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盗汗病因病机与治疗思路浅析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1229/4319047.html 文章来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第29卷第9期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院康复科(杭州) 盗汗是由饮食失宜、体虚外感、情志失调等原因所致的病证。其出汗特征为患者寐时汗出,醒后即止。夫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盗汗之名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谓:“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故先贤认为正气劳损,阴阳失衡,导致腠理不固是汗液外泄之内因。在此基础上,盗汗可再细分虚实,或为化生无源,致气血不足、阴阳偏颇的虚证;或为脾虚痰湿内生,复感外湿,肝火旺盛,郁久化热,而致湿热内蕴的实证。明清医家曲解仲景之意,误以为盗汗即虚,大多依从“阳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之说,一见盗汗便拟滋阴之法。《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宜补阴降火。”《医略六书·内因门》曰:“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因而盗汗即阴虚的思想根深蒂固,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医家将《兰室秘藏》中的当归六黄汤奉为治疗盗汗的不二准则。但是临床上有许多盗汗患者并无阴虚之证,而是一派湿热之象。若只是一味地敛阴止汗,只会使湿热之邪愈加胶固难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故在临床诊治该病时,不可拘泥于“盗汗皆阴虚”之说,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即《伤寒论》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通过分析湿热邪气对腠理汗孔开阖的影响,对湿热盗汗的机制及治则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完善盗汗的中医治疗方案。 1湿热盗汗之病因病机 《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水谷入胃,脾为之化,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津液由肺布散至全身,再经腠理发泄而出即为汗,故汗为水谷精微所生,与津同源。《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卫属阳,营属阴,阳化气,阴成形,阳加于阴,津液受气而变化而出,化作汗液。其卫气者,得肾阳之温煦,由谷气之所化,肺脏之所布,而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其营气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营卫之气相调,方能令腠理致密,汗孔开合有度,水津各安其位,汗出有常。由此可见,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正气充盛,是汗液能够正常生成与分泌的基础。 湿热盗汗之病因,或由患者饮食失宜所致。薛生白指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其人大多嗜食肥甘之品,喜饮酒醴之味,却不知膏粱厚味最害脾脏,酒食不化,停积中焦,令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胃既伤,升降失常,气机不利。水津不运,内聚为湿,郁久化热。 或因外感湿邪所起,江浙一带雨季绵延,朱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长夏郁热,山泽熏气,冒雨行湿,汗透沾衣,湿热之邪便自外而入,阻遏肺之宣降、脾之运化,致使气机不畅,无力化湿。湿热交蒸于内,湿中蕴热,热中夹湿,胶着不散,久之牵连致肾,气化不利,湿热愈重。 亦或由情志失调而生,千般疢难,不越肝郁。肝郁之因,不外乎谋虑不遂,思而不得,故愠怒在肝,致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木火乘土,横逆犯胃,终使脾胃失和,运化不利。水湿不化,肝火灼烧,化为肝经湿热之证。 诸上种种,殊途同归,湿热互结,更伤正气。因热为阳邪,其之所聚,郁蒸于表,开发腠理,毛蒸理泄,故卫气走之;而湿为阴邪,善袭阴位,留滞下焦,其性黏滞,损伤肾阳,至水道不通。又因肺主皮毛,邪热伤肺,不能宣散,则卫表更虚;因肾主水道,湿邪阻肾,不能行水,则邪实更重。卫行脉外,傍脉道而行,至夜黑人寐之时,则行于阴,卫气已损,又入体内,则更无力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失司,泄而为汗。待白昼人寤之时,其行阴之卫气复归于表,则汗止矣。故湿热盗汗之病机在于为湿热内蕴,卫气所伤。夜间阳入于阴,故表虚不能固涩汗液,日间卫气行于阳道,故尚能与邪气抗争。故可知本病证属虚实夹杂,卫气虽伤,但仍有抗邪之力,治疗当拟扶正祛邪之法。 2理法方药 不可见盗汗便予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之品,极易助湿生热,闭门留寇,令病情迁延难愈。其次治病求本,究病因如何,从源头解决问题。凡饮食失宜者,需嘱“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方能形与神俱”;凡外感湿邪者,需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凡情志失调者,嘱“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再者,看待盗汗,不可片面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5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趣记解表药14味辛温解表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