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内科

张喜奎教授

病例

高某

男,24岁,

.9.1初诊。

主诉:多汗2年。

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多汗,稍动则出,甚时衣襟如洗,查甲功、甲状腺彩超未见明显异常,曾服“玉屏风颗粒”效果不著,迭经医治症状反复,慕名而来。辰下:静时自汗,动则益甚,汗漏不止,伴口渴,时有失眠,大便2日一行,质偏干,舌尖红苔白,脉弦细稍数。

方药

桂枝汤合牡蛎散化裁。

黄芪20g桂枝15g白芍15g

炙甘草5g生地20g鲜石斛9g

五味子12g浮小麦30g麻黄根15g

鳖甲18g(先煎)龙牡各30g(先煎)

7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9.8):药后汗减,口渴,睡眠改善,舌尖红苔白,脉弦细。予上方黄芪改30g,加桑叶12g,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9.15):药后证缓,动则汗出、口干均减轻,纳寐一般,舌尖红苔白,脉弦细。予二诊方去鳖甲,改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10g,加鸡内金12g,续服14剂后汗出大减,继续守方加减调治2周而愈。

按语

自汗为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如《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云:“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景岳全书·汗证》亦云:“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不论自汗、盗汗,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本案属营卫不和,气阴两虚证。一般情况下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然而阴阳互根互用,气随汗脱,久汗必致阴阳互损,气阴两虚,故见口渴;阴阳失和,阳不入阴,故而寐差;气虚无以推动,津亏无以濡润,故而大便2日一行,质偏干;舌尖红苔白,脉弦细亦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之征。

吾师处桂枝汤合牡蛎散化裁。《伤寒论》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杂病汗证属营卫不和者,即可大胆投以桂枝汤,荣卫调和则汗自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方中桂枝合白芍,解肌调卫,敛阴和营,调和营卫;牡蛎敛阴止汗,合龙骨、鳖甲滋阴潜阳,宁心安神;黄芪固表止汗,合炙甘草补中益气;汗为心之液,浮小麦敛心阴,止虚汗;麻黄根专于止汗;五味子酸涩滋阴敛汗,合鲜石斛、生地滋阴养血。

二诊汗减,加大黄芪用量,续增益气固表之力;《本经》载桑叶能“除寒热,出汗”,用之以增强止汗效果。三诊诸证缓,当乘胜追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当加强调和营卫,健脾益气之功,故加桂、芍、甘三者用量,添鸡内金。药后营卫和调,气阴充盛,“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遂巩固调治2周后病愈如初。

张喜奎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巜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肾脏疾病、心脑血管病、脾胃病、呼吸系统等疑难杂病。

国医堂坐诊时间:

周日上午(08:00—12:0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