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记解表药14味辛温解表药
14味常考辛温解表药 学前寄语: 相似的要对比; 相同的要归纳; 特殊的要牢记! 0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一类药的统称。 非官方分类: 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葱白 散寒解表药:生姜、紫苏 祛风解表药:荆芥、防风、羌活、藁本 通鼻解表药: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 发汗解表药麻黄记忆技巧: 1、麻黄用药部位: 草质茎;节间(没有长疙瘩的地方)麻黄碱含量最高。 2、相似功效对比: 麻黄: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尿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尿消肿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趣记: ①麻黄就不用多说了,中药学第一位药。 要是连麻黄的功效都记不住,不如回家卖红薯! ②香薷,又被称作是“夏月麻黄”。夏天多发暑湿感冒,化湿的作用就不难理解了。 和中呢?夏天是不是都喜欢吃凉的?寒凉之品易伤脾胃,寒热交加,易导致暑湿感冒,所以和中的作用就更好记忆了。 ③浮萍,要重点区分。 首先,浮萍不是辛温解表药,它是辛凉解表药,不属于本节的讨论范畴。 其次浮萍具有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的作用。看看上面这张图,浮萍像不像皮肤上的癣?皮肤长癣会出疹,会发痒,浮萍透疹止痒的功效就不难记忆了。 3、相似名称的中药对比 ①麻黄根: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麻黄根属于固涩药,功效与麻黄恰恰相反。 ②蚂蟥:破血、逐瘀、通经 蚂蟥,学名叫水蛭。以前夏天经常在河里游泳的水牛,从水里出来后,经常会看到牛身上会趴着一些青灰色的软体动物,而且还在不断地蠕动,往牛身体里钻,吸食牛的血液,这就是水蛭。俗称蚂蟥。 蚂蟥(水蛭)把牛的皮肤钻出血了,那蚂蟥破血的作用就有了,破血逐瘀一般是同时出现的。 通经,蚂蟥如果进入牛的体内肯定会形成一条通道,像不像中医里面人体的经络?而且还出血,是不是就可以联想到女性的一种生理现象——月经?月经不调往往是经络堵塞不通导致的,疏通经络,月经正常,所以通经就不难理解了。 通经作用还可以结合下面的一味药来记忆。 ③地龙:息风定惊,通络,平喘,利水消肿。 地龙与麻黄功效有相似 麻黄: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尿消肿 地龙:息风定惊、通络、平喘、利尿消肿 地龙,即蚯蚓。经常生活在湿润,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蚯蚓蠕动前行的时候会在土壤内留下一条弯曲的行动轨迹。中医提倡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再结合援物比类的思想,认为蚯蚓具有通络的作用。 中风等肝阳上亢所致的“风”,多导致经络闭阻,所以地龙具有息风定惊的作用。 平喘,和利水消肿的作用与麻黄一样,可以结合上面图片联想:麻黄草下,地龙在疏通土壤。结合现代分子运动理论,久而久之,地龙也具有止咳,利尿消肿的作用。 以上是麻黄相关知识点延伸。 除此之外,麻黄用于风寒表实证,可治疗风水水肿(水肿带有表证)。 麻黄碱是一种生物碱,也是危害人类的毒品主要成分之一。 桂枝桂枝: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切记:桂花树是木犀科的,桂花树的嫩枝不能做桂枝入药!!!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降逆平冲 肉桂:补火助养、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桂枝,发汗解肌,与麻黄的发汗解表不同。虽常与麻黄相须为用,但还是有区别的。 病在皮毛“发汗”治疗应该是“开腠”发汗,主以麻黄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病在肌肤“发汗”治疗应该是“解肌”发汗,主以桂枝汤。正如柯韵伯所说:“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再与麻黄而更用桂枝,如汗后不解,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或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用此解外。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主治当属桂枝也。”(语出《伤寒附翼》) 桂枝跟肉桂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肉桂,所以都具有温热性,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肉桂是肉桂树的树皮,温热性相对肉桂较弱,故而,温经通脉,能够通阳,通阳就能化寒,所以桂枝对于阴寒遏制阳气所导致的津液不能输布,因水湿停滞形成的痰饮病症,如寒凝血滞诸痛、痰饮、蓄水证、心悸、奔豚等,有助阳化气,降逆平冲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桂枝对表实无汗、表虚有汗都可以用,这也是需要与麻黄区别的地方。而且,桂枝对于表虚有汗更加适宜。 桂枝的功效记忆一般要结合它的应用来进行记忆;同时常见考点还会出现《伤寒论》对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考察。 如原文“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画红色横线部分乃历年考研、考药、考医之重点。 葱白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络下乳 用于感冒头痛,鼻塞;外用治小便不利,痈疖肿毒。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用于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痢后重。 02散寒解表药生姜、紫苏 生姜、紫苏生姜:散寒解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鱼虾蟹毒 紫苏:散寒解表、行气宽中、安胎止呕、解鱼虾蟹毒 生姜: ①生姜被称为“呕家之圣药”,对于一切呕吐都能用。这就是温中止呕这一功效的体现。 ②止咳化痰,这一功效可以结合平时人们在感冒时都选择葱白和生姜熬水喝,来治疗风寒感冒,风寒感冒一般都伴有咳嗽痰多,那止咳化痰的功效就不言而喻了。 ③解鱼虾蟹毒。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无论家庭自制还是饭店里厨师专业制作的菜品,只要跟肉类,特别是鱼虾蟹这一类的菜,一般都少不了生姜这味配菜。有了生姜的加入,不仅使菜肴更加鲜美,而且还能解除因为食物链所积累在鱼虾蟹这类动物体内的毒素。 (开玩笑,老祖宗留下的神技秘法会没有道理?) ④生姜杀半夏。二者是关系也是历年常考知识点。 生姜杀半夏‘半夏畏生姜。 紫苏: 紫苏子、紫苏梗、紫苏叶功效虽似,但各有偏好。 叶:散寒,发汗力强(偏发汗散寒) 梗:理气,宽中,安胎(偏行气宽中) 子:降气消痰、平喘、润肠(偏化痰平喘,更有润肠之功) 03祛风解表药荆芥、防风、羌活、藁本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藁本: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以上四味药都具有祛风解表的作用,除了荆芥以外,还都具有胜湿止痛的作用。 趣记: 荆芥 荆芥能透疹消疮。从名字上来看,荆芥荆芥,单单从“芥”子的写法来看,跟“疹”和“疮”有相似之处,可以联想记忆。 如果此法感觉牵强,那么在临床上有一种叫“疥疮”的皮肤疾病可以联想记忆,皮肤疾病一般都会发疹,发痒,最后还会溃烂成疮。那么荆芥透疹消疮的功效就不难记忆了。 至于止血这个功能,是用荆芥炒炭以后使用的。大家都知道中药炮制学里面炒炭的药物一般具有止血的作用。 所以荆芥的功效就是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荆芥穗祛风之力较其他地上部分更强。 防风 防风具有和羌活藁本一样的除湿止痛的作用。 除此之外,防风还有止痉的作用。原因是什么呢? 防风防风,防止一切之风伤及人体。防风被称作“治风之通剂”、“风药之润剂”。既治外风,又治内风。肝风内动也是风。 荆芥和防风常做药对来使用,二者功效之差别上已澄清,共同之处是无论风寒风热均可使用。 通窍解表药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白芷:祛风散寒、燥湿止痛、宣通鼻窍、止痒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散寒、燥湿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苍耳子: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宣通鼻窍 辛夷:散寒、宣通鼻窍 趣记: 白芷: 从字面上看,“芷”字和“带”的部首很像。中医里面跟“带”有关的,除了妇科的“经、带、胎、产”以外基本没有其他了。白芷,止的就是白带异常,白带异常属于妇科病,一般白带异常这类妇科病多会伴随瘙痒,那白芷就止痒呗! 从白带的形态外观来看,类似于脓,那么白芷能够消肿排脓,这个功效就可以联系在一起,方便记忆了。 细辛: 除了祛风散寒,燥湿止痛外,还能温肺化饮。温肺化饮这一功效就要结合中药方剂学里面的小青龙汤来记忆了。小青龙汤就是用来治疗外寒里饮证的。 苍耳子: 苍耳子有毒,且可用于风疹瘙痒、疥癣麻风。但此功效一般不做考察,未见有相关考题。 辛夷:与其他几味药不同,主要功效是散寒,通鼻窍。同样有毒。 该章节可能会考察六经头痛相关引经药,也是需要注意的。 以上是14味辛温解表药常见功效汇总及相关知识点延伸。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5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倪海厦论湿疹治疗
- 下一篇文章: 湿热盗汗病因病机与治疗思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