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药每天一味拳参
01来源 蓼科植物拳参的根茎。 0别名紫参、山虾子、疙瘩参、牡蒙、众戎、童肠。 03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5~85厘米。根茎肥厚,常弯曲,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并带暗紫色。茎单一,不分枝,无毛,具纵沟纹。基生叶具长柄,长15~35厘米,叶片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圆钝或截形,沿叶柄长延成窄翅,边缘外卷,两面稍被毛,老时渐脱落;茎生叶互生,向上柄渐短至抱茎;托叶鞘筒状,膜质。总状花序穗状,顶生,圆柱形,直立或稍弯,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质,淡棕色,中脉色深而明显,花梗纤细,花被淡红色或白色,5片,椭圆形;雄蕊8,较花被稍长;花柱3。瘦果椭圆形,有3棱,棕褐色,稍有光泽,包于宿存萼内。花期6~9月,果期9~11月。 04产地分布生于较高的山坡、草丛或林间阴湿草甸中。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 05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挖根茎,除去残茎叶及须根,晒干。 06药材性状扁圆柱形,常弯曲成虾状,两端圆钝或稍细。表面呈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较密环节及根痕,一面隆起,另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有数十个黄白色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 07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涩。归肺经、肝经、大肠经。 08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止血、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09临床应用用量3~10克,鲜用加倍,内服煎汤,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用治湿热泄泻、痢疾、肝炎、血热、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痔血等。外伤出血、无名肿毒、痈疖疔疮可取鲜品捣敷患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单味煎汤漱口或含咽。此外,本品内服尚可治温病高热惊痫抽搐,多加入止痉药中同用。 10药理研究拳参提取物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拳参渗滤液与明胶制成的制剂有一定的止血作用。现发现还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活性,并能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有预防作用。 11化学成分含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以及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又含羟基甲基蒽醌、维生素C、β-谷甾醇的异构体等。还含右旋儿茶酚,左旋表儿茶酚,6-没食子酰葡萄糖,3,6-二没食子酸葡萄糖和葡萄糖等成分。 1使用禁忌拳参毒性很小,无实火实热者慎服,阴疽患者禁服。 13配伍药方①治痢疾:鲜拳参、鲜蒲公英各1克,鲜黄芩9克。水煎服。小儿酌减。(《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慢性气管炎:拳参9克,陈皮9克,甘草6克。水煎服。(《西宁中草药》) ③治急性扁桃体炎:拳参9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西宁中草药》) ④治烧烫伤:拳参研末,调麻油匀涂患处,每日1~次。(《贵州省中草药资料》) ⑤治吐血不止:拳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乌梅汤服3克;另一方去人参,加甘草,以糯米汤服。(《圣惠方》) ⑥治咯血,鼻出血,胃溃疡:拳参45克,研细末。每服4.5克,每日次。(《宁夏中草药手册》) ⑦治痔疮出血:用拳参15克水煎,熏洗患处。(南药《中草药》) ⑧治无名肿毒:拳参根6~9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推荐阅读: 无花果!菝葜!续断!川楝子!藕节!麻黄根!马蔺子!薤白!葛根!山楂!刀豆!商陆!女贞子!藁本!黄莲!山茱萸!漏芦!黄药子!大腹皮!绵萆薢!黄精!马兜铃!紫草!黄芩!糯稻根!雷公藤!无患子!藜芦!紫苑!天仙子!1、本号资料来源于网络,收录仅出于学习、研究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发站内短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本号收录的所有偏方、土方、古方、药方、验方等一切涉及治疗的方案仅供研究,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请勿盲目照搬。本号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责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9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老中医常见病特效方慢性支气管炎15方
- 下一篇文章: 健鹤宝middot南京健康知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