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

桂枝的简介

中药名:桂枝guizhi

别名:桂尖、桂枝尖、嫩桂枝。

英文名:CmnamomiMmulus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膀胱经,心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发表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属辛温解表药。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癥瘕。

用法用量:用量3~9克。[内服]煎汤或入丸、散。用治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药理研究: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中枢系统,具有解热镇痛、镇静及抗惊厥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炎的作用;能使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增加,还具有抗过敏、抗凝血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另含苯甲酸苄酯、乙酸肉桂酯、β-荜澄茄烯、菖蒲烯、香豆精等成分。

使用禁忌: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症禁用,孕妇及血热妄行者不宜使用。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嫩枝。

药用部位: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植物形态详"肉桂"条。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10~15米,主干较通直,树干及老枝树皮深灰褐色,幼枝略呈四棱形,被褐色茸毛。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叶片长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钝,全缘,表面光亮绿色,背面灰绿色,被疏生细柔毛,离基3出脉,主脉及侧脉显著;叶柄粗壮。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小,黄绿色;花被管6裂,裂片与花被管约等长;发育雄蕊9,3轮,与花冠等长,第3轮花丝有2腺体;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1室。核果紫黑色,椭圆形,内藏种子1枚,果下有宿存花被,边缘有锯齿而呈浅杯状。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产地分布:多栽培于沙土及斜坡山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采收加工:3~7月剪取嫩枝,鲜时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厘米,粗端直径0.3~1厘米。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毫米,断面皮部红棕色,木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1、发汗解肌

用于表虚感冒,可与白芍同用,如桂枝汤。

2、温经通脉

用于宫寒闭经及寒凝血脉引起的肢麻身冷血痹症,可与黄芪、附子、白术、桂枝同用。

3、温阳化气

用于慢性浮肿病人。此类病人皆痰饮水湿为患,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上中下三焦道路壅塞,营卫运行不畅,膀胱气化失司,蒸化无权,水不化气,滞而为水,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皆为阴邪,得阳则化,故用桂枝辛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助三焦之阳,为痰饮水湿必用之品。

4、温经除痹

痹乃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之,即相当现在风湿性关节炎。因本品温通经络,外可辛散祛风胜湿,内可温通散寒止痛,更能领祛风湿诸药直达病所,收一举三得之效。

5、温通胸阳

胸为上焦,内藏心肺,为阳气升发之地,肺主气,心主血脉,气血运行赖以阳气推动,胸阳不振,则气血无力推动而成心廊痹阻,即现在的冠心病之类。桂枝辛可通行,温能助阳,为温通胸阳之佳品。

桂枝的注意事项

本药辛燥助阳动血,故湿热病及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桂枝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

2、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3、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克/公斤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克/公斤)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桂枝的炮制

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片,晾干。

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

桂枝的鉴别应用

1、桂枝解肌散寒发表力专,炒桂枝温里去寒化湿力胜,蜜炙桂枝温中补虚润燥力强。

2、肉桂与桂枝,同源于桂树,一为厚皮,一为嫩枝,均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之功。然肉桂辛大热,守而不走,长于温里止痛,人下焦补肾阳,可引火归原;桂枝辛甘温,走而不守,长于发汗解表,入上焦补心阳,能止心动悸。

桂枝的附方

1、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

2、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3、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4、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5、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6、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

7、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桂枝龙骨牡蛎汤)

8、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汤)

9、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桂枝的配伍应用

1、配芍药

桂枝辛甘温,走表则辛温发散,入里则甘温补虚;芍药苦酸微寒,苦酸清热,酸寒敛阴。桂芍相合,一辛温发越阳气,一酸寒收敛营阴,一刚一柔,一阳一阴,一散一收,相互为用。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2、配麻黄

麻黄偏于肺经气分,辛开苦泄,遍彻皮毛,专发汗而散寒邪;桂枝偏入心经血分,辛甘温煦,透达营卫,能解肌而去风邪。两者配伍,既入卫,又入营,解肌发表,温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发汗而解。

3、配甘草

甘草甘平,补脾缓中,益阴生阻,调和诸药。桂枝配甘草,专行营分而走里,辛甘发散为阳,辛从甘化,阳中有阴,补营气,益心气,通心阳,善治心悸、脉结代诸症。

4、配大黄

大黄苦寒沉降,峻下实热,荡涤肠胃,走而不守,号称将军,又有通瘀行血之功。二者相配,寒热并用各得其妙。

5、配附子

附子大辛、大热、大毒,纯阳燥烈,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有回阳救逆、峻补元阳、散寒之功,彻内彻外,果有真寒,无所不治。二药相伍,两阳相加,温经脉、通关节、散沉寒,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烦疼,不能转侧,屈伸不利,又可温通血脉,治阳虚阴凝,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之证。用于阳虚水肿,可通阳化气;阳虚感寒,可助阳发表,无大汗亡阳之虞。

桂枝的各家论述

1、《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2、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进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6、《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8、《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9、《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10、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宜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达:"寒湿凝迈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盖孙络满布腠理,寒郁于肌,孙络为之不通,非得阳气以通之,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