓而无力,右脉尤弱,舌质淡苔薄白,此乃气虚自汗,体弱感冒也。随处以本方,研为细末,每次9克,开水冲服,每日3次,于服药后第6天,病人欣然来告,自汗已止,感冒已愈。为巩固疗效,又嘱其按照原剂量,每日服2次,再继服7剂,迁延年余之疾遂获痊愈。 6.加减黄耆建中汤 来源:《医林绳墨大全》卷四。 主治:气虚自汗。 组成:黄耆一钱,官桂,甘草,白芍各五分,人参,当归各一钱。 用法:加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7.自汗主方 来源:《红炉点雪》卷一。 主治:气虚自汗,脉微而缓,或大而虚微者,或兼梦遗。 组成:黄耆(蜜炙)一钱,人参五分,白术(土炒)一钱,麻黄根八分,知母(蜜炒,去毛)一钱,酸枣仁(微炒,研碎)一钱,白茯苓(去皮)一钱,柏子仁(微炒,研碎)一钱,牡蛎(煅,研末)一钱,龙骨(煅,研末)五分,熟地黄一钱。 加减: 若觉阴火盛者,加玄参一钱; 若兼伤风,卫气不与营气而自汗者,加桂枝三分,外以雌鸡猪肝羊胃作羹,牛羊脂酒服。 8.耆附汤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四。 主治: 1.《魏氏家藏方》:盗汗。 2.《医方类聚》引《济生续方》: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3.《济阳纲目》:阳气虚脱,恶寒自汗,或口噤痰涌,四肢逆冷,或吐泻腹痛,饮食不入,及一切虚寒等证。 组成:附子二钱(炮、去皮脐),黄耆一钱(盐水或蜜拌,炙)。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五、气血虚用方 1.黄芪精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补血养气,固本止汗。 主治:气虚血亏,表虚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壮。 组成:黄芪粗粉g。 用法:制成合剂,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口服,每次10ml,1日2次,早晚服用。 2.黄耆建中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八。 主治:血气不足,常自汗。 组成:黄耆,桂各一钱五分,白芍三分,甘草一钱。 用法:入黑砂糖,煎服。 3.大补黄耆汤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四。 别名:黄耆大补汤(《杏苑生春》卷五)。 功用:调养气血。 主治:自汗虚弱。 组成:黄耆(蜜炙),防风(去芦),川芎,山茱萸(去核),当归(去芦,酒浸),白术(炒),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甘草(炙),人参(去芦),五味子各一两,白茯苓一两半(去皮),熟干地黄二两(洗),肉苁蓉三两(酒浸)。 用法:上锉。每服五钱,水一中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4.隐居羊肉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五三引《肘后备急方》。 主治:虚汗乏气,不欲食,卒气血结,颠倒闷乱。 组成:羊肉三斤,芎藭,甘草(炙)各一两,芍药,当归各二两,生姜五两。 用法:以水一斗五升,煮肉取九升,去肉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一方云大补虚损,有黄耆三两,人参二两。 六、表虚用方 1.玉屏风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究原方》。 组成:防风一两,黄耆(蜜炙),白术各二两。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功用: 1.《张氏医通》:补脾实卫。 2.《古今名医方论》柯员伯:托里固表。 主治: 1.《医方类聚》引《究原方》:腠理不密,易于感冒。 2.《丹溪心法》:自汗。 3.《济阳纲目》: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方论:详见玉屏风详解专篇。 2.屏风生脉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益气,扶阳,固表。 主治:气短心悸,表虚自汗,乏力眩晕,易感风邪。 组成:黄芪90g,白术(土炒)30g,防风30g,五味子60g,人参60g,麦冬97.5g,附子(制)45g。 用法:制成胶囊剂,每粒装0.33g,密封。口服,每次3粒,1日2~3次。 3.三味建中汤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组成:芍药二钱,甘草一钱,官桂五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主治:表虚自汗。 4.黄耆汤 来源:《瘟疫论》卷一。 主治:时疫愈后表虚,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者。 组成:黄耆三钱(蜜炙),五味子二钱,当归一钱,白术一钱,甘草五分(炙)。 用法:水煎服。 加减:如汗未止,加麻黄净根一钱五分。 5.黄耆汤 来源:《痘疹全书》卷下。 主治:痘收之后,卫弱自汗出者。 组成:人参,黄耆,甘草,黄连,桂枝。 用法:水煎服。 6.补阳汤 来源:《类证治裁》卷二。 主治:表虚,自汗失敛。 组成:参,耆,术,草五味。 加减:虚,加附子。 7.和表八珍汤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功用:托毒生肌。 主治:表虚自汗,营卫不和,饮食无味。 组成:当归身,黄耆(生),续断各三钱,白术,白芍各二钱,甘草,白芷各一钱,川芎五分。 用法:上加生姜一片,大枣二个,水煎,温服。 8.镇元饮 来源:《丹台玉案》卷四。 功用:固肺经。 主治:自汗。 组成:人参,当归,白术,黄耆,五味子各一钱,山茱萸,肉苁蓉,麦门冬,黄柏,生地各一钱二分,莲肉十枚。 用法:上加灯心三十茎,水煎八分,临卧时服。 9.温肺汤 来源:《普济方》卷一四○引《指南方》。 主治:感寒多汗。 组成:五味子,细辛(去苗),半夏(汤洗七次),甘草,干姜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一枚(劈破),同煎一盏,去滓温服。 10.扑汗方 来源:《婴童百问》卷九。 主治:表虚自汗。 组成:黄连,牡蛎粉,贝母各半两,米粉一升。 用法:上为末。敷于身上。 七、风虚汗用方 1.四味防风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五引《深师方》。 主治:多汗恶风。 组成:防风五分,泽泻,牡蛎(熬),桂心各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先食酒送服,一日二次。 宜忌:忌生葱。 2.石斛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 主治: 1.《太平圣惠方》:风虚汗出不止。 2.《圣济总录》:肌瘦中风,汗出太多,致成寒中泣出。 组成:石斛三分(去根,锉),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白术三分,桂心,秦艽,黄耆三分(锉)。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以温水调下,不拘时候。 3.石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 主治:风虚汗出不止。 组成:石膏一两(研),甘草一两(炙微赤,锉),苍术一两(锉,炒微黄),麻黄根一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不拘时候,以温浆水调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俄罗斯。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8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天出汗有10大惊人好处看完后我默默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