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中医百家古今论述
这里选了常见的中医十大名方,整理成上下两期,可供阅读珍藏。十大名方包括小青龙汤《伤寒论》、大承气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五苓散《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归脾汤《济生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除《黄帝内经》外,《汉书》当时记载的其他医经均已亡佚,《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其中仅存的就是《黄帝内经》。 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先秦、战国、西汉。元末明初医学家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认为内经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从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可知《灵枢》即《针经》。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1.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3.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是天文、历法、气候、地理、化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哲学等几十门学科集成,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巨大的国学经典。 4.《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种,以“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也很多。这些古文献对了解先秦时期中医发展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 白芍12克 当归12克 茯苓12克白术12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补丈夫一切病不能方”。 配方:薯蓣,牛膝,菟丝子,巴天戟,杜仲,续断,枸杞子,获苓各3克,肉苁蓉6克,五味子,山茱萸各1克,蛇床子1克。 用法:上12味,酒服方七匕,日二夜一。 禁忌:唯禁醋、蒜,自外无忌。 效果:孙思邈方中说“服后5夜知觉,10夜生力,15夜力壮如盛年,二十夜力倍。其药和平不热,调五脏,久服健力不可挡,妇人服者,面生五色”。 其原文如下: 薯蓣散:补丈夫一切病,不能具述方。 山药荆实(一方用枸杞子)续断(一方用远志)茯苓(一方用茯神)牛膝菟丝子巴戟杜仲(各一两)苁蓉(一两)五味子山萸肉(一方用防风)蛇床子(二分)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惟禁酸、蒜,自外无所忌。服后五夜知觉,十夜力生,十五夜力壮如盛年,二十夜力倍。若多忘,加远志、茯苓。体涩,加柏子仁服三剂,益肌肉。亦可为丸,服三十丸,日二夜一,以头面身体暖为度。其药和平不热,调五脏,久补五劳方: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常服去风劳,妙。 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方: 苁蓉白龙骨阳起石续断天雄(各七分)五味子牡蛎蛇床子地黄天冬桑 上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药方》卷十九) 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公元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年孙思邈无疾而终。根据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献,以及陕西省耀县药王山有关碑刻,孙思邈的著作80余种,今多亡佚。 这里选了常见的中医十大名方,整理成上下两期,这一期是下期,可供阅读珍藏。十大名方包括小青龙汤《伤寒论》,大承气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五苓散《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归脾汤《济生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桃仁12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川芎5克 柴胡3克 桔梗5克 牛膝9克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克山萸肉克山药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名医名著: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纳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返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积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乙始以《颅囟方》着山东。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卷。夫当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书之家,莫不争献秘笈。卒未得是书真本,而今乃复见于世,岂非古人精气有不可磨灭者欤?是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根据朱本,则各得其所矣。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至《薛氏医案》本已为薛氏所乱,不足引证云。(光绪十七年辛卯长夏内阁中书周学海谨记) 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朝宣和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汉医儿科学著作,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宣和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3卷,上卷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列举常见小儿病证80余条;中卷记尝所治病,经钱乙治疗的危重疑难病案23个,充分展示了他的医学观点;下卷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首。书后附有《阎氏小儿方论》、《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反映了宋代多个医家的经验方,具有简练实用的特点,作为儿科鼻祖钱乙研制的五脏补泻的方剂,成为后世医家临证研究、化裁古方的重要文献。 1.木瓜丸:止吐。 木瓜末,麝香,腻粉,木香末,槟榔末(各一字)。 上同研,面糊丸,如小黄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2.青金丹 青黛(研),雄黄(飞研),胡黄连(各半两),白附子(炮制二钱),水银(一钱与腻粉同研)粉(水银同研),熊胆(用温水化入),芦荟(研),蟾酥(研入各一分),麝香(半分),龙脑(研),朱砂(飞研),铅霜(研各一字)。 上为细末,令匀,用熬过猪胆汁浸,蒸饼和丸,如黄米大。退惊治风,化虫杀疳,除百进乳食,治一切惊风天钓,目睛上视,手足搐搦,状候多端。用药一丸,温水化滴鼻中,令嚏喷三五次,更用薄荷汤下二丸即愈。如久患五疳,腹胀头大,四肢瘦小,好吃泥土,不思乳食,爱咬提甲,时眉毛,头发稀疏,肚上青筋,及又患泻痢,并用米饮下二丸。如鼻下赤烂,口齿疳虫并口疮等,用乳汁研二丸,涂在患处。疳眼雀目,白羊肝一枚,以竹刀子批开,入药二丸在内,以麻缕缠定,用淘米泔煮熟,空腹食之。仍令乳母常忌鱼腥、大蒜、鸡、鸭、猪肉等。 3.生犀散:消毒瓦斯,解内热。 生犀(凡盛物者,皆经蒸煮,不堪用,须生者为佳)。 上一物,不拘多少,于涩器物中,用新水磨浓汁,微温饮一茶脚许,乳食后,更量大小加减之。 4.大黄丸:治风热里实,口中气热,大小便闭赤,饮水不止,有下证者,宜服之。 大黄(一两,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川芎(一两锉)甘草(一分锉炙),黑牵牛(半两半生熟炒)。 上为细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二岁每服十丸,温蜜水下,乳后服,以溏利为度;未利加丸数再服。量大小虚实用之。 5.敷齿立效散 鸭嘴,胆矾(一钱匕,红研),麝香(少许)。 上研匀,每以少许敷牙齿龈上。又一方用蟾酥一字,加麝香和匀敷之。议曰∶血之流行也,气之循环者卫也。变蒸足后,饮食之间,深恐有伤于荣卫而作众疾。其或气伤于毒,血伤于热,热毒攻之。虚脏所受,何脏为虚?盖小儿肾之一脏常主虚,不可令受热毒,攻及肾脏,伤乎筋骨。惟齿受骨之余气,故先作疾,名曰走马,非徐徐而作。所宜服药,甘露饮地黄膏、化毒丹、消毒饮。其外证以前件立效散、及麝酥膏敷之。切忌与食热毒之物。此疳不同常证,医宜深究保全为上。若用常方,难于痊愈。(选编自百度百科) ,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纳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返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积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乙始以《颅囟方》着山东。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卷。夫当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书之家,莫不争献秘笈。卒未得是书真本,而今乃复见于世,岂非古人精气有不可磨灭者欤?是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根据朱本,则各得其所矣。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至《薛氏医案》本已为薛氏所乱,不足引证云。(光绪十七年辛卯长夏内阁中书周学海谨记) 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朝宣和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汉医儿科学著作,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宣和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3卷,上卷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列举常见小儿病证80余条;中卷记尝所治病,经钱乙治疗的危重疑难病案23个,充分展示了他的医学观点;下卷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首。书后附有《阎氏小儿方论》、《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反映了宋代多个医家的经验方,具有简练实用的特点,作为儿科鼻祖钱乙研制的五脏补泻的方剂,成为后世医家临证研究、化裁古方的重要文献 晏志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8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29
- 下一篇文章: 铅笔填写记录,记录未填写,QA未签字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