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廿四节气第九个节气——芒种。芒种是夏季第三个节气,此时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所以称为“芒种”。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所以养生关键在于祛湿。小康视频隆重推出郡县联播,为您奉上独家节目“二十四节气——芒种”,来听听专家解读的芒种养生攻略。芒种

《历书》:”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

《礼记·月令》:“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节气物候

▲麦芒初露(摄影/宁颖)

芒种第一候,螳螂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曰天马言其飞捷如马也,曰斧虫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随其地而称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至此时,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

芒种所在的五月对应的是姤卦,正是一阴初生的象,而螳螂正是感一阴之气而生的生物。感阴气,故有杀心,所以螳螂是虫中比较凶猛的。此时,小螳螂从螳螂卵中破壳而出,一坨螳螂卵中有上百只小螳螂。而螳螂卵正是我们常用的中药——桑螵蛸。严格来说,螳螂在桑树上产的卵才能被称为桑螵蛸。

芒种第二候,鵙始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鵙,百劳也,《本草》作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称浊温,故《埤雅禽经》注云伯劳不能翺翔,直飞而已。《毛诗》曰七月鸣鵙,盖周七月夏五月也。

鵙(音局),即伯劳鸟,鵙是形容它的叫声,并以此得名。伯劳感微阴而鸣,故也是生性比较凶猛的鸟类。伯劳本身和麻雀差不多大,爪子的力量也不发达,但它嘴的力度,可以媲美鹰隼这类猛禽,蛙、蛇、松鼠、蜥蜴等,都是它的猎物。《诗经·豳风·七月》曰:“七月鸣鵙”,周历的“七月”即夏历的“五月”。

▲松鼠也是伯劳鸟的猎物之一(摄影/宁颖)

芒种第三候,反舌无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特《注疏》以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时正鸣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验》亦名为虾蟆无声,若以五月正鸣,殊不知初旬见形,後形亦藏矣,陈氏曰: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而或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反舌即反舌鸟,又名百舌鸟、乌鸫。反舌鸟感阳而发,遇微阴反而无声也。这和伯劳遇阴而鸣正好相反。百舌鸟本身也是比较温顺胆小的鸟类。百舌鸟之所以名百舌鸟,是因为它的叫声非常丰富,宛转多变,能模仿多种禽鸟的鸣叫声,宋代文同有诗曰:“就中百舌最无谓,满口学尽众鸟声。”

芒种节气农事

▲绿油油的稻田(摄影/宁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的原义,即有芒刺的谷物可以开始种了。虽说芒种是“亦稼亦穑”的节气(稼,种植也;穑,收获也),小麦于芒种成熟,也于芒种收割,但芒种的侧重点仍然在种,而不是收。如果重点在收,那么芒种就应该叫“大满”了,形容小麦灌浆结束,谷物充实。

《七修类稿》: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盖有芒之种谷,至此长大,人当效勤矣。节物至此时,小得盈满,故以芒种易大满耳。

节气于人事,总是前瞻性的,以免大家错过天时。小满提醒农人准备收麦,芒种提醒农人赶紧种新谷,如北方忙种夏大豆、玉米、花生等,南方则忙着晚稻插秧,或种棉花。除了收获和种植外,不少农作物的管理也分毫闲不得。如棉花的防虫,南方则处于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之时。

芒种节气习俗

▲玉渊潭的樱花(摄影/贾琼)

送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自调青梅酒饮(摄影/贾琼)

煮青梅酒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忙周农事习俗活动,文字记载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节气防霉

▲衢州乡村的雨后景色(摄影/宁颖)

《五杂炬》: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

芒种期间,梅雨来时,梅子渐由青转黄。“梅雨”一词亦由此而来。关于芒种后的入梅时间,有两个主流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芒种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入梅,至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出梅,再至小暑日断梅(一般出梅即断梅,这里作区分可能是按程度分,即入梅至出梅的这段时间的降雨量要高于出梅至断梅的这段时间)。按照这个说法,今年年入梅在6月8日,出梅在6月26日,断梅在7月6日。

《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入梅。

第二种说法,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按这个标准的话,今年入梅在6月12日,出梅在7月15日。当然,还有其他的历法标准,和地域有关,比如福建一带则提前到立夏后的庚日。

今人多以气象数据为入梅和出梅的标准——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北纬29-33°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

▲富春江上打渔船(摄影/宁颖)

梅雨季来之前,要做好防霉准备。古人会将怕潮的皮毛衣物埋入干燥的灰堆,书籍则会在未梅雨前,晒得极燥,放些樟脑,密封入柜,以免因霉生虫蛀。今人在衣柜中放点干燥剂就可以预防,对于那些塑料袋封存的衣被,如果不是真空的,建议撤下塑料袋,以免里面的湿气无散发之途。

家电建议不定时地开启一会儿,有助于排潮气。通风的方法是——把朝南或东南方向,即上风方向的门窗关闭,只开启下风方向的门窗,以减少水汽进入室内。梅雨是自然气候,没有必要特别讨厌它,我们应该顺应它,做好防潮工作就好。如果梅雨季没有梅雨,名“空梅”,反而这个地区可能会发生干旱。

芒种节气养生

▲北京大兴毛蕊花田(摄影/宁颖)

《养生论》:夏月宜用五枝汤洗浴,浴讫,以香粉傅身,能驱瘴毒,疏风气,滋血脉,且免汗湿阴处,使皮肤燥痒。

芒种时节,闷热的气候宜洗澡以去身上的湿浊之气。讲究的古人用香汤沐浴,不仅能洗去全身的汗垢,还能通经开窍,祛邪养正,使人神清气爽,防治皮肤病。如传统的兰汤就是用佩兰煮汤,现在比较常见的是用艾草、菖蒲煮汤洗浴。

《养生论》中有用五枝汤洗浴,即桑枝、槐枝、桃枝、柳枝各一把,麻叶半斤煎汤作洗澡水。洗完澡后,再用粟米粉(或葛根粉)和青木香、麻黄根、炒香附、甘松、藿香、零陵香打粉而成的香粉敷身,具有“驱瘴毒,疏风气,滋血脉”的功效,预防皮肤病。

▲玉渊潭的樱花(摄影/贾琼)

《三元参赞延寿书》:大汗急宜敷粉。汗湿衣不可久著,令人发疮及风瘙,大小便不利。

芒种节气,悬挂或佩带香囊亦有芳香化湿,避疫祛邪的作用。香囊不仅美观,佩带中药香囊本身就是一种“衣冠疗法”,自古用之预防流行性疾病。

熏香的效果比佩香囊更强。《大学》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说明人对真善美有种天然的追求,人喜欢闻香气而恶臭味。香是一种正气,好的香人会很喜欢闻,养正祛邪。潮湿闷热的日子,可以熏一些以艾草、菖蒲、苍术为主料的香。

小康独家视频:专家解读芒种养生攻略

▲视频编导/聂一凡

专家简介:魏民,国医大师王世民弟子,副主任中医师,河南省首届中医学会委员,天江国医馆特聘专家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生命洋溢着锋芒播种幸福的希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