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眠久咳,慈禧御用古方五味子膏
五味子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主益气,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列为上品。 多甘味能补虚缓急;多酸味能敛肺涩肠;多苦味能降泄燥湿;多咸味能软坚散结;多辛味能发表行散。而在中药中,独“五味子”五味俱全《新修本草》载“其果实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 02 五味子的临床应用 治疗久咳虚喘 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可与罂粟壳同用,如五味子丸(《卫生家宝》);治肺肾两虚喘咳,常与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敛肺止汗 五味子善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 补肾涩精 甘温而涩,入肾,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桑螵蛸丸(《世医得效方》);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麦味地黄丸(《医宗金鉴》)。《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涩肠止泻 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可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如五味子散(《普济本事方》);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内科摘要》)。益气生津止渴 甘以益气,酸能生津,五味子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花粉、黄芪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宁心安神 失眠是临床比较常见又难治的疾病,长时间的失眠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目前大量使用的西药类镇静催眠药物在治疗失眠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而一些中药镇静催眠药物具有有效且不产生依赖性的特点,五味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南、北五味子 在明代以前原没有南北之分,后到李时珍才将五味子分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两种,因历史名称均为五味子,现状极易混淆。 来源上的区别 北五味子是来自于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而南五味子是来自于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河南、湖南、贵州等省。 功效上的区别 虽然《中国药典》记载的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的、、都完全一样,在中医传统用药时,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也是通用的,但传统认为北五味子的品质要高于南五味子。 ▲ 北五味子除了收敛固涩外,功偏补益心肺;南五味子则偏敛肺止咳。入滋阴药当以北五味子为宜,《本草纲目》中有“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 南五味子的质量劣于北五味子,故价格远低于北五味子,目前市场上部分人将南五味子掺入作为北五味子销售,所以要注意区分两者。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述了慈禧服用五味子膏案。书中介绍:“光绪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少加蜂蜜收膏。”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益气,治咳逆上气,劳伤羸弱,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对精神衰弱,失眠症亦颇有效。 主料:五味子克,蜂蜜或者饴糖,适量。 1、五味子洗净,加水,大火烧开,然后转中小火煮20分钟,滤出药汁。再加入水,烧开煮20分钟,滤出药汁。如此三次,将三次的药汁合在一起。煮过的五味子依然很很酸,可以稍微晾凉后,用纱布将余汁挤出。 2、三次药汁用中火熬。熬到药汁变浓,稍有成珠的感觉,加入蜂蜜(或饴糖)收膏。 3、收膏时因为汁液会很稠,需要用勺子搅拌,锅底和锅的侧面,以防糊锅,影响口味。继续熬,中火。 4、继续中火熬煮。熬到出了大泡,需要改小火,此时膏中的水分已经很少了。晾凉装瓶即可。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3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中药鉴定学知识点,记住就能得分
- 下一篇文章: 石氏伤科话养身补虚佳品之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