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知识知多少
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黄芪的根。甘,微温。归脾、肺经。 1.固表止汗:用于平素体弱,表虚卫气不固,常有自汗、易受风寒感冒等,常配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对于卫气虚、易出汗,经常易感冒可用,(丹溪心法玉屏风散)加桂枝,白芍等;用治阴虚盗汗证,如(当归六黄汤);用于气虚阳衰之畏寒多汗等证,如(芪附汤)。 2.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体倦、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久溏、面黄气短,或兼腰腹重坠,或兼脱肛者,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举元煎;治疗脾阳虚、中气下陷而致气短、腹沉坠、久泄、脱肛、崩漏,子宫下垂,如归脾汤;用治病后气虚体弱,如(参芪膏)。 3.托疮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痈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等,如(外科正宗透脓散、当归六黄汤)。 4.利尿消肿: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滞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如(十全大补汤)、(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 无论是阳虚引起,或由阴虚而致,皆由表卫气虚不固,营阴外泄所致。故无论阳虚、阴虚,均可用。同时又是“疮家要药”。倍量黄芪益气固表以止汗。 (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或截瘫,下半身痿废等症。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①用治脾胃气虚证。黄芪擅长补中益气。凡脾虚气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术(如芪术膏),以补气健脾;若气虚较甚,则配人参(如参芪膏),以增强补气作用;若中焦虚寒,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如黄芪建中汤),以补气温中;若气虚阳弱,体倦汗多,常配附子(如芪附汤),以益气温阳固表;②用治中气下陷证。凡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者,黄芪能补中益气,升举清阳,常配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以培中举陷。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请证。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配紫苑、五味子等同用;近年以黄芪为主,配伍百部、地龙等治慢性气管炎,亦颇有效。治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者(玉屏风散),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实卫而御外邪。 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黄芪能补气利尿,故能消肿,如防己黄芪汤。现以黄芪为主,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亦颇为有效。 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黄芪能补气托毒,排脓生肌。治脓成不溃,常配当归、穿山甲、皂角刺等,以托毒排脓;治久溃不敛,可配当归、人参、肉桂等,以生肌敛疮。此外,对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能补气以生血,常与当归等同用;对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能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龙眼肉、当归等同用;对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等,能补气以行滞,常与桂枝或当归、红花、地龙等同用;对气虚津亏的消渴,能补气生津以止渴,常与地黄、山药等同用。 1.对中枢神经、心血管的作用:30%黄芪煎剂,可加强小鼠对学习的记忆和巩固记忆作用。 2.对心血管作用:煎剂、黄芪皂甙甲动物试验有降压作用。 3.利尿作用:煎剂对实验动物或人体均可使尿量增加,显示较强的利尿作用。 4.抗炎作用:黄芪皂甙甲可对抗组胺、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黄芪多糖能显著增加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和明显的碳粒廓清作用。 5.抗病毒作用:对Sindbis病毒、新城疫病毒(NDK)、滤泡性口腔炎病毒(VSV)及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此外,有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 含糖类、粘液质、胆碱、甜菜碱、数种氨基酸等成分。 9-30g,水煎服。 本品易于助火,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相关文章: 吃了那么多年当归,你真的了解它吗 秋天来啦,这些进补知识一定不能错过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4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自学伤寒7言诀速学伤寒论
- 下一篇文章: 中医治疗常见病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