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黄芪味甘,微温,均为温补之品。能补益脾肺之气,治疗脾肺气虚。人参强补气,善补气,拖救虚脱;还能益气生津,兼治气伤津伤;安神,益智,治失眠健忘。黄芪虽不及人参强大,但有升阳之功,常用于治疗中气郁结。又善扶毒生肌,利水消肿,治气血两虚之疮,如久溃或流脓,脾水肿;还可补气生血、摄血、生津、化滞,治疗气虚血虚萎黄、崩漏便血、气虚血瘀口渴、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黄芪、白术温补兼施,益气利水,固表止汗,治脾虚气弱水肿,水湿凝滞小便不利,气虚自汗。其中黄芪补气强,善升阳,可治疗中气郁结所致气虚所致的脏器脱垂、发热等症。又善补肺、固表止汗,治自汗盗汗;毒可生肌,久治气血不足之疮,或脓久不溃;此外,补气还能生血、补血、生津、化滞,治疗气虚血滞所致的血虚萎黄、崩漏便血、气伤津褐、气虚血滞所致的麻木半身不遂等。白术味苦,有燥湿之功,善治脾虚湿游。还能健脾防胎儿窘迫,治脾虚胎动。

古代常用的白术和茅苍术,宋元时有所划分,现在列为两类。两味药均苦温,入脾胃经。擅长燥湿健脾,治疗脾虚湿阻所致的腹泻、便溏、带下等症。白术既甘又甜。擅长补虚、健脾、益气、止汗、安胎。苍术味辛,善祛邪气。除了擅长祛湿,还擅长祛风除湿。因此,脾虚气弱者宜用苍术,湿浊者宜用苍术。白术用于治疗气虚自汗、气虚外感汗出、脾虚胎动不安,白术用于治疗湿重表证、风寒湿痹。脾虚湿盛者,宜同用。此外,白术可利水,治水肿、痰饮;苍术还可以明目,治疗夜盲症。与苦寒药同用,治湿热疮、脚气、关节痛。

人参和西洋参都可以益气生津,治疗气和津液损伤引起的疲劳和口渴。其中,人参性温,补虚力强,常用于气虚、气阴两虚的重症和急症;又善补脾气,益肺气,常用于治疗脾肺气虚证。还能安神增智,治疗失眠健忘。西洋参性凉,是滋补品。虽然没有人参那么厉害,但是对于擅长清热养阴,气阴两虚,有热者更好。又善养肺阴,清肺热,治阴虚火旺之喘、痰、血。

太子参和西洋参能益气养阴

白扁豆、山药味甘,能健脾,治疗脾虚。其中白扁豆性温,能祛湿,故善治脾虚,便溏、妇女湿食少。还能解暑、治暑湿、泻痢等。山药性平,善益气养阴,补肺肾,固涩固涩,治肺虚或肺肾两虚,肾虚遗精所致的气喘咳嗽。

山药、大枣性味甘,善补脾,但入药较慢,故治脾胃虚弱。山药性平,除养脾阴外,为平气阴之品。还擅长补肺肾,还能治涩。可用于治疗肺虚或肺肾两虚所致的气喘咳嗽、肾虚遗精。大枣性温,除补脾气外,还善养血,是温补气血之品;还能安神,治疗血虚、萎黄、脏躁。可与强药同用,以缓解药物的强性,保护胃气。

甘草。和大枣。两者都是甜补。它们具有补中益气、缓和药性、治疗脾胃虚弱、疲乏无力的作用,或通过减轻复方中药物的毒性来调和诸药。不同之处在于:甘草性平,性温,善补心气,急则止痛,治心气不足所致的心悸、脉滞,腹胀或肢体挛缩的急性疼痛。使用时性寒,还能化痰、止咳、解毒,治疗咳嗽、痈肿、疮毒及药食之毒。大枣性温,长于养血安神,可治血虚、萎黄、脏躁。

红景天、绞股蓝,均能益气,治气虚,兼热者尤宜。其中,红景天主以甘补,兼以苦泄,性平偏凉,又能平喘、活血通脉,治久咳虚喘,以区气虚血瘀、血脉不畅所致诸证。绞股蓝善泄为主,兼能甘补,药性寒凉,又能健脾、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治频热咳喘、热毒疮痈、癌肿等证。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