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什么忌口 http://m.39.net/pf/a_6985661.html
  自从觉醒墙友属性至今有一年多了,大大小小的边墙敌台也走过了不少,不过此前寻访的目标大多是随性而发,所探之边亦是断断续续,不成体系。在此当中,唯独对京西沿河城一带的边墙和空心敌台的走访最为全面细致。恰逢近期与朋友再上黄草梁二寻天津关,补足了此前观察细节的疏漏,于是横下心来写一篇“沿字系列”长城盘点,也算是对一段时间瞎忙活的成果梳理记录。   老套路文献开篇。明代刘效祖在《四镇三关志》中记载沿河城相关防御体系曰:“沿河口下……附墙敌台五座,空心敌台一十五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此处的“沿河口”为广义概念,包含如今门头沟区沿河城村一带以及其一路向西的沿河口、天津关、梨园岭、洪水口、小龙门一线。其中“空心敌台一十五座”也是个很有趣的记述。实际上,在刘公成书之后不久,梨园岭北山又添一座砖砌敌台,于是乎沿字砖砌空心敌台的数量增加至16座(此处不讨论天津关的石质敌台)。1.沿字敌台的地理分布   京西群山中,16座敌台自东向西依次排开:1-2号台位于沿河城村外永定河谷出口处的两侧山崖,3号台位于沿河口村北石羊沟内,4-5号台在沿河口村中把控着石羊沟出口的咽喉要道。6-11号台位于黄草梁西北侧的天津关古道,12-14号台在东灵山下的洪水口村附近,15号台位于最西,独守小龙门村。剩余一座“增补”敌台则位于梨园岭村北的黄花梁上,扼守从东灵沿黄花梁直奔梨园岭的小道。这16座形态各异的敌台分布在京西的深山密林中,旧时屏卫着帝都北京的西翼要道,如今又给千篇一律的山野增添一抹人文气息。图1.1沿字16座空心敌台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沿字号敌台防御的方向主要为北侧,即怀来-涿鹿平原。由于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从怀-涿平原进入京西腹地的通道主要为永定河谷(幽州大峡谷)、石羊沟、京西古道(麻黄峪-天津关段)、灵山古道等。因此与蓟镇、宣府镇防御策略不同,沿字敌台多分布在各种狭窄的山谷或者河道的险要之处,且空心敌台多独立于边墙之外,三两成群,形成互相照应的格局。图1.2沿字16座空心敌台防御来敌的方向(蓝色)与身后进京的通道方向(白色)   图2显示的是沿河城一带的军事防御格局,以及各隘口之间的关联。沿河城一线的关口彼此平行,若任意一处出现闪失均可能造成兵临北京城下的结局。万幸的是,沿河城与斋堂城是各方向来敌无法绕开的交通枢纽,只要这两座城池固若金汤,神京百姓大可高枕无忧。2.沿字敌台的共性特征   沿字敌台相对于大名鼎鼎的涞源“乌”字、“插”字和“宁”字等系列敌台来说数量方面并不亮眼,但其贵在精而不在多。沿字三、四、五号台保存的完好程度令人惊讶,崭新程度仿佛昨日方才竣工建成。所有留存至今敌台的门窗均有木梁残留,原汁原味。与密云境内大多数的空心敌台相比,沿字敌台在砖石加工、内墙平整、回廊构造、射孔装饰、匾额雕花等细节完成度均胜出不少,体现了明代京西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沿字敌台的一些共通处包括如下几点:2.1精致的回廊式结构图2.1沿字六号台回廊转角相接部分的相贯线,左侧为两个箭窗图2.2沿字三号台回廊转角处的小型藻井和砖雕。此处笔者探访时漏拍,故转引“11路军”的博客之图,侵删。2.2精巧的屋檐收分图2.3沿字四号台西侧面沿字敌台的屋檐部分均利用三层砖依次外探,伸出楼体,且中间一层使用了弧线砖体(类比硬山顶建筑冰盘檐结构中的枭砖/炉口/混砖),引入一种刚中带柔的美感。同期建成的大部分蓟镇敌台,屋檐多为棱角檐式,沿字敌台在这方面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2.3充分利用空间的四箭窗设计(10#除外)

同见图5,相对于一般3x3形制的空心敌台,每面可多出一扇窗,增加防守火力密度。

2.4首层地面射孔设计同见图5,窗下开孔的设计贯穿于沿字所有敌台,与京东北冀东敌台形成差异。这些开孔作为射击孔洞可能角度略平,但作为石雷投放孔和瞭望孔的功能不错。2.5美中不足的直角垛口图2.4沿字11号台上的垛口墙   根据笔者观察统计,沿字所有敌台的台顶垛口侧面均为90o直进直出,没有像金山岭/司马台一样做出“〉〈”的突出结构。推测是由于其建成时间较早(隆庆五年~万历二年),后续的新工艺做法未能及时应用。不过据长城研究领域的学者说,只有蓟镇长城在万历年间的某一时刻之后,凸出式垛口才开始普及。也就是说,凸出型垛口很可能是出自某位蓟镇总兵官之手,而这位总兵官是否为大名鼎鼎的戚继光将军,则有待考证。   沿字敌台在上述的相同点之外,也存在细微的差异。以下我们从外观、首层结构、顶层结构、细部装饰四大角度依次对比分析。3.1沿字敌台的差异:外观   沿字敌台的外观全部为条石筑基,上以青砖砌出楼体和垛口。关于楼门数、楼门构造特征、箭窗数、箭窗构造特征对比如下。表3.1沿字敌台外观形式对比(门/窗/匾额等)附注:由于沿字一、二、十三和十五号台已毁,具体形式无从得知,悲。图3.1A部分“单开门”沿字敌台 根据已知信息,不连接墙体的敌台为单侧开门,包括沿字3、4、5、12、14号,以及梨园岭无编号敌台均为单侧开门。此类“独立”敌楼的门券多为石质,其中,3/4/12/梨园岭四个敌台有完整的石门构件(门枕石、门柱石、一字石、石券脸),5/14两台仅有门枕石和门柱石,上部为砖砌门拱,也是比较有趣的组合(图3-1A右上)。对于3、4、12和14号台,与楼门同面墙的两扇箭窗也使用了石质拱券,且门拱的“一字石”一路延伸到两侧的窗拱,给楼门所在墙面纹出一条横贯左右的“腰线”(图3.1A左)。图3.1B部分“双开门”沿字敌台 沿字敌台中所有复数楼门的空心敌台均为对侧双开门,且均位于天津关一线,包括边墙串联起来的6/7/8/9/10五座空心敌台;实际上,沿字11号台本应也是双开门,可惜再往西头走已经是断崖,只好将西墙建成四箭窗。上述六座敌台的楼门除门枕石外均未使用石质构件,而是与楼身一并采用砖砌而成。除10号台外,楼门以及箭窗的拱券构造均为一券一伏。可以生动地说,一旦连接了长城墙体,沿字敌台的楼门就从石门“退化”成了砖门。图3.1C砖砌券门多样性的体现:沿字十号台 虽然所有跨墙沿字敌台均为砖砌楼门,且大部分楼门形制统一,均为“一券一伏”式的拱券,但仍不免出现一些“异类”,例如上图3.1C中的沿字十号台。十号台两侧的楼门十分夸张地使用了的高等级券门,且其箭窗拱券也有两券两伏之多,除此之外还在楼体中部设置了一匝华丽的棱角檐。看来当初沿字十号台是找了另一位设计师设计的,其中深意似乎可以类比“北京地铁4/14号线请来京港地铁运营”,有种以竞争促进步的感觉。3.2沿字敌台的差异:首层结构   沿字敌台的首层内部构造简要对比如下表。表3.2沿字敌台首层建筑形式对比   

 首先,所有的沿字敌台均为回廊式,均由四条筒拱围绕而成,但是具体到每座敌台,其筒拱的交汇形式均有所差异。具体包含、形成“转角圆顶”,以及沿字十号台(又是它)独享的式。回廊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回廊结构与与平行筒拱结构(蓟镇主流)的对比见下图。

图3.2A回廊式布局中筒拱的两种交汇方式:直接相贯与“各让一步”图3.2B回廊式敌台与平行筒拱敌台转角处的比较   回廊结构与平行(并排)筒拱结构的应用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由于笔者并非建筑专业出身,不了解不同设计在用料、工时和建造成本方面的差异,所以仅靠感官分析。私以为,沿字敌台大多建造于相对平整的山坡、谷口或者鞍部位置,基座受到地形限制不明显,因此大量使用正方形的平面结构,更适合使用回廊式筒拱排布以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意识。而京北、冀东一带的蓟镇敌台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建造,局部地带的建台基础不满足正方形,也有少数险要地带需要建造平面为长方形的四、五甚至六眼敌台,这种特殊的形制更不适合采用回廊构造。总体而言,敌台内部结构的选择不仅因地形而异,也和负责督造官员、工匠的个人偏好有关,因此上述猜想仅为一家之言,将来若有偏差也是纯属正常(酷)。图3.2C沿字敌台的中室构造   沿河城所属空心敌台的中室,几乎全部为中空露天式(图3.2C左),唯梨园岭敌台则是单一筒拱的封闭式(图3.2C右)。中空露天实际并非敌台原本的设计,原中室顶部应架有并排多根木梁,并铺设木楼板,作为台顶铺房的地面。结合蓟镇(尤其是金山岭)一带的敞楼,以及少部分在敞楼的外壁中改建砖筒拱的实例可知,最初的空心敌台大多数是砖壁+木心结构。彼时的楼内多用木柱支撑起首层空间,并在柱顶架梁,梁见设板,用木板铺成敌台上层的地面。我们推测,后来这种砖木构造敌楼被放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北方干燥少雨的条件下木芯敌台易起火,不论是疏忽大意起火还是敌人火攻敌台,对于防守军队的伤害都是致命的,更不要说敌台里大多还囤积着大量的火药、石雷、铳枪等等。因此,沿字大多数敌台均处于从木心台向纯砖台过渡的过程中,呈“外砖内木”结构。只有兴建最晚的梨园岭无编号敌台已走到纯砖时代,拥有了全沿河城唯一的封闭中室。图3.2D两种不同位置的望孔

 这里根据首层望孔位置,又可将沿字台分为两派:孤立派和连墙派。孤立派敌台的望孔全部在箭窗的正下方(如图3.2D左),包括沿字3/4/5/12/14以及梨园岭无编号敌台;连墙派敌台的箭窗则几乎全部位于两窗之间的地面上(如图3.2D右),包括沿字6/7/8/9/11号台;为什么说“几乎”?那是因为沿字10号台这个奇葩敌台的箭窗又一次在周围敌台里独树一帜,把望孔开在了箭窗下方(见图3.1C)。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推测,无论是箭窗正下方的望孔,还是窗与窗之间的望孔,均可起到窗扇关闭状态下窥探敌情、投掷石雷、放箭以及发射火铳的功能。望孔设置在窗间或者窗下实际上是各有利弊的:若设于窗间,可在危急时同时从箭窗和望孔开火,但弱点是窗间墙体太厚,狭窄的廊道中人难以做出匍匐姿势;若设于窗下,则使用箭窗和望孔射击的士兵的站位冲突,影响火力最大化。另外多说一句,楼体四周开这么多孔,冬天难道不怕漏风吗?

图3.2E单侧与双侧开设的登顶梯道   相对于蓟镇敌台多用石楼梯,沿字敌台的纯砖梯显得独具一格。由于门头沟地区局部地形关系,夏季降水量相对不多(房山地区分流大量北上水汽),故而砖梯保存较好。沿字敌台中,7/8/10/11四座敌台仅设单侧登顶梯道,其余敌台均设置有对开的两条梯道。梯道的数量决定了敌台上下层人员流动的效率,故而可知双梯道的敌台承担的防御任务势必大于单侧梯道者。天津关一线的单梯道敌台最多,说明防御压力最小;这与其所处的崇山峻岭深处的位置时互相匹配的。3.3沿字敌台的差异:台顶构筑   沿字敌台的上层构筑物情况如图所示。台顶的主要结构包括铺房(又称楼橹)、垛口墙、墙上望孔、射孔、排水结构等。空心敌台台顶构筑的保存是最难的,因为随着时间流逝,承受日晒雨淋的顶面损毁速度最快。因此这部分的考察详情也存在最多的不确定性,有待以后进一步考察确证。表3.3沿字敌台屋面建筑形式对比注:“两角夹三面”、“面3基4”、“面平基下”等描述为笔者为方便而发明的缩写,具体含义下文介绍。图3.3A部分台顶现存铺房遗迹 沿字敌台的台顶最初均建有铺房,主要用于驻守士兵休息。随着时间变迁,大多铺房已经毁佚,留下来的少数也只剩下断壁残垣,但从残留的细节中不难推断原先的形制。例如,沿字3号台顶留下的墙基与柱础(图3.3A)说明曾经的铺房应该是砖木混合式构造。沿字9/11号台较为完整的山墙残存则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离村落更近的地方,铺房保存更糟糕(即使是楼体保存更完好的沿3/4/5号台也一样),不知该如何解释?图3.3B各种垛口、射孔的存在形式   我们将台顶四周的凹凸状挡墙称作“垛口墙”,而墙体下凹留出射击空间的口子便叫做“垛口”。大多数台顶的每一面均有4个垛口,以及其中穿插的3面垛墙(不含转角墙),这也就是表3.3说的“两角夹三面”的含义。

  垛口墙上常设置一些射孔/望孔,设置在垛墙上部的位置较高,设置在垛墙下部(对齐)或垛口下部(错开)的孔洞位置较低。“面三基四”就是说墙面上方有3孔,基底位置4孔,两数字相等时为对齐开孔(图3.3B上中),不等时则为交错开孔(图3.3B上左)。对于比较奇葩的沿字10号台,这项数据为“面9基4”(图3.3B上右),在每单个垛墙上开出了品字形的三孔。

  进一步讲,开孔又分平开/向下开两种形式。平开孔(3.3B下左)多用于瞭望和远射,向下开孔(图3.3B下中)则主要用来进攻来到敌台近前的敌人。两者外观很容易区别:站在台下仰视,透光的就是向下开的射孔,黑漆漆的则是平开孔(图3.3B下右)。部分敌台中,位置较低的开孔被安排得与屋面地平同高,使之同时具备了射击/排水功能(例如3.3B下右图里低处的两个平开孔)。   除上述特征以外,笔者还观察了沿字敌台顶层排水孔洞、吐水嘴等细微结构的区别,但因为图像记录不完全,无法做出有价值的分析。为避免误导读者,这一部分暂时留白,且待后续有机会弥补。4.小结   沿河城编制下的砖砌空心敌台一共一十六座,保存至今仍有细节可供考证的共计十二座。经过这次的总结梳理,我发现沿字敌台可按照其基本特征,分为三个系列:

  A.沿河口村系列3座+梨园岭无编号敌台1座(沿字3/4/5号台+梨园岭)。这一系列空心敌台不倚边墙、独立成楼;仅开1门,内部大多数为四筒拱回廊+露天中室结构,双侧开梯道登顶;楼顶垛口保存较为完好,但铺房毁佚严重。而梨园岭敌台除了中室封闭、铺房残留较多之外,与3/4/5号台的构造基本一致。

  B.洪水口系列2座:沿字12/14号台。该系列敌台同样独立成楼,但使用石料明显增多,包括箭窗、腰线等均大量采用石料;内部仍然采用回廊+露天中室+双梯道;但台顶垛口结构几乎无存,难以横向比较分析。

  C.天津关系列5座:沿字6/7/8/9/11号台。该系列敌台跨边墙而筑,整体含砖量极高而含石量较低(台门、基座等用石料很少)。台内部同样是四筒拱回廊+露天中室结构,但梯道数量多少不一;台顶铺房多有残存,垛口和射孔形制变化繁多。

  D.沿字10号台自成一派。虽然10号台与C系列敌台同生于黄草梁的蓬蒿之间,却有着不走寻常路的’C’位设定。凭借三券三伏的大门、两券两伏的箭窗、单面9孔的垛口墙、风骚的腰部棱角檐、粗糙的内墙工艺、半条登顶梯道,还有难以描述的廊道交汇方式,沿字10号台成功地独自撑起一派,成为本次盘点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座敌台。5.后记   得益于沿字敌台的数量(少)和区位优势(易到达),我才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遍历探访,汇总出本篇盘点小文。经过这次总结,我发现在探访长城的时候仍然存在记录不条理、观察不仔细、拍摄有疏漏等各种问题。本次撰稿也是一次失误反思和经验总结的过程,姑且在这里给自己未来走访长城提几点规划:

  1.体系化梳理一份表格,用填表的方式记录走过的每座敌台各种细节。

  2.寻找一款合适的拍照APP,能够及时标注归纳所拍各类资料图。

  3.视频使用超广角端拍遍每个角落,仰视天花板,俯视地面,侧视各种墙面,不漏一丝细节。

  4.多学一点明代兵书类文献,同时也学学砖石古建筑的基础知识,提高姿势水平。

——————TheEND——————

.4.11凌晨于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9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