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笔记精华整理
中医儿科学 一、咳嗽: 1、风寒;金沸草散。(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 2、风热;桑菊饮。(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宁散。 4、痰湿;二陈汤。 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肺虚久咳;六君子汤。 7、食积;曲麦二陈汤。 8、气阴两虚;生脉散。 二、肺炎咳嗽: 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重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5、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气阴两虚);生脉散。(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三、哮喘: 发作期; 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 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四、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五、口疮: 1、脾胃积热;凉膈散。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 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 六、呕吐: 1、伤食;保和丸。(伤乳)消乳丸。 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解肝煎。 5、惊恐;定吐丸。 七、泄泻: 1、伤食;保和丸。 2、风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 4、脾虚;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偏肾阳虚)四神丸。 变证; 1、伤阴;连梅汤。 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腹痛: 1、腹部中寒;养脏散。 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 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 九、厌食: 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 3、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 十、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丸。3、脾虚不运;香砂六君子汤。 十一、疳证: 1、疳气;资生健脾丸。 2、疳积;疳积散。 3、干疳;八珍汤。(眼疳)石斛夜光丸。(心疳)泻心导赤汤。(疳肿胀)五苓散合皮饮。(肾气不固)金匮肾气丸。 十二、惊风: 外感 1、感受风邪;银翘散。 2、感受暑邪;清温败毒饮。 3、感受疫邪;(气营两燔);白虎汤合紫雪丹。(湿热)黄连解毒汤。(痰食惊风);玉枢丹合保和丸。(惊恐惊风)抱龙丸、安神丸。 慢惊风; 1、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寒湿);附子理中汤。 2、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 3、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三、痫证; 1、惊痫;镇惊丸。心血虚、养心汤。愈后疲倦用大补元煎。 2、风痫;定痫丸。 3、痰痫;涤痰汤。 4、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十四、小儿水肿: 1、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浸;三妙丸合导赤散。 3、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4。脾肾两虚;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 5、(肿甚)五苓散、五皮饮。 6、水气上凌心肺;已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7、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 8、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往期文章: 经方在儿科上的应用 颜德馨:中药“代激素方”,专治蛋白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0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老中医在漫谈中告诉我的四个祖传妙方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