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生姜一两六铢(切)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服桂枝汤,大汗出开门见山。有桂枝汤证,服桂枝汤。但是前面我们讲了,服桂枝汤是有他的服用方法的,因为桂枝汤本身并不是一个非常发汗的药,服了桂枝汤后,还要喝点热粥,小捂一下被子,以达到微微汗出的目的,禁忌就是不能大发汗。大发汗者,病必不除。这里说大汗出,有可能是服用方法不当,造成了大汗淋漓,这样病是不会好的。大汗出,伤津液,病必不好,病情有可能传变。接下来怎么治,前面已经讲过,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这里说,患者大汗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也就是说,依然是桂枝汤证,还给喝桂枝汤就行了。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脉洪大这三个字。关于脉洪大,有说这里是错的,应该是脉浮大才对。因为脉浮说明病位在表,大脉为虚,表证,津液虚,用桂枝汤是对的。理由是因为后面也有脉洪大的条文,对应的是白虎汤证。白虎汤证是里热证,显然和桂枝汤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脉洪认为是里有热。比如我们下一篇要讲的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条脉洪大用了桂枝汤,条脉洪大用了白虎汤,是不是前后矛盾了呢?在这里,守一同道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学伤寒,包括任何书,不仅要学,还要思,因为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嘛,罔就是被蒙蔽了。何为思?思就是要理解文字背后的义理,它所要传达的神,而不能只看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象,象不尽道。文字所传的神,义理,才是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只有掌握了所传之神,明白其中义理,我们才算真正的理解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学会怎么去应用。那么下面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洪脉。《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濒湖脉学》:“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洪脉的脉体浮大,有如波涛般汹涌来势强而有力,之后就逐渐衰减,因此脉象在去时比来时显得势缓而力弱。从多方面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抓住洪脉的要点,那就是来盛去衰。去衰,证明津液虚了。来势虽盛,但去衰。轻取虽波涛汹涌,但沉取时反而略微衰弱。《素问·平人气象论》:“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故日钩。”钩脉是夏天的脉。在后世脉法中夏季的季节脉一般称为洪不称为钩,用洪这个名称取代了钩,所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叫钩脉还是洪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它到底是一种什么脉,具体叫什么,无所谓。要注重实,而不是名。像夏天一样的脉,洪脉。夏天人体气血往表走,外热里寒,内部津液相对空虚。所以我们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本来就很热了,为什么还要吃辛热的姜呢?就是因为外热里寒,气血津液都走表了,里面就空虚了。里面脾胃一虚,消化就不好了,吃姜就是用来温中健脾胃的。冬进补,春打虎。为什么要冬天进补呢?因为冬天气血往里走,外寒里热。这个时候脾胃运化能力是最强的,此时进补,才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来年开春壮如牛,能打虎。冬吃萝卜,也是中和里热的作用,让阴阳平衡。洪脉是来盛去衰,我们先不管它为什么来时盛,我们先理解它去的时候一定是衰的,说明里面不实,里面是虚的。洪脉容易和实脉混淆。实脉来的时候也有力,虽然不如洪脉狂急,但在浮取或沉取时,都极为有力,不论来去都十分强盛。这说明什么?说明里面津液是不虚的,和洪脉是不一样的。什么是大脉呢?《素问·脉要精微论》:“大则病进”。《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大脉为虚。在这里和洪脉一起出现,也就是脉洪大,我们可以判断出,里面津液是虚的。津液虚,就要建中。桂枝汤中有甘草,生姜,大枣,都有建中补津液的作用。白虎汤中有粳米和甘草,也是建中补津液的。剩下来的区别,白虎汤中除了粳米和甘草建中,还加了石膏和知母两味药。这两味药是清内热的,是寒凉药。这就和桂枝汤完全不一样的。桂枝汤里有桂枝,是可以达表的,用于表证。白虎汤中并无可以升发达表的药,白虎汤是用在阳明里热证的,黄元御在《伤寒说意》中说白虎汤证为阳明承气证之初气也。也就是有里热了,但还没达到承气汤证的那种燥热内结,大便不得出的状况。那么后世之所以说脉洪大是里有热,要用白虎汤的原因,就在于认为洪代表有热。他们认为之所以出现来盛去衰这样的洪脉,是因为当人体内的邪热炽盛时,由于邪热会灼伤阴液,以至于阳气独盛而冲击血脉,此时因脉管中的血液远远不及阳气的强盛,因此导致脉管扩张,出现脉来洪大,脉去稍减的洪脉。洪脉是不是就代表里有热呢?也不一定。因为从内经中我们看到,来盛去衰的钩脉,是应夏天的脉。夏天是外热里寒,里面并没有热。里面是不是有热,我们最好不要单凭一个脉去判断,还是要四诊合参,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因为这种来盛去衰的洪脉,在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的时候,也可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那你说单单一个洪脉,就能判断里有热么?不一定。有时候,脉象和症状不吻合或相反时,我们是舍脉从证的。治病,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把病治好。把病治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所掌握的证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所开出的方剂又正好能解决客观事实所存在的疾病。至于方剂叫什么名字,证据起个什么名字,都不重要。实质重于形名。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这个条文来看,我们可以理解到,脉洪大,就是指来盛去衰,里面津液虚了,同时这个脉来盛和脉浮是很像的,都是轻取满指,这种情况当然是可以与桂枝汤了。但我们心中一定要明白,这种情况它里面一定是没有内热的,有内热是不用能桂枝汤的。有没有内热,我们四诊合参,结合其他证据来判断。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形似疟,我们前面条已经讲过了,如疟状,定时发寒发热。定时发热是有一定的桂枝汤证,在后面条我们会讲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发寒是有一定的麻黄汤证。在条,因为有身必痒,我们可以判断出是介于汗与不汗之间,用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日再发,再,就是两次的意思。一日两次如疟状的发热发寒。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里说如果大汗后,病没有好,变成了如疟状的一日两次发热发寒,不出汗了,这个时候只要能稍稍发汗病就会好,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就和桂枝麻黄各半汤又有一些区别了。从这里也能看出,《伤寒论》多么的法度森严,用量变了,方剂名都变了,因为不同的用量,它们的作用已经变化了。在桂枝麻黄各半汤中,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例是一比一,而在这里,比例是二比一,麻黄汤的比例降低了。这说明表实的症状少了一些,不出汗的这个证,少了一些。因为在前面条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中,我们能看到面有热色,说明是表太实,不出汗,憋的了。需要麻黄多一些,把城门开大一些。而在这里,相对于面有热色,没有那么的不出汗,也就是城门没有那么的紧闭,只需要稍稍借助麻黄之力开一点点门就可以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经方的义理,就能够很好的运用。比如此条的桂枝二麻黄一汤,不一定非得出现形如疟状,一日发两次寒热,只要是津液虚了,同时又不出汗的太阳病,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方剂。津液虚了,毛孔紧闭的严重,一点汗都不出,可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津液虚了,毛孔紧闭的不那么严重,感觉似汗非汗,就可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后面的葛根汤,也是桂枝和麻黄同用。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项背强几几,上部缺津液了,加葛根。无汗,麻黄和桂枝同用以解表发汗。恶风,津液虚了,用甘草生姜大枣白芍建中救津液。几味药合起来,就是葛根汤,其实就是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麻黄和葛根。津液虚的表证用桂枝汤,此时又不汗出,略加麻黄,又项背强几几,再加葛根,这就是经方的组方原则,完全是根据人体能量盛衰和排病的证据来排兵布阵的。包括后面的麻黄汤原方,也是同样的原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因为不出汗,津液堆积在体表,同时也是因为不得汗出,肺中就会有热,只能用喘来缓解,这时就要麻黄和桂枝同用来解表发汗。恶风,津液也有一点点虚,但没有桂枝汤虚的那么严重,因为桂枝汤是已经打过一仗了,津液损耗了,麻黄汤是还没有硬碰硬的打,所以甘草只用了一两,一是建中,二是调和诸药。麻黄汤里并没有姜枣,甘草从二两减到一两,原因就是津液并不是很虚,主要是表实,不得汗出,城门没打开。加杏仁,是因为喘。杏仁一能助麻黄宣肺发表,二能辅助肺脏下气润肠。肺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和肃降。加了杏仁,加强了肺的升降功能,故能平喘。你看,只要我们理解了经方的义理,《伤寒论》就变得很简单,并不难学。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最后再说一下这个煎服方法。桂枝二麻黄一汤,古人是这么煎服的,桂枝汤和麻黄汤分开来煎,煎好后桂枝汤取两份,麻黄汤取一份,一份比如是两勺或者三勺,这都无所谓,然后倒在一碗中,这样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例就是二比一了。在前面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中,他也是一样的方法。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他是桂枝汤取三合,麻黄汤取三合,倒在一碗中,比例是一比一,所以叫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一条就讲到这里。守一同道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