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供:我经常晚上睡觉都会出汗,一出汗就醒过来,醒后不久汗就会干,一直持续了很多年。虽然不是每晚都出汗,但是出现的次数比较频繁,所以经常睡不好。后来,邻居介绍了一条专治盗汗症的偏方给我,服用一段时间后,夜间出汗的问题大为改善,现推荐大家。

偏方如下:当归、黄芪、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黄连4克。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二:

组成及用法:一枝箭全草7株,童子鸡1只。蒸童子鸡取汤,睡前服。

主治:盗汗。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张孝纯一枝箭甘辛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未见其止汗文献;童子鸡温中益气,补精添髓,治虚劳羸瘦,胃呆食少,病后虚弱,小便频数,带下泄泻等一般精气亏虚之证。本方之用当以雌童子鸡为好,其性味温平而无火。据经验此方其效甚好。

自汗:处方:淮小麦20克,百合、丹皮各10克,甘草6克,大枣7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主治:自汗。动则加剧,体虚乏力,舌淡,脉弱。

汗出不止:芪枣汤治天气炎热,人体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假如稍微一动就出汗不止,甚至坐着不动就大汗淋漓,则是病态,中医称这种现象为“自汗”,认为是气虚不固所致,可服食芪枣汤来治疗。具体方法是:取黄芪10克(中药店有售),大枣(去核)6枚,加毫升水,小火煎煮半小时,食枣喝汤,每日2次,每日l剂,连续7日为1疗程。

 盗汗多汗方:

处方组成

  西洋参7克,生北芪7克,紫丹参7克,酸枣仁15克,云茯神12克,龙眼肉10克,肥知母10克,正川芎6克,川郁金10克,生甘草5克。

  方药歌诀

  益气活血芪参参,

  活裁化用酸枣仁,

  更加龙眼与郁金,

  主治烦热能安神。

  功能主治

  具有益气活血安神的功效。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症见五心烦热,心神不安,盗汗或自汗,咽干口燥,头晕目眩,舌淡红,苔薄白或苔少,脉弦细,或细数,或虚细无力。

  用法用量

  每日1剂,煎煮2次,合约毫升,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处方解析

  方以西洋参、生黄芪、紫丹参为君药,即为孙光荣的“扶正组合”,或曰“增防型组合”,调和气血为基础。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归肺、心、肾、脾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紫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三者组合具有益气活血之功。配用酸枣仁、云茯神、龙眼肉为臣药。酸枣仁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有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的功效。云茯神宁心安神。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三者组合具有安神的作用。配用肥知母、正川芎、川郁金为佐药。知母苦寒质润,能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川芎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作用。三者组合具有滋阴疏肝的作用。配用甘草为使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四个药组共奏益气、活血、安神之功效。

  加减应用

  1.更年期综合征:加干小麦15克,大红枣10克,灯心草3克。

  2.顽固性盗汗:加浮小麦15克,麻黄根10克。

  3.焦虑性神经症:加莲子心10克,灯心草3克。

  4.顽固性室性早搏:加麦门冬10克,五味子3克,灵磁石5克。

  注意事项

  1.本方适宜禀赋薄弱,气血两虚,功能衰退者,多虚烦难寐,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

  2.对于实证的患者不适宜本方。

  3.益气活血的剂量宜轻。

单方案例:

夜间出汗是临床很常见的症状,有的治疗较难,常常影响睡眠令人十分痛苦。临床用霜桑叶治疗,效果奇佳。

推荐验方:取霜桑叶6克,焙末,水煎,沸后,文火煎煮刻许,去渣留液,放入小米,再煮成粥,临睡前温服,每日1剂,连服5天。

评:此方临床应用30年,每用屡效。

如治胡某,男,28岁,干部。年3月13日诊。患夜汗症三年有余,每夜汗出,曾按自汗、盗汗遍请中医治疗多日不效,经人介绍就诊。嘱其用上方,服用三天后,夜汗大减,五天后,夜汗基本治愈,又服七天巩固,随访一年余未复发。霜桑叶有止汗之功,是偶阅小说中得到的启示:一僧,每就枕则汗出遍身,衣被皆透,20年不愈,监寺教以霜桑叶焙末,米汤下二钱,数日遂愈。今适遇此症,不妨一试,果真有验。后又连遇夜汗者数例,独取桑叶一味治之,多能应手取效。于是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临床体会:桑叶配淡豆豉煮粥服,亦有止自汗之功,病后产后之人,或年迈虚弱之体,身虽不健,但无大恙,唯见昼时动辄汗出,晚睡心神不稳者,投用之后多收良效。只是病期延久者,其剂当须多用,每每服药过日,方能渐见其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