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大全弘扬民主文化传承中药国粹

麻黄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割取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产地:

1草麻黄生长于干燥高地、山岗、干枯河床或山田中。分布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2.乌贼麻黄分布于生长于干燥山地及山壁石缝中。主要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西部等地。

3.中麻生长于多沙地带、沙漠或干燥山地。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植物形态:

①草麻黄,又名:华麻黄。

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高30~70厘米。木质茎匍匐卧于土中;草质茎直立,黄绿色,节间细长,长2~6厘米,直径1~2毫米。鳞叶膜质,鞘状,长3~4毫米,下部1/3~2/3合生,围绕茎节,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中央有2脉。花成鳞球花序,雌雄异株,少有同株者;雄花序阔卵形,通常3~5个成复穗状,顶生及侧枝顶生,稀为单生;苞片3~5对,革质,边缘膜质,每苞片内各有1雄花;雄花具无色膜质倒卵形筒状假花被;雄蕊6~8,伸出假花被外,花药长方形或倒卵形,聚成一团,花丝合生1束;雌花序多单生枝瑞,卵圆形;苞片4~5对,绿色,革质,边缘膜质,最上1对合生部分占1/2以上,苞片内各有1雌花;雌花有厚壳状假花被,包围胚珠之外,珠被先端延长成细长筒状直立的珠被管,长1~1.5毫米。雌花序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枚,卵形。花期5月。种子成熟期7月。

②木贼麻黄

小灌木,高70~厘米。木质茎粗大,直立;草质茎节间纤细而短,通常长1.5~2.5厘米,直径1~1.5毫米。鳞叶膜质鞘状,下部3/4合生,上部通常2裂,钝三角形。雄花序多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有苞片3~4对,基部约1/3合生;假花被窄倒卵形,雄蕊6~8;雌花序单生,常在节上成对,花序窄椭圆形,苞片3对,最上1对约2/3合生,胚珠1~2,珠被管长1.5~2.5毫米,常略弯曲。雌花序成熟时成肉红色浆果状,有短柄。种子多为1枚,窄长卵形。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③中麻黄

灌木,高达1米以上。茎枝较前两种粗壮,草质茎对生或轮生,常被白粉,节间长3~6厘米,直径2~3毫米。鳞叶膜质鞘状,下部2/3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三角形。雄花序数个簇生节上,卵形;苞片3片1轮,有5~7轮,或2片对生,共有5~7对;假花被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蕊5~8,花丝完全合生,或大部分为2束;雌花序3个轮生或2个对生于节上,长椭圆形;苞片3~5轮或3~5对,最上1轮或1对苞片有雌花2~3,珠被管长1.5~2.5毫米,常螺旋状弯曲;雌花序成热时红色肉质,常被白粉。种子2~3。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主要成分:

草麻黄茎含生物碱1~2%,其中40~90%为麻黄碱,其次为伪麻黄碱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又含儿茶鞣质6%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l-α-松油醇。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和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类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

矮麻黄含总生物碱(以麻黄碱计)1.15%,其新鲜叶含蜡0.15%,其中主成分是廿九烷醇、廿九烷、卅烷醇。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3、解除支气管痉挛。麻黄硷和伪麻黄硷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且作用较缓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顺而止喘,亦即所谓“宣通肺气平喘”。

4、利尿。伪麻黄硷有明显利尿作用。

5、升压。麻黄硷能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其作用缓进而持久,可维持数小时。

6、抗病。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1、生用;2、蜜制。

毒性:麻黄碱对大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mg/kg;d-伪麻黄碱盐酸对兔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mg/kg;10%麻黄挥发油乳剂对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4mg/kg。

入药部位: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炮制方法:

①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②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③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④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平喘、利尿。生用发汗力强,蜜制多用于平喘息止咳。

主治: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平喘和治疗外感风寒。

1、用于平喘止咳。一般需配杏仁,为增强平喘作用。在肺热喘咳时(如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必须用石膏等清热药,入麻杏石甘汤;在肺寒喘咳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须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加强散寒、祛痰、镇咳的作用,方如小青龙汤。

要注意的是,麻黄虽有治喘作用,但连续长时间使用后,效力会大减,所以,慢性咳嗽者一般不宜久服,可间歇使用。麻黄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如用量较大,往往会引起过度兴奋而致失眠,用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探索合适的分量。用蜜炙麻黄副作用较少。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如感冒和流感早期)。冬季外感,寒邪在表,脉浮紧,头、身肌肉紧张而疼痛者,用之最为合适。春夏秋的外感风寒也可以用,但伤风有汗则不宜用,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以防发汗太过。麻黄配桂枝,更能增强发汗作用以解散风寒,方如麻黄汤。

3、用于治疗水肿。取其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以减轻水肿。一般与白术同用。治疗水肿而伴有表证者,偏寒的,配羌活、防风;偏热的,配石膏。

4、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配薏苡仁或白术等,通过发汗祛湿,缓解疼痛。

使用注意:有高血压者慎用麻黄,用于解表时可以用紫苏叶代替;用于风湿关节痛时可以用鹿含草代替。

用量:常用量:1.5~9g,用4.5~6g较普遍。虚弱者用2.4~4.5g便可。体质稍好者用于发汗、平喘时,有时须用至9~12g,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时,用量可较大。

处方举例:

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4.5g、杏仁9g、生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服。

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白芍6g、细辛3g、干姜6g、五味子3g,制半夏6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主要成分: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

附:麻黄根:为草麻黄的干燥根。呈圆形,有分枝(支根),外表赤褐色,木质坚硬,断面淡红或黄白色,细腻放射状纹理不明显,味微苦。不发汗而能止汗,多用于体虚多汗者。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病症中医用药,病症小偏方吗?

想要了解更多中药知识和食用方法吗?

只需







































中科医院曝光
郑州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