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15.html 某些人一突然改变体位时,如坐位直立站起、或蹲位直立站起,就会出现会出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四肢乏力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厥。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或身体虚弱的人,中医认为这种情况属于“清阳不升”,最好的调理药物就是黄芪。 黄芪,是中医处方中最常用的补气药,它的药用历史也非常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明代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认为五脏之气都可以用它滋补。 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脾为后天之本,补气诸药之最”,深得人们的喜爱。那么黄芪到底有多大功效呢? 黄芪的功效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黄芪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 黄芪功效虽多,但一般常用其他药物一起配伍治疗疾病,效果会更佳。 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疗效更佳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善用黄芪,疗效更佳1、黄芪枸杞乳鸽 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 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斩脚爪、洗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 黄芪、枸杞分别洗净,放入炖盅内。将料酒、盐、味精、姜片、鸡清汤同放炖盅内; 上笼蒸到肉熟烂,取出笼,拣出姜、黄芪,淋上鸡油即成。 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适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2、黄芪粥 黄芪30克,粳米克,红糖40克,陈皮5克。 黄芪切成片,洗净用纱布包好,置锅中加水毫升熬10分钟,取药汁; 如前法再熬一次,收取药液待用; 锅中放清水约毫升,投入淘净的粳米,中火上烧开,改用小火煮至米烂汤稠; 表面浮起粥油时放入洗净的陈皮、红糖,再煮5分钟即可。 补益中气,利水消肿。适宜于慢性肾炎、老年性浮肿等。 3、黄芪甲鱼汤黄芪60克,活甲鱼0克,生姜10克,盐、黄酒适量。 甲鱼活杀,洗净,每只切为4块; 黄芪洗净,控净水分,将黄芪、甲鱼放入砂锅内,加冷水浸没; 先以武火烧开,加盐、黄酒、生姜调味,改用文火炖2小时,离火; 每次食1小碗,喝汤食甲鱼,分2~3日吃完。 滋肝肾,益元气,清虚热。适宜于骨蒸劳热,气短乏力,盗汗,妇女子宫脱垂等症。 4、黄氏当归乌鸡汤 乌鸡肉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 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加水适量,文火煮熟后调味食用。 可补益气血,固肾调精,适用于年老体弱、大病初愈、月经过多之气血不足、肾气亏虚者。脾虚气弱,体倦乏力、常自汗食少、易感冒者也可食用。 黄芪禁忌黄芪是药食皆宜、补气强身佳品,但服用黄芪也有禁忌。 黄芪是药不是粮,用之对症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气滞湿热、食积停滞、热毒炽盛者不宜用或需配伍运用,此外,感冒发热、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注:文章配图来自rf.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5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君子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