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七章第4条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4条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主要论述肺胀的病因治法,当与第3条互参。上条以本虚为主,本条以邪实为主。肺司呼吸,主通调水道。风寒邪气闭塞于外,水饮停滞于内,导致肺气壅塞,水道不通,呼吸困难,发为肺胀,故见上气喘息,躁动不安。 外感风寒之气不解,内停水饮泛滥,溢于肌肤发为风水,治疗风水当用发汗之法,外散风寒以开腠理,气畅则水行。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第3、4条同讲。 上气面浮肿,肩息,气但升而不降矣。脉复浮大,则阳有上越之机。脉偏盛者,偏绝也。又加下利,是阴从下脱矣,阴阳离决,故当不治。肩息,息摇肩也。上气喘而躁者,水性润下,风性上行,水为风激,气凑于肺,所谓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者也,故曰欲作风水。发汗令风去,则水复其润下之性矣,故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上气咳逆喘而躁急者,属肺胀也。乃风郁于外,水逆于中之候也,故曰:欲作风水。当发其汗,故曰:发汗则愈也。 徐彬曰:有邪者,尚可治也。若上气但喘而躁,则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其逆上之涎沫,将挟风势而为风水。今使先泄于肌表,水无风战,自然顺趋而从下,故曰:可汗而愈。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咳嗽上气,喘而躁烦者,此为肺胀而气阻也。气为水母,此欲作风水。以风中皮毛,遏闭肺气,不能调水道而输膀胱也。《素问·五脏生成论》: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手阳明升则化气,手太阴降则化水,咳嗽上气,辛金不降,无以行水,欲作风水之兆也。发汗以泻其皮毛而消肺胀,则愈矣。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第3、4条同讲。 肾不纳气,则气上冲,肺气壅塞,则气亦上冲,但面浮肿,则痿黄而不泽,肩息则气短而不伸,加以浮大之脉,则阳气将从上脱,故曰不治。又加下利,则阳脱于上,阴竭于下也,此上气以肺肾两虚而不治者也。若夫喘逆而躁疾,则为肺实,而胀为风遏太阳寒水不能外达皮毛之证。「欲作风水」则为风水未成,盖风水既成,必至一身尽肿,此证独无,故曰发其汗即愈。麻黄加术汤、越婢汤、小青龙汤,俱可随证酌用,此上气以肺实而易愈者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见肺痈,当有肺胀之辨也。邪伤于卫,后入于营,而为肺痈。此风伤于卫,内挟痰涎,壅逆肺气,上逆奔迫,故喘而躁,是为肺胀。然有肺气壅逆,不得通调水道,即泛滥皮肤,故曰欲作风水。治宜发汗驱风,从表而出,水即下渗,即下条小青龙之证也。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第3、4条同讲。 上气证,有正气夺与邪气实之不同。如上气,面浮肿,摇肩出息,气但升而无降矣。又按其脉浮大,是元阳之根已拔,不治,又如下利则阳脱于上,阴脱于下,阴阳离决,其证尤甚。上气喘则躁者,其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此为肺胀,其逆上之涎沫,将欲秉风势而作风水,但令发其汗,风从汗解,则水无风战,自然就下而愈。 此另提出上气,分二小节,因历虚实以定生死也。前人谓肺痈由风,风性上行而上气,其实不必拘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师合为一篇,大有深意合之可也,分之亦可也。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外寒内饮的上气证。由于风寒外束,肺失宣降,水饮内停,肺气壅闭,气机不利,故肺气胀满,上逆而喘,烦躁不安。本证肺气壅闭,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溢于肌表,可能成为风水。肺胀病因,主要是风寒外束,水饮内积,若发汗散风寒,则肺气通畅,肃降得宜,水饮可以解除,而诸证自减。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上气、喘,这个就像小柴胡了,像小青龙加石膏证之类的。而烦躁,属肺胀,那么这种的病啊属于肺胀,肺胀古人这是个病名。这个肺胀据我的体会啊,有的说是肺气肿,古人也不想,也不懂得肺气肿。当他喘呢,胸它就胀,这个喘由于呼吸困难,胸腔这个内压增高,他就讲觉得胀,觉得烦满,古人管这个叫肺胀。 那么这种情形,欲作风水,这个风水啊,我们详细的在《水气篇》里头来讲,什么叫风水呢?既有外感,又有水气,古人管这种病叫风水。水气是什么呢?就是身上浮肿,那么上一段面浮肿,那也是水气。他说欲作风水,水气还没有现出来,但是从这个上气喘而躁、属肺胀,这种病胸特别满、胀满,这个大概都是内有饮的关系,内头有痰饮,《痰饮》那一篇咱们还没讲,大约后头都有。 那么如果人内有痰饮,外感风邪,这就要发作所谓外邪内饮交相危害的这种情况。如果饮特别的厉害,将为风水,那么饮不太厉害,那它未必然会成为风水。冲它这种说法这类的病是平素有内饮,又感风邪,这样子他才上气喘而躁,这是属于肺胀,这恐怕要发作风水。发作风水也好,不发作风水也好,这类病都得发汗,那么后头很多方子,到时候咱们再来讲,这很多了。咱们小青龙汤也是外邪内饮,心下有水气,表不解嘛。他这个上边这两段都讲这个咳逆上气,讲完肺痿肺痈了,又讲一般的咳嗽、喘。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出;热过于荣,吸而不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第3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第4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7条: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1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第12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第15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4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张子恒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4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7条
- 下一篇文章: 金匮要略第五章千金方越婢加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