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剂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感论》)

  朱砂 黄连 生地黄 当归 炙甘草

  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惊悸怔忡,甚则胸中懊,舌红,脉细数。

  细目三: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元参 人参 丹参 茯苓 五味子 远志 桔梗 当归身 柏子仁 酸枣仁 朱砂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阴亏血少,神志不安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桔梗载药上行。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甘草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

  

  茯苓益脾宁心安神

  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苔少。

  心神失养证证候辨识

  心神失养:虚烦失眠,心悸,舌红,脉细

  ※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 ---酸枣仁汤

  ※梦遗健忘,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天王补心丹

  ※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甚则言行失常

  哈欠频作,舌红苔少,脉细数   ---甘麦大枣汤

固涩剂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

  二、应用注意事项

  固涩剂系为纯虚无邪者设,凡属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动遗精、伤食泻痢及血热崩漏等证,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细目二:固表止汗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芪 麻黄根 煅牡蛎(入小麦百余粒同煎)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体虚自汗、盗汗证。身常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本方所主证候,乃体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所致。

  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收涩止汗为君。

  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合而益气固表,潜阳敛汗。

  本方与玉屏风散均治卫气虚弱、腠理不固之自汗证。但本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止汗之力较强,适用于诸虚不足,身常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以致心悸惊惕,气短烦倦者;玉屏风散则以补为固,补而兼疏,适用于卫虚不固,常自汗出,易感风邪者。

  细目三:敛肺止咳

  九仙散(王子昭方 录自《卫生宝鉴》)

  罂粟壳 乌梅 五味子 款冬花 桑白皮 贝母桔梗 人参 阿胶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久咳肺虚证。咳嗽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黏,脉虚数。

  细目四: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诃子 罂粟壳人参 白术 炙甘草 木香 当归 白芍 肉豆蔻 肉桂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利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或下痢赤白,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本方重用罂粟壳、诃子、肉豆蔻涩肠止泻,以治泻痢滑脱之标;

  四神丸(《证治准绳》)

  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生姜 大枣)

  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愈,纳呆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细目五: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涩精补肾。

  肾虚不固之遗精。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酸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龟甲 茯神 人参 当归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色如米泔,或遗尿,或遗精滑泄,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本方人参用量独大,其意有二:一为益心气以安心神,一为补元气以摄津液。

  涩精止遗方剂证候辨识

  遗精遗尿之证:遗精,舌淡苔白,脉细弱

  ※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遗精,心神恍惚,健忘   ---桑螵蛸散

  ※神疲乏力,腰酸耳鸣   ---金锁固精丸

  细目六:固崩止带

  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术 生黄芪 煅龙骨 煅牡蛎 山萸肉 生杭芍 海螵蛸 茜草 棕边炭 五倍子

  固冲摄血,补气健脾。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脉细弱。

  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肾虚湿热带下证。带下黏稠量多,色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质红,苔黄腻。

补益剂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补气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乏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虚弱者。

  

  1.异功散:脾胃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者,加陈皮以理气助运。

  2.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夹有痰湿,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者,再加半夏以燥湿化痰。

  3.香砂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者,再加香附(现代多用木香)、砂仁以理气散寒止痛。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莲子肉 山药薏苡仁 扁豆 人参 甘草 白术 茯苓 砂仁 桔梗 (大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湿盛证。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或虚缓。

  

  桔梗,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渗湿;又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以收“培土生金”(补脾益肺)之效。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 橘皮 炙甘草 升麻 柴胡(无茯苓)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中气不足证。

  (1)气虚发热。身热自汗,渴喜温饮,气短乏力,舌质淡,脉虚大无力。

  (2)气虚下陷。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或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舌淡脉虚。

  

  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协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以助升阳举陷之功。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气阴两虚证。

  (1)暑热、温热,耗气伤阴证。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脉虚细。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或虚细。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黄芪 防风 白术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者。

  

  防风入脾而走表,既可协脾中清阳达表以实卫,又疏散风邪,与黄芪、白术相配,补中寓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止汗御风之功。

  本方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涩敛汗之药,是“以补为固”之义。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炒白术 山药 人参 苍术 车前子 白芍 柴胡 黑芥穗 陈皮 甘草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柴胡散肝疏郁而升清;柴胡合白芍养肝体而和肝用,使肝木达则脾土自强;

  黑芥穗胜湿止带。

  气虚证证候辨识

  气虚:倦怠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

  ※                      ---四君子汤

  ※泄泻,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术散

  ※脏器脱垂;发热,脉虚大无力   ---补中益气汤

  ※汗出恶风,易感风邪         ---玉屏风散

  ※带下清稀色白             ---完带汤

  ※汗多神疲,舌干红少苔,脉虚细 ---生脉散

  细目三:补血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补血调血。

  营血虚滞证。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或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舌淡,唇爪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为补血调血之要剂。

  

  1.圣愈汤: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摄血。

  2.桃红四物汤:血虚兼见血瘀,月经超前,量多,色紫质黏稠,或有血块,腹痛,腹胀者,加桃仁、红花以逐瘀行血。

  3.芎归胶艾汤: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者,加阿胶、艾叶、甘草,以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当归

  补气生血。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

  亦治妇人经行、产后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本方为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黄芪补气生血、实卫固表。

  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实则重在补气,后世推崇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

  归脾汤(《正体类要》)

  黄芪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龙眼肉 酸枣仁 当归 木香 远志 生姜 大枣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血虚证证候辨识

  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                               ---四物汤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当归补血汤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便血、崩漏,量多色淡 ---归脾汤

  细目四:气血双补

  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炙甘草(生姜 大枣)

  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

  

  1.十全大补汤:食少纳呆者,酌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开胃。神疲气短,自汗盗汗,四肢不温,以及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或疮疡不敛者,加黄芪、肉桂,以温补气血;

  2.人参养荣汤:惊悸健忘,夜寐不安,虚热自汗,咽干唇燥,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者,去川芎,可酌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橘皮、五味子等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3.泰山磐石散:若屡有堕胎宿疾,或妊娠胎动不安,脉滑无力者,去茯苓,加续断、黄芪、黄芩、糯米、砂仁等以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

  炙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黄 桂枝 阿胶 麦冬 麻仁 大枣 (清酒)

  (无芍药)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体赢气短,舌光色淡,少津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桂枝、生姜、清酒温通阳气,流畅血行以复脉。

  气血两虚证证候辨识

  气血两虚:面色无华,心悸怔忡,食少体倦,舌淡,脉虚细

  ※    ---八珍汤

  ※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少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咳吐涎沫,虚烦眠差,咽干舌燥,脉虚数---炙甘草汤

细目五: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滋补肝肾。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牙齿动摇,盗汗遗精,或消渴,口燥咽干,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方三阴并补,三补三泻。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配伍思想。

  

  1.知柏地黄丸:阴虚火旺而致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者,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2.都气丸:肾阴虚气喘,呃逆者,加五味子滋肾纳气平喘。

  3.麦味地黄丸:肺肾阴虚,咳嗽喘逆,潮热盗汗,加麦冬、五味子滋肾敛肺止咳。

  4.杞菊地黄丸:肝肾阴虚而致两眼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者,加枸杞子、菊花养阴平肝,滋水明目。

  左归丸(《景岳全书》)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光红少苔,脉细数。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熟地黄 龟板 猪脊髓 黄柏 知母 蜂蜜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腰酸腿软。

  本方为滋阴降火、培本清源之剂。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沙参 麦冬 当归身 生地黄 枸杞子 川楝子(无白芍、柴胡)

  滋阴疏肝。

  阴虚肝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本方病机为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所致。治当养肝体以和肝用。

  生地黄、枸杞子:滋水涵木;

  沙参、麦冬:清金制木(佐金平木)、扶土抑木。

  阴虚证证候辨识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腰膝酸软,小儿五迟五软    ---六味地黄丸

  ※骨蒸潮热,心烦易怒,足膝疼热和酸软,尺脉数而有力   ---大补阴丸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       ---一贯煎

  ※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脉细   ---左归丸

  细目六: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

  干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丹皮 桂枝 炮附子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

  亦治脚气、痰饮、消渴等因肾阳不足所致的病证。

  

  本方以大量干地黄(生地)、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为主,而配少量炮附子和桂枝补火助阳,一则阴阳并补,“阴中求阳”;二则微微生火,使温而不热,取“少火生气”之义。

  

  1.《济生方》肾气丸:肾阳不足,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桂枝易为官桂,加车前子、川牛膝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2.《济生方》十补丸:肾阳虚损,精气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者,桂枝易为肉桂,加鹿茸、五味子以温壮肾阳,纳气归肾。

  右归丸(《景岳全书》)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虚证证候辨识

  阳虚:腰膝酸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

  ※脉虚弱而尺部尤沉细         ---肾气丸

  ※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脉沉迟   ---右归丸

  细目七: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熟干地黄 山茱萸 石斛 麦门冬五味子

  巴戟天 肉苁蓉 炮附子 官桂

  茯苓 菖蒲 远志

  (煎加生姜、大枣;《宣明沦方》另有薄荷五七叶同煎)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龟鹿二仙胶(《医便》)

  鹿角 龟板 人参 枸杞子

  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或久不受孕。

  七宝美髯丹(《积善堂方》;录自《本草纲目》)

  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或不育。

  阴阳两虚证证候辨识

  阴阳两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淡苔白,脉沉细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足冷面赤      ---地黄饮子

  ※全身瘦削,阳痿遗精,腰膝痠软,久不孕育 ---龟鹿二仙胶

  ※须发早白,齿牙动摇                ---七宝美髯丹

温里剂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无茯苓)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呕吐,大便稀溏,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霍乱、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1人参汤:用治胸痹,丸剂缓调则药力不及,宜改作汤剂服用。

  2附子理中丸:中寒较甚,又受风冷,心胃痛,霍乱吐泻者,加炮附子以脾肾双温。

  3桂枝人参汤:中焦虚寒,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改作汤剂,加重炙甘草用量,并加桂枝以温阳益气。

  小建中汤(《伤寒论》)

  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得温按则痛减,神疲乏力,虚怯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本方主证为阴阳气血俱虚,而重点在于中焦脾胃虚寒。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辛甘化阳:饴糖、大枣、甘草,桂枝、生姜

  酸甘化阴:饴糖、大枣、甘草,芍药

  

  1黄芪建中汤:若虚劳里急,自汗盗汗,身重或不仁,脉虚而大者,是虚的程度比小建中汤证更甚,加黄芪以增强益气建中之力,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者得益,里急亦除;

  2当归建中汤:若产后腹中疼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不能饮食者,是产后血虚,血脉不和,加当归以助养血和血之效,而奏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之功。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蜀椒 干姜 人参 胶饴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证。脘腹剧痛,连及心胸,腹中寒气上下攻冲,痛不可触,呕不能食,舌苔白滑,脉沉弦紧,甚则肢厥脉伏。

  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阳明寒呕。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中焦虚寒证证候辨识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苔白脉迟

  ※腹痛喜温喜按,或见出血,血色暗淡    ---理中丸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小建中汤

  ※呕吐,畏寒,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   ---吴茱萸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上下痛而不可近,舌苔白滑,脉沉弦紧   ---大建中汤

  细目三: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亦可用治太阳病误汗亡阳。

  炙甘草为佐使,既解生附子之毒,又缓姜、附相合之峻,益气守中兼能护阴,使回阳逐寒救逆而无重劫阴液和致虚阳暴散之虞。

  

  1四逆加人参汤:若四肢厥逆,畏寒蜷卧,脉微下利,利自止而余证仍在者,是阳亡液脱,宜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资液;

  2通脉四逆汤:若阴盛格阳,症见下利、肢厥、脉微、身反小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而脉不止者,酌增附子、干姜用量以破阴回阳;

  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再酌加猪胆汁引阳入阴,兼防格拒。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阴寒极盛证。四肢厥逆,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或形寒战栗,或唇甲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至无脉。

  细目四: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炙甘草 木通 大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亦治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及血虚受寒、月经不调、经前腹痛诸证。

  

  通草(木通)苦寒而通利,既可通血脉而利关节,又能防桂枝、细辛伤阴血而动相火。“去性存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匿要略》)

  黄芪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肌肤麻木不仁,关脉微,尺脉小紧。

  中风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妇女产后、经后身痛等属于气虚血滞者,亦可应用本方治疗。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熟地 鹿角胶 肉桂 麻黄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贴骨疽、脱疽及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麻黄开发腠理以解散寒凝;

  白芥子温化寒痰而通络散结,治皮里膜外之痰。

祛暑剂

  祛暑剂适用于治疗各种暑病。

  清络饮(《温病条辨》)

  祛暑清热。

  暑热伤肺轻证。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白。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数。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清暑利湿。

  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桂苓甘露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泻。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暑热证证候辨识

  暑热:身热、心烦,舌红,脉数

  ※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                      ---清洛饮

  ※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无数象) ---香薷散

  ※发热重,恶寒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新加香薷饮

  ※小便不利                                 ---六一散

  ※小便不利,烦渴引饮                         ---桂苓甘露散

  ※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

清热剂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二、应用注意事项   病势拒药时,适当使用“反佐”法。

  细目二: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白虎加人参汤:若白虎汤证,身热、汗多而脉大无力,或暑病身热、汗出、口渴而背微恶寒者,是热盛而津气两伤之候,宜加人参益气生津。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伤寒、温热、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佐以半夏,降逆止呕,防滋腻碍胃。半夏:麦冬用量比为1:2。

  细目三: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今用水牛角) 生地黄 麦冬 元参 黄连 银花 连翘 竹叶心 丹参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泄,为“透热转气”的代表药物。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今用水牛角)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热人血分证。

  (1)热扰心神,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舌红绛,脉数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

  (3)蓄血瘀热,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细目四: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泻火解毒。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亦治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疮疡肿毒等。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 生地 犀角(今用水牛角) 川连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

  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变化而来。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原方生石膏、真川连、细生地、乌犀角均设有大、中、小三个剂量,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沉数而用中剂,虚大而数者即用小剂。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大黄 芒硝 甘草 山栀子仁 黄芩 连翘 竹叶 薄荷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中重用连翘以清热解毒,透散上焦邪热为君。

  本方用大黄、芒硝通便泻下之意不在治疗便秘,而在清泄胸膈之热,是“以泻代清”之义。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黄芩 黄连 连翘 牛蒡子薄荷 僵蚕 板蓝根 马勃 玄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桔梗 甘草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

  

  升麻、柴胡,既助疏风清热之效,又寓“火郁发之”之义,兼可引诸药上达头面,功兼佐使。

  防风通圣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防风 剂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山栀 大黄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 甘草 滑石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黏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

  此外,亦可用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隐疹等。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金银花 防风 白芷 赤芍 生归尾 天花粉 贝母 乳香没药 皂角刺 穿山甲 陈皮(酒)甘草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方以金银花清热解毒疗疮,重用为君。

  防风、白芷疏散外邪,使热毒从外透解;

  贝母、花粉清热散结;

  山甲、皂刺通经、溃坚、透脓共为臣。

  《医宗金鉴》誉本方为“疮痈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一切阳证肿毒而体质壮实者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使用依据。已溃非宜,阴证忌用。

  热毒证证候辨识

  热毒炽盛: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                  ---凉膈散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                      ---普济消毒饮

  ※憎寒壮热无汗,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大便秘结,舌苔黄腻---防风通圣散

  ※痈疡红肿热痛                              ---仙方活命饮

  ※大热烦躁,错语发斑                         ---黄连解毒汤

  ※气分证、血分证并见                         ---清瘟败毒饮

  细目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 竹叶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心经火热涎。症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或口舌生疮,或溲赤涩痛,舌红,脉数。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黄 柴胡 生甘草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柴胡疏肝兼以引经,既合生地、当归养肝体而和肝用,又防苦寒降泻抑遏肝胆升发之气。

  左金丸(原名回令丸)(《丹溪心法》)

  黄连 吴茱萸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重用黄连清热泻火:

  一则据“实则泻其子”之理,清心泻火,以平肝木;

  二则直泻肝火,使肝火清则不横逆犯胃;

  三则清泄胃热,使胃热清则其气自和。

  少佐吴茱萸:开郁降逆,与黄连相合,辛开苦降,下气最速;并可监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苇茎汤(《古今录验方》)

  苇茎 薏苡仁 瓜瓣(冬瓜子代) 桃仁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咳嗽,身有微热,甚则咳吐腥臭痰,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泻白散(原书又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

  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粳米

  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肺热喘咳证。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胃散(《兰室秘藏》)

  生地黄 黄连 当归身 牡丹皮 升麻

  清胃凉血。

  胃有积热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中黄连、升麻君臣相配,清胃解毒,又寓“火郁发之”之义,以除胃腑积热及炎蒸之火。

  玉女煎(《景岳全书》)

  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清胃滋阴。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烦热于渴,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舌红苔黄且干。并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本方所治证候,“少阴不足,阳明有余”。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解表清里。

  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促(或数)。

  

  方中重用葛根为君,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 当归 黄连 黄芩 槟榔 木香 甘草 大黄 官桂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刘河间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故治以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为法。

  方中官桂合归、芍(大黄)和营行血,又监制寒凉,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之邪。

  大黄“通因通用”。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者。

  大肠热证证候辨识

  大肠热: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舌苔黄腻 ---芍药汤

  ※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脉弦数          ---白头翁汤

  ※胸脘烦热,脉数或促                ---葛根黄芩黄连汤

  细目六: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证治准绳》)

  银柴胡 胡黄连 地骨皮 秦艽 青蒿 鳖甲 知母 甘草

  清虚热,退骨蒸。

  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午后或夜间潮热,肢蒸心烦,形体消瘦,困倦盗汗,嗌干口渴,颧赤唇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黄芪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阴虚火旺之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脉数。

  虚热证证候辨识

  虚热:舌红少苔,脉数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   ---青蒿鳖甲汤

  ※骨蒸潮热,唇红颧赤         ---清骨散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       ---当归六黄汤

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芍姜枣,往来寒热心下满,和解泄热表里方。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碧玉须,陈夏茯苓枳竹茹,少阳热重痰挟湿,清胆利湿痰自除。

  达原饮

  达原饮用槟草果,厚朴芍芩知母草,开达膜原辟秽浊,瘟疫疟疾服之安。

  2、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柴枳草药,透邪解郁理肝脾,专治阳郁成厥逆。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朮甘草姜薄荷,疏肝健脾和营血,肝郁血虚效验良。

  痛泻要方

  痛泻药朮防陈,补脾泻肝治泄泻。

  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与人参,开结除痞又降逆,痞满吐利用此方。

泻下剂

  1、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加芒硝,峻下热结治腑实。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枳朴黄,轻下热结治腑实。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治燥实。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内加芒硝,肠痈初起脓未成,泻热破瘀散结肿。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芒硝甘遂大黄供,心坚硬满便难通,泻热逐水为峻剂。

  2、温下

  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温补脾阳攻冷积,冷积久痢自尔康。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痛莫当,温阳散寒泻积滞,功在温下妙非常。

  3、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润肠泻热又行气,津伤便秘服之易。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4、逐水

  十枣汤

  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芫花与甘遂,咳唾引痛心下痞,实水身肿效无差。

  5、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有大承气,参归草桔姜枣同,阳明腑实气血虚,补益气血兼清热。

解表剂

  1、辛温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汤

  桂枝汤治风寒虚,芍药甘草姜枣同,发汗解肌调营卫。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解表蠲饮止咳喘。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苍朮,细芷川芩生地草,外感寒湿里蕴热,发汗祛湿清里热。

  香苏散

  香苏散用陈皮草,理气和中散风寒。

  止嗽散

  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陈桔荆芥草,止咳化痰兼解表。

  2、辛凉

  银翘散

  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透表又解毒。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清肺热,辛凉宣泄平咳喘。

  桑菊饮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疏风宣肺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羌芷芍,膏芩桔草姜枣同,邪在二阳热势张,解肌清热双解方。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3、扶正

  败毒散

  人参败毒羌独活,芎枳柴前桔苓草,气虚外感风寒湿,益气解表散风湿。

  参苏饮

  参苏饮中葛夏前,陈桔枳苓草木香,气虚外感内有痰,益气化痰兼理气。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草白薇,豆豉桔枣葱薄荷,滋阴解表又发汗。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治少阴。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通知:年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缴费即将截止!

要娶就娶女医生,理由好强大

史上最牛《解剖歌诀》,必收藏!

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赏

长按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293.html