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二章第7条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7条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所述为刚痉表现。风寒袭表而身热恶寒,颈项拘紧。寒邪束表,阳气被郁于上,风寒有化热之势,所以足寒而头热,面目红赤。风邪善动不居,故见头部动摇。阳郁在上,化热伤津,加之风邪燥伤津液,经脉失养而见口噤不语,甚至背部如弓一样反张。 津液已虚,此时如果再用汗法治疗,不仅难以透邪外出,而且汗化为湿,湿与寒合,表阳更伤,恶寒更甚,痉病必然加重。发汗过后,寒湿相合,是滑涩之脉与紧脉并见,按之如蛇。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痉病不离乎表,故身热恶寒;痉为风强病,而筋脉受之,故口噤、头项强、背反张、脉强直。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头热足寒,面目赤,头动摇者,风为阳邪,其气上行而又主动也。寒湿相得者,汗液之湿,与外寒之气相得不解,而表气以汗而益虚,寒气得湿而转增,则恶寒甚也。其脉如蛇者,脉伏而曲,如蛇行也。痉脉本直,汗之则风去而湿存,故脉不直而曲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病患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 李彣曰: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噤。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此症须先详太阳隧道,则丝丝入扣,否则极力强解,终属隔靴搔痒。夫大阳者,从目内眥,上头角,复下经牙车,上绕脑后,历颈项,循背部之夹脊,而下走足外臁之后侧者也。此条系太阳经血不足之人,寒湿浊邪两中于下,于是郁寒郁湿而两化为热,化热循太阳而上冲,太阳之经血不足以御之,故见种种干热之症而痓也。身热足寒者,本寒标热之应,玩下文寒湿相得,则言寒而湿在其中,故曰寒湿之浊邪两中于下也。颈、项、头、面、目与牙车,下至背部,俱太阳之所经,故颈项强急、头热、面目时赤、独头动摇、牙关卒噤、并背反张者,俱经血不足,而干热逼之之应,故知为痓也。恶寒为太阳之本症,时头热“时”字,与口之“卒噤”相应。盖化热之邪,终不若风热之盛实,故但时热、时赤、时动摇、卒噤、卒反张也。以鄙见拟其方,或当主桂枝倍芍药汤外加花粉、术、附为合。盖桂枝本汤以解标热,加花粉以滋其经血之干,术、附以逐其本寒标热;倍芍药者,使之直走足胫以上散也。若以为太阳表热,不顾寒湿之本病,但发其汗,则寒湿之本气,以汗空而相得于表;表阳之气虚,以汗疏而益虚于上。寒湿与虚阳,相搏于在上在表,故恶寒益甚也。此发汗而病不服之变动如此。其脉如蛇,谓伏而坚直之脉,已如如有外出之势。暴腹胀大,是寒湿之邪,入腑为即愈,其愈于自下利乎。夫痓之为病,如盛夏之时,阳热酷于上,逼阴气于下,而不得上升之象。若阳光少薄,则地气自腾矣。发汗以散其在上在表之热,则下阴之液,有上滋之势,故脉起如阴蛇之外出,腹胀如岚雾之上浮,殆阴阳交泰之渐乎!人气与天地之道相同,其欲解也宜矣。此发汗而病服之变动又如此。脉如故,即下文之伏脉也,犹言脉伏如故,而反加弦之谓。夫弦为紧滑之合脉,紧为寒,滑为湿,寒湿伏于下,则阳热之不解于上可知。故曰“痓”者,言痉病之已成也,此发汗而病不理之变动又如此。全条总言寒湿病之常变,亦痓之病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目赤,头摇口噤,脊背反张者,是痉病也。以太阳寒水之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走足,筋司于肝,血枯木燥,风动筋缩,而膀胱津液之腑,木所自生,更失滋润,故太阳之部,筋脉拘牵,头摇口噤,颈项强急,而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瘈,急,疭,缓,即痉病之谓也。若发其汗者,阳亡火败,水土之寒湿相得,里气既亏,而表气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经脉枯槁,动如蛇行,全失缓和从容之象矣。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此节前后绝然二证,不可以混治。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为无汗之刚痉,属太阳,即《金匮》所谓「葛根汤主之」者是也。时头热,至背反张,肠胃及筋脉俱燥,为痉病最剧之证,属阳明,即《金匮》所谓「可与承气汤」者是也。中风本先发热,风从上受而不及于下,故身热而足寒。颈项强急,为风寒袭太阳经络。恶寒者,表未解也,此葛根汤方治所为,寓生津于发汗之中者也。若夫胃热上薰,则头热而面赤。热邪郁于脑部,则目脉赤。血热挟风,循神经上冲颠顶,则独头动摇。牙龈筋脉,以液涸而强急,故卒口噤。燥矢郁于内,筋脉挛于外,故背反张,此大承气汤方治所为急下存阴,而间不容发者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第7、8、9条同讲。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而弦,直上下行。《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此言治痉不可大汗也。寒湿淫于太阳经筋,格阳于上,身热而足寒。太阳经脉受邪,则颈项强急。寒湿居下,阳不下达,足寒而头热。太阳而兼阳明,故面目赤而卒口噤。太阳与督脉风为主病,独头动摇,背反张,而为痉病。盖痉乃经筋阳虚而受阴湿,治之不可大发其汗,汗则气伤而邪反不去,寒湿相得,反为留连,致表益虚而恶寒甚。阳伤湿盛则脉坚劲,动犹如蛇,乃譬挣扭奔迫之状也。暴腹胀大者,似乎邪传大阴,暴烦自利,欲解之征,若其脉仍如故而反伏弦,要知汗伤其阳,邪气内传,而为太阴痉矣。太阳经筋原挟督脉而行,筋受寒湿,脉紧弦而强直上下,经谓督脉为病,脊强反张,正指此痉而言也。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痉有本证,可以备言其形状,亦有误治之变证、变脉,可以略陈其大概,今请先言其本证。经云:因于风者,上先受之。故病痉者上而身热未及于下,故下而足寒;风伤太阳之经,故颈项强急;风伤太阳之气;故通身恶寒,阳气上行于头面,故时头热面赤;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风热伤于经脉,故目赤。颈项皆强急而不能动,独头虽风象而动摇,强急则筋不舒,而牙关紧闭,且风客会厌,而语言不出,所以卒然口噤,背反张者,风邪入经输也。此痉病本证之形状也。若不知其为痉,而误发其汗者,汗之沾濡衣被则为湿,湿之陆续不干则生寒,寒湿相得,其表因汗而益虚,虚甚即恶寒甚。盖痉之未成,太阳原有感寒之证,而痉之既成,阳邪用事,热甚灼筋,何致恶寒之甚,此为误治而一变也。发其汗已,不独证之一变,而其强直之脉亦变屈曲如蛇。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论痉病的主证及汗后的脉证反映。痉病不离乎表,故身热恶寒。痉为风强病,而筋脉受之,故口噤、头项强、背反张而筋脉拘急。《内经》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故头热、足寒、面目赤头动摇,反映了风阳上行而又掉动,此痉病之主证,不可不知也。此证若发其汗,汗沾衣被变化为湿,又与外寒之气,相搏不解,则卫阳以汗出而益虚,寒邪得湿而转增,故恶寒为甚。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第七段,到这是一段。这个患者身热恶寒,项背强急,一看就知道是葛根汤证,就是太阳病的葛根汤证。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这也是太阳表证,这里讲的是刚痉,刚痉是以葛根汤证出现的。主要是表不解,气上冲。气上冲,人身上中的津液即体液、水份,它也就伴气上冲往上来,那下面就虚,所以津液不到足下,足就寒。上冲,津液往上来,上部特别充实,颈项也强急,这个葛根汤的项背强,就是这个津液充斥于上体部,那么既是强急,也是发痉挛,也是肌不和,咱们说葛根解肌嘛。 葛根的肌不和跟柔痉肌不和是两种,柔痉那种肌不和是由于组织枯燥,而有热;而前者这个热是有的,由于水气太多,湿热这么两种东西,也能使得肌肉不和,而发生痉挛,这刚痉是这么一种情况。所以说这个津液冲上,头热、面赤、目赤,往上冲嘛,热也往上冲,津液也是这样。项背强急,脖子运转就不自如了,只能脑袋动,独头动摇。如果项背强急到一个相当程度,它就要发生背弓反张,就变成了痉病了,骤然间口噤,口噤就是不能说话,牙关紧急,张不开嘴来,这么一个口噤。背反张,后背反张,张指弓说的,弓本来是反张往后,两头往后反张,就是说往后抽,小孩抽就这样,大家都看到过,这就是痉病,就是说葛根汤证的刚痉的意思的一段话。这后头参考刚痉的葛根汤证更清楚了。 这一段说太阳病,项背强急,无汗发热,恶寒是葛根汤证,一痉的时候,就要会口噤、头痛、背反张,就是痉病了;没有以前的,只是项背强急,咱们说头项强痛太阳病,指的是颈,向后头说的,如果强更进展的话,到相当程度,就牵连到背,那时候脑袋能动,项颈不能动,所以独头动摇,再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要口噤、背反张了,痉就要发生了。他这个是由太阳病发痉的过程写的,这一段说的是刚痉。 这一段没有,在玉函经里就没有这一段,在伤寒论也没有,所以这是衍文不要。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这个搁着,这是衍文,这书错误更多。 其他医家 清·程林《金匮要略直解》:“身热头热,邪在太阳也;面赤目赤,邪在阳明也。颈属阳明,项属太阳,邪在二经,则颈项强急恶寒也。阳明之脉挟口,故卒口噤;太阳之脉循背上头,故头独摇,背反张也。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气虚,而邪气但胜于上,其足则寒,此痉病之证具见也。”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第9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第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第17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第18条: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张子恒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4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误予发汗,陷入阴证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
- 下一篇文章: 金匮要略第七章第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