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神农本草》: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虐,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止好睡,通腠理等。不可多服,令人虚。

《本经疏证》:今人但据桂枝证之自汗,不究伤寒亦有自汗者,但以麻黄证之无汗,不究中风最多无汗者。不知伤寒亦有浮缓,中风亦有浮紧者。仲景之论,变动不居。后人偏为分疆画界,致使执滞难通。然麻黄杏仁石膏汤,越婢汤,皆有汗出,更用麻黄,独不畏亡阳耶?(此段言辞,可见作者思考之深切,把伤寒论的“死规矩”变灵活了,才是治人救命有良效也),,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可用之。如咳而上气,侯中水鸡声,曰咳而脉浮,是病聚于肺,肺者皮毛之合,从皮毛而泄之,所以分消肺病也。

《本草思辨》与麻黄相配之物有六。杏仁(三拗汤),桂枝(麻黄汤),芍药(小青龙),石膏(大青龙),葛根(葛根汤),细辛(麻黄附子细辛和麻黄附子甘草对比)。麻黄开肌腠,杏仁通肺络,麻黄性刚,杏仁性柔。麻黄外扩,杏仁内抑。芍药训麻黄之性而使水饮得下走也。

《药征》:主治喘咳水气也(从含麻黄的经方中,多数方剂均出现咳喘及水气证退出主治),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疼,一身黄肿。

《金匮》: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吉益为则以为,甘草麻黄证略而不详,其兼有喘咳,恶寒,骨节疼之证,此乃麻黄主治之因。吉益为则尝试麻黄之效,可用之证而用之,汗则出焉,虽夏月,而无洒洒不止之缓。(有是证,则用是药,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

《五十味药证》:

主治黄肿(里水,麻黄甘草汤主之。最简方推出其主治,似桂枝甘草汤),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

黄肿是指面色黄黯而水肿者。恶寒,是不当风而有寒冷感;无汗,指皮肤干燥;身疼痛,指全身疼痛感,困重感,拘紧感。

麻黄体质:体格健壮,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且较为粗糙。

麻黄配桂枝则可减轻麻黄让人烦乱,心悸等不良反应。《伤寒论》对麻黄桂枝3:1的大青龙叮嘱不宜过量,而对麻黄汤3:2未有交代。6两:水肿无汗,如大青龙,越婢汤;3-4两;咳喘,无汗身痛,如射干麻黄汤,葛根汤。2两:脉沉的无汗,水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湿家病,麻黄量更少,半量或1两。

麻黄的中毒量:30--45克,如,心悸,气促,血压升高等,重则视物不清,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慎用麻黄体征:1,肌肤白皙,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者;2.脉微弱者,3.平素头晕心悸者4.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放疗期间。5.极度销售。麻黄久煎可减轻不良反应。

方根

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主治咳喘而恶寒不渴者。其他麻黄桂枝甘草,麻黄附子甘草,麻黄细辛甘草,麻黄杏仁石膏汤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