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I你在此处别动,我去剥几个橘子就来
大家都知道小真真志向是研究那些没人关心的药材。因为对于贵细药材,大众的金钱和注意力的大量涌入,想要买到真的相对不难,阿真觉得自己可以缓点再科普。 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功效主要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因此今天要讲的,就是价格实惠的、所有人都剥过的、在普通橘子身上那个皮而已-即药材“陈皮”。 我们现在讲的“陈皮”历史上原作“橘柚”,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因其为果皮入药又名“橘皮”,“治胃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从“橘柚”“橘皮”到“陈皮”,名称变化是有原因的,其关键就在“陈”字,意思是久置陈放。最早出现“药物宜陈后使用”的提法见于《神农本草经》的序例中,言:“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而出现“橘皮须陈”的说法,则最早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即后世著名的“六陈”,只是橘皮陈久为陈皮为何“良”,书中并没有做详细说明,只是做了一个经验总结,后世也大多沿袭这个说法。 终于,在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首次出现了“陈皮”一称,但还是归于“橘”的项下。后来,陈皮因其功效优异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汤液本草》中才开始独立作为一种药材出现。继而,在清代《本草备要》中说到:“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对陈皮陈放之后的药效变化有了一定的说明。而明代的《药鉴》中提出了陈皮的陈放时间要求:“陈皮需用隔年陈”,声明陈皮需要放置一年后才可入药。 总而言之,从陶弘景开始,便有了“橘皮”陈久者良的观点,后世大多沿袭此观点,认为陈皮久置之后药效更好,可惜这些记述关于陈皮的品质记述都过于简单,对于需要陈放年限没有做出明确要求、亦无明确解释。 说了这么多陈化的演变和好处,当今市场上却很难直接买到真正陈化至少1年的陈皮,毕竟这样便宜又大量的的东西年年有,大部分商家也都不想压货在手上,还需要仓储和养护,平白多出了许多的风险。 好在对药品有追求的各医馆诊所还可以买回“年轻”的橘皮,在医馆内自行陈化成为满足自己需求一年、三年甚至五年的真正的“陈皮”。 然而,陈皮真正的质量问题不仅仅在陈化时间上,我们一直说陈皮便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1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苏东坡笔记3前文坛领袖是苏东坡老师,最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